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常识”源自望文生义,不加推敲,盲目从众,也源自部分商家不负责任的宣传炒作。商家无德,监管部门及相关协会、科普机构不能缺位
“无添加”、“有机”、“天然”食品都是健康食品吗?
“防辐射”衣服真的能防辐射吗?
咱家旁边的移动基站真的会对人体产生致命危害吗?
“还用问?地球人都知道,答案都是肯定的。”可能很多人会这么回答。
事实上,“无添加”的食品保质期很短,买回家后很快会变得不安全;“有机”食品即使完全不用化肥、农药,也不能说明它一定安全;“天然”不等于安全,有些天然食品中含有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成分——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
现在市场上不断有针对手机、打印机等辐射的防辐射衣推出,尤其是孕妇几乎每人一件。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孕妇防辐射服装的标准,防辐射服究竟能否达到商家宣传的效果,尚无定论。
有专家指出,移动公司基站都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标准建设,其危害甚至小于手机、微波炉、电吹风。
像这种“伪常识”真不少。“伪常识”源自望文生义,不加推敲,盲目从众,人云亦云,也源自部分商家不负责任的宣传炒作,甚至用伪科学概念欺骗公众。在以讹传讹中,不正确、不全面的认识成了“常识”,不断扩散,不良影响日益加深。比如近年来,我们身边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报道越来越多,从山梨酸钾到亚硝酸钠,从防腐剂到着色剂。很多人据此形成一种认识,认为凡是加了添加剂的食品都是不安全的,甚至是有毒的。其实我国法律早已明确,在规定范围内添加的种类、限值内的量都是安全的。
消除“伪常识”其实并不难,只需关注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即可。生活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常识性问题,有时也许看似无关紧要,却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何谓常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普通知识。然而,正是因为相关知识的缺乏,科学素养的形成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少人表现为基本常识缺乏,常常犯常识性错误,被各种打着健康幌子的推销蛊惑,误中圈套。本以为是关注健康的举动,很可能反而带来健康隐患。
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新概念、新产品涌现,很多机构看准了其中的商机,大肆炒作某些概念,而忽视其中相关知识的推广普及。商家无德,监管部门及相关协会、科普机构不能缺位,有关公众健康的信息要及时披露,不能总是事后诸葛亮。英国有一个网站,公众可以登陆查看全国各地的环境情况及其健康风险,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有关部门应从加强监管的角度,要求企业如实、全面说明产品性能,并对有意隐瞒欺骗公众的企业处以重罚。比如,欧美一些国家,只要发现有企业存在发布虚假或误导信息的行为,处罚足以让其倾家荡产。同时,相关协会、科普机构要眼睛向下,服务百姓,不能总围着企业转。百姓的科学素养提高了,辨别力和维权能力提高了,才能促进企业不断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社会进步。
此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学习、补足常识。就目前来讲,不少人还缺乏现代科学知识,科学素养不足,判断力、辨别力较低,容易被忽悠。因此,应先从提倡尊重常识、学好常识做起,让人们远离“伪常识”的危害和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