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中国科技馆新馆奠基[组图]
英特尔发布新品奔腾D P4将光荣退休
欺骗眼睛的“诡计”:“会动”的幻觉图片
神舟六号开始总装 今年9至10月发射
动物眼睛看到的世界什么样?
“神舟六号”航天员生存环境揭密
震撼世界的十大科学实验
日本展出全球最小人形机器人
共同关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北京市科委积极探索软件领域自主创新的新机制(1)
当前位置:首页>>今日视点>>今日视点>>阅读文章
中国国家地理:人往低处走
添加时间:2010/2/24  作者:单之蔷 蔡博峰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点击:2564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一、人往低处走

  在宁夏贺兰山脚下我看到一段长城。长城是黄土夯就的,像一条黄飘带沿着山麓蜿蜒起伏。我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段长城明显地把贺兰山摈弃在长城外,而把银川平原紧紧地怀抱着。

中国国家地理:人往低处走

  【银川平原】银川平原是夹在贺兰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中间狭长的断陷盆地,是黄河中上游的富饶地区,有“塞上江南”的称号。由于面积较小,而且与临近的河套平原有相连的趋势,因此有学者主张将银川平原归为河套平原的一部分——西套平原,但是主流的观点还是趋向于将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并列。 地图上的银川平原地处我国内陆中部,但从地质学的视角来看,它却曾经是两大板块,中朝板块和西域板块的边缘地带,坐落在银川以西的贺兰山、六盘山正是古生代时期两大板块的分界线。中朝板块是包括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的我国东部最主要的板块之一,它形成于遥远的18亿年前;而西域板块由西部的阿拉善、塔里木、柴达木等许多小板块在大约4亿年前拼合而成。这两大板块最初是分离开的,在2.5亿—2亿年前才一起向北运移、碰撞并与西伯利亚-蒙古板块拼接在一起。然而这种自然的拼接并不能做到严丝合缝,在之后的2亿年中,两个板块在接缝处不断地发生挤压、摩擦和碰撞,终于约在3000多万年前形成今日的贺兰山和六盘山。随后,银川盆地在大约2000万年前,受南北向的强烈挤压,在西部与贺兰山的交界处和东部与鄂尔多斯高原的交界处分别形成了两条巨大的南北走向的正断层,在东西向相对拉伸的作用下,中间地块逐步下陷,形成了如沟谷一般的地堑构造,经过漫长的河流沉积作用,最终孕育出了沃野千里的银川平原。

  为什么修筑长城的人要银川平原,不要贺兰山呢?

  其实这是人类生存竞争时遵循的一个普遍的原则——首先争夺平原和盆地,高山和高原是排在后面的选择。

  然而俗话却是这样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分析一下就知道了,“水往低处流”是事实,“人往高处走”却是比喻,用此指人追求越来越高的人生目标。这里的高处不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处,因此这句话与我上面所说并不矛盾。

  人怎么可能往高处走呢?高处寒冷。地球表面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摄氏度左右。一些海拔高达2000米以上的高山和高原年均温度比沿海的平原地区低十几度。那些高达3000米以上的高山和高原气温就更低了。温度低不利于农业生产,而农业又是人类生活的命脉。因此从农业的角度看,人类也不向往高处。

  因此从地球表面看,人类是往低处走的,喜欢居住的地方往往是地球表面的低洼处——盆地和平原。

  就我国而言,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人口密度迅速降低。平原和盆地的人口密度远远大于高山和高原。像华北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大平原、四川盆地、关中盆地等都是我国的人口密集区。具体数据是这样的:我国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分布着接近70%的人口,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00多人,而高于海拔2000米的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还不到7人。大家知道,我国地势分为三大地形阶梯,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分别为:第一阶梯青藏高原不到2人;第二阶梯云贵高原和蒙新地区不到40人;第三阶梯东部沿海地区则迅速上升至150.2人。

