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沙尘暴 各国有妙方 美国“天地结合” 中亚播绿治沙 中东“黄金铺就绿色”——
“降服”沙尘暴 全球总动员
今年最强的沙尘天气近日对我国“重拳出击”,黄沙漫天,建筑物在沙尘中变得模糊,空气中弥漫着沙尘的干涩味道。这场来势凶猛的沙尘天气席卷我国16个省(市、区),约2.7亿人受强沙尘暴侵扰与影响。今天,中央气象台的沙尘暴黄色预警还在继续。
土地荒漠化是世界性的难题,全球约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荒漠化危害地区。沙尘暴就像瘟疫一样,困惑着北美、澳大利亚、中亚以及中东地区。为此,全球围绕沙尘暴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意识的增强,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在积极地探索防治沙尘暴的新途径。
应对妙招
美国:“天地结合”降沙尘
为了控制大平原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美国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从多年的惨痛摸索中,美国形成了一套全方位作业的防沙经验,并成功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
美国治理沙尘暴最大的招数是:“天地结合”。
将天气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每次强风到来之前,气象部门提前48小时准确预测强风的行走路径,然后在其经过的地区对裸露的耕地进行喷灌,使之湿润结实,切断风沙源。
中国:京津周边建生态屏障
前苏联的北哈萨克斯坦草原,已变成了世界四大沙尘源地之一。
为了治理沙尘源区,当地政府开始沿着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营造规模巨大的防护林带。同时还采取飞机播绿、调整农业结构等方式进行沙尘暴的治理。
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后,现在北哈萨克斯坦草原虽然还有沙尘暴,但与大开荒时相比,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和规模都大幅降低。
中国政府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对沙尘暴的研究,并提出了如何减缓沙尘暴影响的对策。
在北京北部的京津周边地区建立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
在内蒙古浑善达克中西部地区推动以退耕还林为中心的生态保护带。
在河套地区和沙化土地地区以保护水资源和天然绿洲为中心,控制沙化土地扩大,保住天然绿洲,逐步扩大人工林。
澳大利亚:围绕牧场治沙
澳大利亚的土地荒漠化主要体现在草场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亚对沙尘暴的治理主要围绕牧场来进行。
澳大利亚对牧区治沙,严格实行轮牧。此外,大力推广圈养。为了防止羊群将草连根拔起,破坏植被,澳大利亚政府还大力推行圈养,通过割草圈养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不是由农场主自行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次年的载畜量。而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中东:黄金铺就绿色
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东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制定禁止开垦牧场的法律法规,建立牧场保护区。目前,仅在叙利亚和约旦,这种牧场保护区就超过60个,但是这些计划大多没有显著效果,牧场还在继续恶化,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生态系统极易受到破坏,而且畜牧量也大大超出这一地区的土地承受能力。
斥巨资绿化城市,这主要聚集在盛产石油的海湾国家。像多哈、迪拜等城市,绿化都非常好,而绿化和护理费用也是不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湾国家每一块绿色就是一块黄金。
节水保护生态,这主要是在以色列。与海湾国家不同,以色列不盛产石油,但这个沙漠国家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尖端的农业技术,大力推行滴灌等节水技术。
世界四大沙尘暴多发区
目前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遭到沙漠化的危害,世界上共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它们分别是:北美、澳大利亚、中亚以及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
沙尘暴主要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主要是旱灾以及过量放牧和开垦导致。频繁的沙尘暴还殃及其他地区,有的沙尘被风带过大西洋到达了南美洲亚马孙地区,还有的沙尘被吹到了欧洲。
澳大利亚
气候干燥,加上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层缺乏植被的覆盖,导致了土地的逐渐沙化
亚洲中部
亚洲中部的荒漠区也在不断扩大。人口的快速增加,人为过量灌溉用水,乱砍滥伐森林,使沙漠化十分严重
北美洲
土地利用不当、持续干旱,造成沙尘暴
沙尘暴
指强风吹起地面的尘沙,使空气变得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产生条件:
一是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
二是地表丰富的松散干燥的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