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中国科技馆新馆奠基[组图]
英特尔发布新品奔腾D P4将光荣退休
欺骗眼睛的“诡计”:“会动”的幻觉图片
神舟六号开始总装 今年9至10月发射
动物眼睛看到的世界什么样?
“神舟六号”航天员生存环境揭密
震撼世界的十大科学实验
日本展出全球最小人形机器人
共同关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北京市科委积极探索软件领域自主创新的新机制(1)
当前位置:首页>>今日视点>>今日视点>>阅读文章
考古学家揭秘古人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
添加时间:2009/6/5  作者:孝文  来源:新浪网  点击:2385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考古学家揭秘古人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图)
洛斯·布奇隆斯村位于古巴北部,现距海洋只有150米。图片拍摄于2004年,展示的是考古人员筑有堤坝的挖掘区。
考古学家揭秘古人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图)
洛斯·布奇隆斯为研究古代文明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提供了一个罕见机会。
考古学家揭秘古人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图)
挖掘现场负责人贾格·库珀(Jago Cooper)和罗伯托·瓦尔卡塞尔·罗加斯(Roberto Valcàrcel Rojas)以及同事正在研究洛斯·布奇隆斯的遗迹。
考古学家揭秘古人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图)
除了库珀外,图片中出现的另外一个人是洛斯·布奇隆斯遗迹的最初发现者纳尔逊·托纳(Nelson Torna)。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4日消息,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在并不久远的将来,随着海平面不断上升,海水将涌向沿海城市,岛屿也将面临被彻底吞没的威胁。到那个时候,我们很容易得出这种判断——唯一的选择便是放弃这些城市和岛屿并撤离到高山上。但选择另一种方式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原因不同 后果相同

  对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加勒比海考古现场所进行的研究显示,一些古代文明也经历了我们预测的可怕的海平面上升。他们不但在环境改变的海岸线一带——遭遇更多风暴潮和飓风——幸存下来,并且还成功地适应了这个发生巨变的世界。目前,考古学家正设法揭开这些古代文明的幸存和适应巨变之谜,同时寻找我们可能从中吸取经验的方式。

  我们的祖先遭遇的海平面上升与人类活动改变气候没有任何关系,具体地说,当时的海平面上升是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的“遗物”。随着北美洲上的大冰原融化,美洲大陆向上浮起。其结果是,位于同一构造板块另一端的加勒比海北部地区下沉,致使这一地区的海平面在5000年内上升了5米。

  选择“理想地段”

  尽管出现这些不利变化,但在古巴北部省份谢戈·德·阿维拉出土的古代房屋显示,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年前,这一地区仍有人居住。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遗址当属名为“洛斯·布奇隆斯”的村落,目前距离海洋只有150米。从公元1260年至17世纪中期,泰诺人曾在这里定居。

  英国莱斯特大学考古学家贾格·库珀(Jago Cooper)一直对这一古代遗址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其它遗址进行研究。对于库珀来说,洛斯·布奇隆斯让他获得一个研究泰诺人最高技术与知识水平的罕见机会。他说:“生活在洛斯·布奇隆斯的人选择的生活方式立基于他们在这一地区的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生活经验。”

  他们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呢?根据一个古老的智慧,我们可以获得第一个线索,即选择合适的方位,也就是所有房地产经纪人所说的“理想地段”。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古气候学家马修·佩罗斯(Matthew Peros)和他的同事提取了现代海岸和洛斯·布奇隆斯遗迹之间的沉淀物岩芯样本。他们对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洛斯·布奇隆斯的房屋建在支柱上,下方便是一个泻湖。泻湖与海洋之间的陆地屏障在一定程度上为村子撑起了保护伞,使其免受风暴潮侵袭。这一地区的其它居住区也处在类似的“保护袋”内,或者建在小山的背风面。

  将房子建在受保护的地区可能是一种明显的预防手段,但库珀指出,这虽是一种聪明的做法,但现代人已无法将这种做法延续下去。原因在于:现代城镇和城市往往建在更易受攻击并且毫无掩蔽的地区。

  让房屋“踩高跷”

  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将房子建在水面之上可能同样降低被淹没的风险。由于海岸已带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生活在山上或者海拔更高的岛屿可能是一种更为安全的做法,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在遭遇风暴雨的日子里,顺山坡奔泻而下的洪水能够摧毁最为坚固的住房。将房子建在泻湖上意味着洪水——不管是来自海洋还是陆地——将从房子下方穿过,进而将可能受到的破坏降至最低。

  这种方式似乎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对泰诺人房屋支柱进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它们担任“擎天保驾”的角色已经有数百年历史。此外,皮仍留在支柱上,库珀因此得知这些支柱从未被洪水冲倒,也就没有被重新竖起来的过程。他说:“如果不是一名考古学家,你无法在不让皮脱落情况下将柱子从泥淖中移走。”在加勒比海其它年代更为悠久的海岸遗址,考古学家也发现了古人使用类似支柱的证据,说明当地人可能几百年来便一直建造“踩高跷”式的住房,以应对可怕的大自然力量。