  这些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人往低处走”。

中国国家地理:人往低处走

  河流如锯,割蚀着大地,它可以把抬升的地层切割开来。但是在银川平原,黄河就如我们所见,它几乎是“平放”在平原之上,从空中望去,河水就像是沃野上的一条黄飘带。时至今日,这里的地层仍在沉降,黄河无法切割下去。由于黄河上游的水量一年终始变化不大,银川的年降水量也仅有200毫米,所以银川平原并不用为河水泛滥的问题而担心,这里湖泊遍布、稻香千里,宛如塞上江南。摄影/张春荣

  二、上升的地方,河水难以利用

  低处是相对,地壳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动的,除了水平的移动,还有垂直的升降,沧海桑田说的就是这种变化。所谓高山、高原,往往是正处于地壳上升的地方,所谓低处,往往是正在下沉的地区。当然这里说的上升和下沉的速度通常都是很慢很慢的,每年以毫米计,在我们个人的生命周期内,是看不出这种变化的,但是大自然有无限的时间,它可以把每年微小的变化,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成惊人的巨变。

  高山温度低,交通不便,高原虽然交通方便,但气温低,水源缺乏。除了这些原因外,人类无法往高处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高山地区的河流往往在河谷或峡谷里,很难利用。我在横断山区看到这样的现象:河谷里阳光灿烂,热量充足,土地亦不缺乏,但是降水稀少,人称“干热河谷”。其实水也不缺,大江就在河谷里奔流,可是无法利用。在人类没有掌握修建水库提高水位引水灌溉的技术,以及没有发明水泵之前,河谷或峡谷里的河流很难成为灌溉用水。

  有一年我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克里雅河行走,目的是去沙漠深处的一个村庄——达里雅布依。在河的中游,河切下去了,在河谷里流淌,虽然切得不深,仅有十几米,但是我们取水时,还是得拎着一个桶,一步一步地把水提上来,很是辛苦。当我累得坐在地上休息时,忽然理解了为什么沿着河岸我还没有看到一个村庄——取水艰难。当地势越来越低,河谷越来越浅,河流终于在沙漠上面呈散乱的发辫状流淌时,达里雅布依村到了。在村头的河边上,一位维吾尔族老汉挥舞着坎土曼,几下子就在一条水流上修筑了一个小水坝,把水乖乖地引到了他家的水渠里。这时,我明白了这个小村庄为什么坐落在沙漠的深处,为什么要出现在河流的尾闾。因为在河流的尾闾,地势低平,河流流淌在地上,取水容易。忽然间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一些绿洲型的文明古国遗址往往出现在沙漠深处河流尾闾的地方,因为取水容易。还有那些古国的遗址为什么总是变动?其实这也容易解释——河流的尾闾摆动,它们追随着河流的尾闾生存。

  取水容易是生存也是富裕之道,这样的道理在宁夏平原同样得到了验证,不过形式有异。同理还有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道理相同,只说宁夏。黄河在宁夏这段并不是尾闾,而是中游的一部分。在宁夏,有一天我站在黄河岸边,夕阳缓缓地落下,彤云似火,当夕阳就要滑下地平线时,天地间一下子暗了下来,只有曲折游荡的黄河是亮的,水面闪烁着银光,好像一条天路把天与地连在一起。这景象让我想起在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看黄河入海的画面。这二者为什么这么像呢?因为它们都是黄河流程中的一段低洼处,用术语说就是侵蚀基准面,不过一个是地方性的,一个是全局性的。大海是所有外流河的最终归宿,黄河所携的泥沙最终堆积在大海里,所以大海是黄河总的侵蚀基准面,控制着整条黄河的纵向侵蚀过程,整个流程中凡高于黄河的河段都要发生侵蚀。除了海平面这个总的侵蚀基准面外,河流的某一段会出现一个盆地,这也可以是一个阶段性的或者地方性的侵蚀基准面。

  它们二者的相像还在于它们都浮在大地上,而不是深深地切下去。宁夏平原还有内蒙古河套平原是黄河的偏爱,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黄河都是深深地切下去,在峡谷中流淌。在此之前黄河切开山脉,切出一个黑山峡,在此之后黄河切开一个数百公里长的晋陕大峡谷。总之,在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之前和之后的黄河水在古代社会人类都难以利用。偏偏在宁夏和河套平原,黄河流淌在一片冲积平原上,而且这片平原顺着黄河有一个坡度,使得利用黄河水自流灌溉得以实现。“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说的就是这件事。

