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如何打赢“人蜱战争”?
|
|
|
添加时间:2010/9/20 作者:曾岩 来源:《新京报·新知周刊》 点击:2583
|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大 中 小 】
|
|
|
“蜱虫”成为一场公共事件之后,围绕着这种小虫子的讨论也多了起来。很多人将它们的“突然出现”视作是环境恶化的象征。但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
每年4月间,位于黄海滩涂的大丰麋鹿保护区里都会燃起一场大火,这并非火灾事故,而是为灭虫灾不得已为之。究竟什么动物要靠年年烧荒来驱避?上世纪90年代保护区建成后,草木愈发繁茂,獐子兔子穿梭跳跃,南来北往的候鸟也落脚于此,但工作人员发现不少麋鹿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仔细检查才知道,原来是种叫“长角血蜱”的害虫在做怪。
“长角血蜱”和它生活在我国的一百多种蜱亲戚一样,靠吸其他动物的血为生。这种黑芝麻似的小虫子,从草叶落到鹿身上后,会吸血直至胀饱到花生豆大小。
如果只是咬伤、失血或毒素麻痹还不会太令人忧心,可怕的很多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蜱叮咬传播,人们称之为蜱媒病。如果不加控制,蜱和蜱媒病的传播速度很快。在困扰欧美十年之后,上世纪80年代,莱姆病出现在我国东北。过去人们曾说“南蚊北蜱”,认为蜱和蜱媒病主要出现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而近年调查发现,莱姆病已经蔓延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百万年来,蜱和鸟兽受害者间的争斗从不曾停息过。蜱并非没有天敌。非洲的鹫珠鸡以啄蜱为乐。跳小蜂可以把卵产在蜱身体里。但势力庞大种类众多的蜱仍然占据这场战争中的优势地位。随着人类畜牧业的发展,蜱又成了牧场里的常客。
曾有人用泡砒霜浴的方法去除绵羊体表寄生的蜱。自从上世纪40年代发明有机氯后,人们想法设法采用各种农药杀除蜱螨,现在常用的广谱性有机磷农药“乐斯本”更有个花名叫“毒死蜱”。农药虽然是杀灭蜱螨的有效方法,但对牲畜包括人体健康都带来威胁。而蜱也正在产生抗药性。在科学指导下有计划施用农药才能达到应有效果。
近年来,人们也在尝试用生态理念,如清除杂草、降低牲畜密度来控制蜱的数量。美国研究者发现,如果把鹿群密度降低七成,蜱的密度可以下降九成。1999年,四川巴中控制“嗜群血蜱”和蜱媒病疫情的方法,首先是封锁疫区内的活畜禽和青绿饲料,同时统一投放毒鼠药或捕杀野兔老鼠,降低野生宿主密度,缓解了蜱害。而自1997年开始春季防火烧荒后,大丰保护区的蜱害也受到了控制。
然而,我国农村习惯散养禽畜,这给控制蜱和蜱媒病带来了难度。杂草丛生和牛羊满坡的乡村野趣有利于蜱的生存和传播,也容易导致蜱和蜱媒病爆发。居住卫生条件差和医疗水平落后加剧了农村居民罹患蜱媒病的风险。好在我国正在借鉴欧美国家成功经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建立动物疫源疫病的动态监测网络,通过快速的基因检测方法可以及时确认病原体类型,并提供恰当的治疗方案。
在我国,每年的5月到10月期间是蜱咬和蜱媒病的发作高峰,也是市民户外游玩的季节。防患蜱虫叮咬首先要注意和“自然”保持一定距离。在林木茂盛的地方游玩最好穿长袖衣裤戴帽子;除非必须,不钻草丛灌丛;如果天气太热,可以在裸露的皮肤上擦一些驱蚊剂;尽量不接触抚摸野生动物,及时检查自己身上,以及爱犬的头、耳朵和脚趾部位。
即便被蜱叮咬也不要惊慌。因为不是所有蜱都携带病原体,蜱叮咬传染蜱媒病的概率也有限。被叮咬后,在两周之内如果发生发热头疼的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告诉医生自己曾被蜱叮咬。经及时检测确诊和抗生素治疗,蜱媒病一般不会带来生命危险。
黄海滩涂那片保护区里每年春天仍在放火,人类和蜱螨的战争还会以各种形式进行下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