  虽然支柱异常坚固,但房屋的其它部分却非常脆弱。1998年,一支由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大卫·彭德加斯特(David Pendergast)带队的研究小组,挖掘出一座完整的泰诺人住宅遗迹,但横梁、椽、顶梁以及用于覆盖屋顶的棕榈叶都已崩塌,像积木一样彼此叠在一起。

考古学家揭秘古人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图)(2)
洛斯·布奇隆斯的房屋建在支柱上,房屋下方便是一个泻湖。2004年的挖掘发现了很多类似这样的房屋支柱。

考古学家揭秘古人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图)(2)
这张特写展现的是一个房屋支柱及其辅助支柱。随后进行的挖掘发现,这些支柱仍处在最初的位置。

考古学家揭秘古人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图)(2)
这个木雕是古泰诺人一个主管天气的神,当时的人会请求神灵预测可能出现的暴风雨。

  搬进洞穴躲避 灾后重建家园

  鉴于泰诺人面临的极端天气,生活在脆弱的茅草顶木制住房可能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但实际上,这却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在欧洲人来到这片土地前,村民经常在洞穴附近建造房屋。考古学家认为,由于洞穴可用作遭遇风暴袭击时的避难所,在天气状况极度危险已无法继续留在房屋内时,古代人会选择放弃房屋,搬进洞穴躲避。库珀说,风暴过后,他们又会返回老宅并进行重建,几天之内,他们便可替换被风暴卷走的屋顶和横梁。相比之下,古巴现在的房屋采用混凝土或者砖结构,致使飓风过后的重建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费用也较高。

  很显然,对于现在的海岸居民来说,说服他们在遭遇风暴时放弃住房和财物是很难办到的。即便如此,我们仍可以从这种类型的古代建筑物上学习很多经验。在坚固支柱上建造的房子允许人们留在海岸,不必理会不断上升的海平面,但前提是,我们还应在更远的岛屿建造安全的避难所并且可以容纳在遭遇风暴袭击时所有撤离的人。自2004年海啸让马尔代夫群岛的20座岛屿成为不适于居住的地区之后,马尔代夫已开始采取这种方式。利用当地的原料建造住房,同时让这些住房的重建更容易并且费用更低。

  住房是一个文明赖以维系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非全部,除了拥有住房外,人们还需要食物。库珀及其同事发现的证据显示,除了种植农作物、采集贝类以及其它海洋食物外,泰诺人逐渐让他们的饮食结构多样化,他们会在新到的地区捕鱼并且与岛上的居民交换食物。在所处环境和形势趋于恶化时,这种方式下扩大的食物选择面可能充当了“安全带”的角色。

  学习古人 应对挑战

  与泰诺人相比,这一地区的其它文明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在伯利兹,不断上升的海平面意味着一些地区将被彻底改变。对花粉和灰烬残余进行的分析显示,2000年前,玛雅人曾在一些地区开始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种植玉米。几个世纪之后,这些地区彻底被洪水淹没,成为永久性湿地。但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选择在附近定居,继续种植农作物。为了能够安顿下来,他们开凿了巨大的排水渠道网络,降低田地的水位,让农作物的根能够位于入侵的海水之上。据一些研究人员推测,通过在沟渠捕鱼、猎杀海龟和水禽,他们得以充分利用恶劣的条件。

  美国华盛顿特区乔治敦大学的提姆·比奇(Tim Beach)曾对玛雅人开凿的水道进行研究,他表示这些无疑是非常有用的经验。比奇说:“我们将不得不适应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玛雅人仅靠原始的木制和石制工具就勇敢地迎接了这种挑战。这些低成本手段可能是发展中国家愿意采用的,因为他们无法承受筑堤建坝的高昂费用以阻止海水入侵。”

  与古代人相比,我们拥有很多优势。我们已不必使用原始的石制工具,取而代之的是工业用机械设备。古泰诺人依靠经验预测风暴,而我们却可以借助卫星。但即便拥有所有这些现代技术,由于海洋再次威胁要“夺回”海岸,我们可能仍要从古人那里学习很多东西。几千年前,他们曾依靠原始工具和手段应对并战胜大自然的挑战。

相关文章
[ 今日视点 ] “立夏”和“入夏”是一回事吗? (2017/5/8)
[ 今日视点 ] 喝醋能软化血管?别闹了! (2017/5/3)
[ 今日视点 ] 细菌竟能捍卫你的美食? (2017/5/2)
[ 今日视点 ] 今日谷雨,这些健康知识,你知道多少? (2017/4/20)
[ 今日视点 ] 虚拟现实:离大众还有点远 (2017/4/13)
[ 今日视点 ] 食物搭配真的有禁忌吗? (2017/3/10)
[ 今日视点 ] 吃粗粮,有讲究 (2017/2/15)
[ 今日视点 ] 我们的手机号码为什么是11位? (2017/2/1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