中国国家地理:人往低处走

  【沉降地区才是富饶之地——中国面积较大的沉降地带分布图】平原和盆地大多是地壳沉降形成的。这些沉降区在下沉的同时,地表被河流携带以及风吹来的沉积物所覆盖,因而造就了面积广阔、交通便捷的平原、盆地。在水暖条件适宜的沉降地区,村镇城市密如繁星,沉积物在水、阳光以及生物作用下变成肥沃的土壤,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令人向往的富饶之地。

中国国家地理:人往低处走

  【高处难觅宜居地——31 处“新天府”候选地分布图】 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织地理学家推出了31处中国最适宜居住的“新天府”候选地。这些地区环境优美、衣食无忧、生活幸福。当我们把这些宜居的“新天府”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时,发现它们绝大部分都位于平原、盆地,也就是地质上的沉降地带。

中国国家地理:人往低处走

  【东部的盆地和平原是中国人口的密集地——21 世纪初叶的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在这张根据最新数据制成的中国人口密度图上,我们看到人口的分布格局依然是东部密集,西部稀疏。1935 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曾指出,如果连接黑龙江的黑河与云南的腾冲做一线段,就会发现这条线西北侧的国土面积占到全国面积的64%,但那里只生活着4% 的中国人,96% 的中国人都“拥挤”在“线”的东南侧。这条线就是大名鼎鼎的“爱辉— 腾冲线”,也叫做“胡焕庸线”。时至今日,“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人口比例仍然是96:4,与70 多年前几乎看不出差别。结合中国的三级地形阶梯,我们可以找到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西高东低”。人口和城市,都聚集在东部低海拔的平原和盆地上了。

  三、人往下沉的地方走

  对此我感到困惑,为什么黄河流到这里停止了下切,为什么黄河在这里是流淌在平原上?

  我知道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从地球内部寻找原因,也就是从地壳的运动寻找原因。就我的知识而言,我知道如果一个地方,河流在深深的峡谷中流淌,一般而言,这个地方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河流向下切,地壳向上升,两者较着劲,较劲的结果,就是一条峡谷的诞生。假如河流向下切的时候,地壳下沉,不与河流较劲,躲着它,顺着它下沉,这样当然切不出峡谷来,河流只能浮在大地的上面流淌。

中国国家地理:人往低处走(2)

  【环渤海沉降区】环渤海沉降区包括下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北部的海河平原和黄泛平原,而通常被称为黄淮平原的地区,在地质学上叫做南华北盆地。环渤海沉降区东起太行山,西至渤海和黄海,是构成我国陆地地貌类型的最低的地形阶梯。环渤海沉降区形成于白垩纪,那还是一个恐龙统治下的世界,这与中国东部大部分盆地的形成时间一致。因为在白垩纪时期,全球板块有一次大规模向北迁移的过程,太平洋板块也由赤道地区向北扩张,使得我国东部受到强烈的南北挤压,形成了大量的断陷盆地。大约8000万年前,环渤海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东西向拉伸作用,形成了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西侧的太行山区崛起,形成了我国地形上第二个阶梯,而东部的地块逐渐下沉,变成了沉积平原。到了3000多万年前,这一地区又遭受了一次规模较小的东西挤压作用,在南北向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拉伸,最终形成了今天环渤海沉降区的雏形。沉降的地带还为石油提供了聚集地,近年来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华北油田和大港等油田合计的年产量已经超过5000万吨,环渤海沉降区已经超越了松辽平原成为我国第一产油地。

  这使我想起桂林山水来。桂林山水甲天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一条风情万种的漓江,绕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玲珑剔透的喀斯特石峰曲曲折折地流淌。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漓江没有切下去,而是漂在大地上。再进一步追究就会发现,桂林这个地方是沉降区,被称为桂林盆地,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假如桂林的地壳不是沉降而是上升,漓江就会把桂林大地切出一道峡谷,大地上的河流、小溪、湖泊、池塘中的水都会渗到地下,然后通过地下暗河归到峡谷中的漓江流走。那时桂林就会是一个“干”桂林,还谈什么桂林山水。看来,我们能欣赏到桂林山水的美,还得感谢沉降的大地。

