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带
安全带-模拟碰撞试验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尼尔斯·博林并不被很多人所熟知,但他的一项伟大发明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它就是已经有着半个世纪历史的三点式安全带。三点式安全带的出现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更为安全的驾车乘车环境,无数人因此在车祸中幸免于难。
死伤风险降低一半
在问世后的半个世纪时间里,三点式安全带已挽救了100万人的生命。当前,全球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总量已达到大约6亿辆左右,反应迟钝、酒后驾车以及粗心大意的驾驶者仍大有人在,基于这些事实,我们可能对这个数字感到有些吃惊,我们预想中的数字似乎应该远远超过100万。
在汽车发展史上,安全带为提高驾车乘车安全系数所作出的贡献仍旧是最大的,虽然在“生命拯救者”的比赛成绩表中,它的排名要落后于青霉素或者消毒外科手术。安全带的基本功能是:防止驾驶员撞向方向盘或者后面的乘客将巨大的冲击力(相当于一头奔跑的大象具有的能量)转移到前面的人;防止驾驶员和乘客在发生事故时被抛出车外。由于使用安全带,碰撞导致的死亡和受伤风险至少降低了50%以上。
时至今日,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一辆现代汽车上看到三点式安全带的身影。传统的三点式安全带(胸部以及大腿前部分别被两条带子固定)是沃尔沃公司在50年前发明的。这家汽车制造商一直提醒世人,正是他们发明了这个必不可少的安全设备。
对于自己研制的这个便捷而有效的安全设备,沃尔沃从未阻止其他任何人使用,可谓是一家非常慷慨的汽车制造商。三点式安全带的问世首先要感谢工程师博林,正是他提出了这一天才想法。
19世纪初就已出现
三点式安全带的50岁生日显得有些特殊,原因在于:安全带并不是由沃尔沃发明的,他们也并不是第一家在汽车上配备安全带的制造商,除此之外,他们的三点式安全带也并不完全具有新颖性。
早在19世纪初,英国人乔治·凯利就为其富有开拓性的滑翔机研制了一种粗糙的安全带,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美国汽车公司纳什于1949年开始在汽车上安装安全带。从1955年起,福特公司依照当时正在崛起的高管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发起的一项计划,开始有选择地为福特的一些车型配备安全带。瑞典公司Saab 于1958年开始采用两点式安全带并将其作为一项标准。1951年,美国人罗杰·格里兹沃德和休·德·海文为一款早期三点式安全带申请了专利。这款安全带名为“CIR-Griswold Restraint”,搭扣被置于中部。
但最终成功站在巨人肩膀的上是却是沃尔沃,具体地说,应该是博林。在他的“汽车乘员合理约束系统要素”专利中,博林规定了三点式安全带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基本理念,他设计的三点式安全带将搭扣置于一侧而不是中部,这一设计不仅符合工程学原理,同时也更具人性化。
三点式简单有效
在博林看来,驾车和乘车的人都比较懒惰,不会为自己的生命安全考虑太多事情并采取保护措施。博林曾在Saab担任飞机设计师,他后来解释说:“与我共事的飞行员非常重视安全性,只要能够在撞击事故中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他们愿意让飞机安装任何保护装置,但驾驶和乘坐汽车的人却并不希望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即使只有短短一分钟也难于忍受。”
问题的关键是寻找一个能够快速安装的系统。博林说:“我意识到,必须用一条穿过胸前的带子以及另一条环绕臀部两侧的带子将上半身和下半身牢牢固定在适当位置。此外,这种带子还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搭扣系定点,并且应该设置在佩戴者臀部一侧,这样才能让身体在发生撞击事故中固定在适当位置上。关键的问题是找到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解决之道,让人们可以用一只手完成整个操作过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三点式安全带拥有这些优势,仍有一些消费者对它产生排斥心理,至少在斯堪的纳维亚之外的地区如此。在这些地区,很少有人愿意花钱安装三点式安全带。更为可怕的是,用安全带勒死人或者将人捆绑的传闻也开始肆意传播。
最初的时候,沃尔沃只将三点式安全带作为在瑞典市场销售的汽车的一个标准装置。 1959年8月13日,他们才第一次在流水线上安装这种安全带。1963年,三点式安全带成为一项世界标准。在Saab的共同努力下,安全性成为瑞典汽车业的一大金字招牌。
