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生制作的纸工作品。郭靖宇 摄
一张普通的信纸,到了常州市戚墅堰区经济贸易局副局长徐汉平的手里,就会变化无穷,可以变成成套的家具和电器,也可以变成一群群动物,甚至可以变成坦克或是卡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钻研,徐先生制作的这些作品已经达到了栩栩如生、令人惊叹的水平,甚至有一些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建议他将这一传统技艺送入学校。
纸船只有指甲盖大小
“这样的折纸还真是第一次看到,虽然这些船我也会折,但是他折得实在太小了,这些东西都是折大的容易,折小的难呀。厉害厉害!”看到徐先生的作品,不少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今,徐先生已经将自己的几十件纸工作品用盒子给装了起来,不仅便于展示,也显得十分整齐。在这些作品中,有两套上个世纪的传统家具,两座农家小院,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车辆、船只、动物、建筑。
记者看到,在宝塔上的一只米粒大小的小鸟显得十分特别,“折鸟并不难,但是要弄成这么小的就不能只靠双手了,还得借助镊子”。徐先生告诉记者,东西越小越难折,必须用左手的食指、大拇指、中指配合着轻轻地拿着纸,右手用镊子小心翼翼地翻折,“现在一般都用白色的信纸制作纸工,尽管质量已经比过去的好了不少,但是稍有不慎就可能将纸撕破,结果就是前功尽弃”。徐先生指着一只纸船告诉记者,在制作折纸小纸船时,因为一处翻折始终不能成功,连续折了一天,也没有成功。“当时是在没办法,就干脆放在了旁边,休息了一两天再折。”
自己开发了数十个新品种
徐先生出生于1958年,从六七岁就开始折纸, “小时候就是玩玩的,到了12岁前后才开始认认真真地做这个”。徐先生从小就是“孩子王”,常常带着20多个小朋友一起玩,“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别的好玩的,又不像现在一样能够上网、打游戏,那时候折纸也是我们的重要活动之一,小船什么的是早就会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徐先生渐渐地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折纸。“当时我就觉得,按照道理说,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折纸来表现的。”说干就干,徐先生开始尝试着折起了家具。“因为从来没有人折过这样的东西,所以也就没有可以参考的先例,只能自己慢慢摸索。”开始时折得并不顺利,“有的时候比例不协调,比如折家具的时候,一会儿是柜子太大,一会儿是冰箱太小,放在一起没办法配套”。经过一段时间地摸索,徐先生终于成功地做出了两套家具。在这两套纸工家具里,冰箱和电视机都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款式, “里面有的都是十多年前折的了,当时的家具就是那种风格的”。
期待折纸能够重回课堂
徐先生告诉记者,折纸很考验人的耐心,完成一件折纸作品少则十几分钟,多则需要几百个小时。“有时做失败了,会感觉很气馁,但是到目前为止还从来没有放弃过。”
“在日本还有我国的台湾地区,纸工制作或者说折纸都是课堂教学内容之一,我国历史上就有折纸的传统,800多年前,折纸甚至被当做商品销售。”徐先生说,自己小时候老师也会教授折纸,“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增强立体感,还能锻炼耐心,培养想象力”。如今,折纸几乎已经淡出了课堂,“现在的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纸船都不会折了,事实上,这样的玩具对小朋友来说,应当是永不过时的”。
不过徐先生也告诉记者,当地教育系统的一些人士曾建议他将折纸重新送回课堂。“我现在自己折的问题不大了,但是如果来教学生,还真得好好地备备课了。”徐先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