  “宁夏平原所在的地块是不断沉降的,它东面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西面的贺兰山都是上升的。两边上升,中间下降的地块叫地堑。宁夏平原就是一块地堑。”当我和研究黄河的专家尤联元教授讨论此事时,尤教授这样说。

  这样下沉的地堑还有很多,仅宁夏平原周边就有几处。我们都知道黄河向东流,其实这只是下游如此,在中游黄河流出了一个“几”字形。黄河转了4个直角弯,中间包围着的是一个矩形的鄂尔多斯高原。这个高原是一块相对稳定的坚硬地块,很古很古以前曾经是下沉的,但近两百万年来一直在上升。它的上升,造就了周边几个地堑,除宁夏平原外,还有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和秦岭以北的渭河地堑,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八百里秦川——关中盆地。这几个地方都是有名的富饶之地、米粮之川。

  说到这里,我有了一个猜想:是不是中国的所谓天府之国,或者说中国那些适合人居的富庶之地都是地球表面相对下沉的地方。找来相关书籍,开始验证,果然每一个我心目中的富饶之地至少在新生代以来都是总体下沉或是相对下沉的地方。

  华北平原。它是我国最大的平原,由黄河、海河、淮河的下游建造而成。在构造上它是被各个方向的断层包围的下凹盆地。最深的部分在西部,紧贴太行山。其下沉开始于白垩纪(距今1.4亿年),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国家地理:人往低处走(2)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周围群山环绕,西有龙门山、邛崃山,北有秦岭、大巴山,东有巫山,南有大娄山,将四川盆地围成一个标准的盆状。四川盆地的西部为成都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天府之国”;盆地东部为大片的丘陵,是由地质构造作用所导致的褶皱系。四川盆地可以说是我国成因最复杂的盆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盆地是由多次地质构造反复作用所造就的。7000万年前,由于受到南北向的强烈挤压,盆地北部在老断层的基础上,形成了逆断层,大巴山沿着断层面抬升,为四川盆地的北缘筑起了一道围墙,而南部四川与贵州交界的地带,则形成了很多东西向的褶皱带,由于在褶皱形成的过程中消耗了很多能量,因此川南地区的断层规模都比较小,与北部秦岭地区的情况颇有差异。大约3000多万年前,四川盆地又遭受了一次东西向的强烈挤压,在川东地区形成了大量的褶皱带,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丘陵地区;在盆地西部形成了逆断层,龙门山崛起为西面的屏障,盆地基本定型。2000万年前到90万年前的四川盆地,由于被群山包围形成一个巨大的内陆湖泊,直到100万多年前,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碰撞挤压,青藏高原隆升,带动了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等地块一起抬升。随着四川盆地与其东侧的江汉平原之间海拔高差的加大,巫山两侧水系的向源侵蚀加剧,最终切割出了今日闻名于世的三峡,四川盆地的湖水沿三峡水道倾泻而出,形成了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四川盆地也由湖泊变为陆地。

  四川盆地,天府之国。从三叠纪晚期(距今2亿年)至今一直以沉降为主。

  伊犁河谷。锦绣河谷。在距今2500万年开始至今,随着天山的崛起相对下沉。

  珠江三角洲。中国最富饶的地方。虽然珠三角是一个较小的断陷盆地,中国东南沿海有很多这样规模甚至更小的断陷盆地,几乎每一个河口都是一个这样的盆地。这些盆地都是沿海地区人烟鼎盛、城镇密集的地方。

  在湖南、江西一带,我们知道有著名的洞庭湖盆地、鄱阳湖盆地、衡阳盆地、赣州盆地等等,这里的地块在侏罗纪时形成了一系列断裂,白垩纪的时候受到南北向的挤压,这些断裂就发育成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下陷盆地,几乎每一个县和每一个乡都是一个盆地,中间是一些丘陵相隔,很有桃花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意境。