英美人不爱系安全带
对于系安全带这件事情,美国人至今仍表现得有些不情愿。美国人向来崇尚自由,即时遭到程度最低的“入侵”他们也很难欣然接受,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要大力研发安全气囊。1974年,安全气囊成为卡迪拉克的标准装置,现在已经变得司空见怪。在美国,虽然有超过80%的人在乘车和驾驶时佩戴安全带,但每年仍有大约5000人因没有系安全带在事故中丧生。
1983年,英国开始实行强制前排乘客佩戴安全带的规定,在此之后,安全带共挽救了3.5万至5万人的生命。上世纪70年代,吉米·萨维尔参与拍摄的系列公益片提出了“Clunk-Click Every Trip”(“clunk”代表关车门,“click”代表系安全带。意思就是关上车门就系安全带。)这样宣传驾车系安全带的口号。这句著名的宣传口号在帮助英国公众接受强制性要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9年,英国开始实行后排儿童乘客强制性佩戴安全带的规定,1991年又向成年乘客提出同样要求。在英国,大约有94%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佩戴安全带,96%的后排儿童乘客佩戴安全带,而后排成年人佩戴安全带的比例却只有69%。造成这种低比例的原因可能在于:违反这一规定的罚金通常只有区区30英镑,而且并不会面临驾驶证扣分的处罚。如果人人都佩戴安全带,每年又将有400名英国人能够在事故中幸免于难。
新型安全带不断涌现
虽然在满足舒适性要求方面面临挑战,但在其它很多方面,安全带还是取得了很大进步。上世纪60年代,我们迎来了惯性卷筒型自动安全带系统。只要你的身体向前用力,这个系统就会锁住安全带。上世纪70年代,一种提醒人们佩戴安全带的系统浮出水面。如果不接受提醒,系统就会发出恼人的嘟嘟声。时至今日,配备安全带预警装置的汽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采用这一装置的汽车能够“预感”到即将发生的事故,在撞车前拉紧安全带。1981年,奔驰S系列豪华轿车率先配备安全带预紧装置,到了今天,这种装置已在很多普通轿车身上得到普及。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四点或者五点式安全带,以及更多电子控制甚至于充气式安全带。也就是说,安全带仍旧在汽车业扮演重要角色。正如沃尔沃一名高层在几年前所说的那样:“每一辆汽车身上都留下了尼尔斯·博林的烙印。”
其它挽救生命的重要发明
“猫眼”
20世纪初,布拉德福附近的司机走夜路时会利用电车路轨反射的光。电车铁轨拆除后,一位名叫珀西·肖的司机仍对它们念念不忘,当他看到猫眼能反射汽车前大灯的灯光时,他意识到猫眼可以用于公路设施。珀西·肖最终于1933年发明了能够起到轨道反射作用的“猫眼”,给司机指路。当然,“猫眼”的灵感是否真的源于猫在夜间的形态至今仍旧是一个谜。“猫眼”这个名字后来成为一家企业的商标。
由于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灯火管制,“猫眼”得以实现大规模生产。时至今日,它们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为交通安全的革命作出了不小贡献。
心脏起搏器
上世纪20年代,科学家进行了很多利用电流刺激心脏的实验。“心脏起搏器”这个名词于1932年由美国生理学家艾伯特·海曼创造,用于描述他的发明——一个通过穿过胸壁的针将电流泵入心脏的机器,它的能量来自于一个手动曲柄发条传动装置。海曼的这项发明遭到医学界的责难,在他们看来,这是对死亡这一“自然过程”的一种干涉。
世界上第一台可植入人体的心脏起搏器于1958年在欧洲问世,并于同年由瑞典胸外科医生植入患者阿恩·拉森体内。3小时后,这台心脏起搏器出现故障。一生当中,拉森曾植入体内多达26个心脏起搏器。2001年,他因与心脏无关的疾病去世,享年86岁。2009年4月,英国完成了第50万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
烟雾警报器
如果评选英国人最喜欢的发明,烟雾警报器一定会名列前茅,它是很多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拯救者。英国消防部门表示,如果住处并未安装烟雾警报器,居民死于火灾的风险将提高一倍。
1969年,美国人伦道夫·史密斯和肯尼思·豪斯获得烟雾警报器专利。他们设计的3款烟雾警报器至今仍在使用,分别是电离装置、光学烟雾探测器以及二者的结合产物。电离装置的造价最低,用于探测来自深平底锅等失火点的小烟雾颗粒;光学烟雾探测器用于探测来自燃烧的织物以及过热电线的较大烟雾颗粒;第三种装置则结合了前两种的技术。
很多现代烟雾探测器采用一些可用的并且费用最为低廉的核技术。镅241中的放射性微粒能够产生小电流,钻入探测器的烟雾切断电流进而触发警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