  用不着再枚举了,凡是米粮之川,必是下沉之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苏北平原、滇池、洱海等等莫不如此。

  综上所述,看来人向低处走还不够,人还得向地壳下沉的地方走。

中国国家地理:人往低处走(2)

  【环渤海沉降区】环渤海沉降区包括下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北部的海河平原和黄泛平原,而通常被称为黄淮平原的地区,在地质学上叫做南华北盆地。环渤海沉降区东起太行山,西至渤海和黄海,是构成我国陆地地貌类型的最低的地形阶梯。环渤海沉降区形成于白垩纪,那还是一个恐龙统治下的世界,这与中国东部大部分盆地的形成时间一致。因为在白垩纪时期,全球板块有一次大规模向北迁移的过程,太平洋板块也由赤道地区向北扩张,使得我国东部受到强烈的南北挤压,形成了大量的断陷盆地。大约8000万年前,环渤海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东西向拉伸作用,形成了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西侧的太行山区崛起,形成了我国地形上第二个阶梯,而东部的地块逐渐下沉,变成了沉积平原。到了3000多万年前,这一地区又遭受了一次规模较小的东西挤压作用,在南北向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拉伸,最终形成了今天环渤海沉降区的雏形。沉降的地带还为石油提供了聚集地,近年来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华北油田和大港等油田合计的年产量已经超过5000万吨,环渤海沉降区已经超越了松辽平原成为我国第一产油地。

  四、人往下沉和沉积速度相等的地方走

  “早在2000万年前,伴随着贺兰山的上升,宁夏平原这个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最宽处60公里,海拔1000米的船形地块就开始了下沉的过程,伴随着下沉河流带来的泥沙开始沉积。”尤教授叫我等一会儿,他去找书了,不久电话那头就传来了尤教授读书中数据的声音:“根据地震测量,这个地堑中新生代的沉积厚达6公里,其中属于第四纪的沉积就有1000米,最大的地方甚至有1800—2000米。”

  这里我得解释一下其中的术语。所谓新生代指7000万年前至今这段时间,而第四纪则是指180万年至今,即人类开始出现的这段时间。也可以说从人类出现之前的两千多万年前,宁夏平原就开始下沉了,人类出现以来近300万年的时间内,这个下沉的盆地接受了周围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最大厚度达到了1800米—2000米。

  为什么要把第四纪单独提出来说呢,我理解是这样的原因:距今180万年的第四纪,大地沉积的松散物质因时间不够还没有形成岩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第四纪是人类的世纪,所发生的一切,可能对人产生影响。

  当我想到宁夏平原下面是2000多米厚的松散的沉积物时,还是感到震惊。震惊沉积之缓慢,时间之漫长。我算了一下,结果是一万年沉积8米,每年沉积0.8毫米。

  我更感到神奇的是宁夏平原下沉的速度必须与泥沙沉积的速度相等,才会造就适宜于人类生存的大平原,因为假如下沉的速度快,河流就会倒流,宁夏平原就会成为一个大湖;只有下沉的速度与黄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的速度保持平衡,宁夏平原才会是一个旱涝不虞的米粮之川。

  由此我们又发现,人不仅要向地壳下沉的地方走,还要向地壳下沉和沉积速度几乎相等的地方走,那里才是真正的“天府之国”。

相关文章
[ 今日视点 ] “立夏”和“入夏”是一回事吗? (2017/5/8)
[ 今日视点 ] 喝醋能软化血管?别闹了! (2017/5/3)
[ 今日视点 ] 细菌竟能捍卫你的美食? (2017/5/2)
[ 今日视点 ] 今日谷雨,这些健康知识,你知道多少? (2017/4/20)
[ 今日视点 ] 虚拟现实:离大众还有点远 (2017/4/13)
[ 今日视点 ] 食物搭配真的有禁忌吗? (2017/3/10)
[ 今日视点 ] 吃粗粮,有讲究 (2017/2/15)
[ 今日视点 ] 我们的手机号码为什么是11位? (2017/2/1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