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中国科技馆新馆奠基[组图]
英特尔发布新品奔腾D P4将光荣退休
欺骗眼睛的“诡计”:“会动”的幻觉图片
神舟六号开始总装 今年9至10月发射
动物眼睛看到的世界什么样?
“神舟六号”航天员生存环境揭密
震撼世界的十大科学实验
日本展出全球最小人形机器人
共同关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北京市科委积极探索软件领域自主创新的新机制(1)
当前位置:首页>>今日视点>>今日视点>>阅读文章
红土地上的农民工“发明家”
添加时间:2010/11/8  作者:许乃见 李晓明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2495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提起徐露平,在中铁四局四公司合蚌铁路客专线下塘梁场,没有不知道他的。很多农民工都把他当成了楷模,伸出大拇指夸赞他。日前,农民工徐露平被授予中国中铁劳动模范。

  “徐露平可神了,只要我们遇到问题去找他,准能给你解决。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小发明家。”徐露平的工友这样评价他。“去年,我们初张拉试验时,10个拉力表转动了9个,有一个就是不肯工作,我们捣腾了2个小时,拉力表还是不转,现场来的很多领导都等急了。这时,我们想到了徐露平,打电话把他喊来之后,不到两分钟,拉力表就转动了起来。”

  徐露平家在安徽肥东农村,是个地地道道的80后。从1999年开始,徐露平在湖北孝感环水湖大桥从事预应力张拉施工已经有了11个年头。

  先后转战了舟山连岛跨海大桥,南京长江三桥、杭州湾跨海特大桥,京沪高铁等桥梁的预应力张拉工地。每到一处,徐露平总是对照图纸和施工规范边学习、边琢磨、边总结。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找人请教,这也使他在张拉技术上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

  偶然的一次机会,徐露平走进了波纹管生产车间,看到波纹管在机器的带动下,自动向前吐,于是产生了一个念头,张拉时,钢绞线穿束能不能也实现自动化,人工穿束太费力、费时、费事了。回到合蚌铁路客专线下塘制梁场,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和叔叔徐海东说了,当即得到叔叔的支持。于是,徐露平钻进梁场农民工网吧,上网搜索有关自动穿束机的资料,他看到了一个整体图,没有分解也没有说明,价格在四万左右。徐露平感到太贵了,自己能不能也造一个价格便宜一点的。

  年青人的性格是说干就干,第二天,他就开始着手绘制设计图纸,经过琢磨和反复验算,感觉到方案可行。他又利用工余时间去找车床加工作坊,并和对方商谈如何制作。由于之前没有做过类似的活,加工作坊只肯按图加工,所有的材料必须要徐露平提供。于是,只要有时间,徐露平便会去合肥周谷堆旧钢材市场、五里庙红旗建材市场等市场转悠,寻找合适加工的材料。材料买齐全了,加工的过程中,有些关键部位他也必须要在现场盯着,因为一旦加工的尺寸不符合,就没法进行下道工序。有时,要从晚上六点盯到第二天凌晨,冬天的夜晚很寒冷,他不得不在瑟瑟发抖中站在简易的棚子下面等待着下一道工序的到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两周的努力,一台“钢绞线自动穿束机”造成。经过现场试验后,发现人工穿束要6—8人,而机械穿束仅需2—3人,人工穿束要8小时左右,而机械穿束仅需不到5小时,试验证明,机械穿束省时又省力。除此之外,机械穿束比人工穿束钢绞线每根至少节省材料15厘米,仅此一项,每片梁的成本节约就达700元左右。仅下塘制梁场直接经济效益就达35万元。他还把他的发明推广到了中铁四局四公司所属的溧水、庐阳、包河等制梁场,均取得了良好地经济效益。

  在此之前,徐露平也有过发明,在杭州湾大桥大跨径预制箱梁中,由于锚具采用的是大孔束锚具,给预应力锚具安装带来很大的困难,他发明的多孔锚具安装梳,很好地解决了大孔束锚具难安装的难题。

  除此之外,徐露平在工作中对各种工艺、工序、工具等进行革新和改造近50次,为他走过的每一个工地确保工期完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创造了良好地经济效益。

  “对工作我是满意的,对家庭我是欠缺的!”提到家,徐露平的眼睛有些湿润。徐露平的儿子是2008年5月出生的,除了出生当天请了一天假回家见到了孩子外,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见到已经两岁多的孩子。

  徐露平不是没有爱心,而恰恰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每次遇到国家灾难,他总是带头积极捐款,遇到工友有困难,总是积极想方设法帮忙。虽然自己并不富裕,但汶川、玉树两次地震,他就捐出了1200元。除此之外,他还善于写诗歌、散文,并在安徽日报等报刊上发表。

  徐露平是江淮丘陵地带红土地上走出来的一位农民工,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学习、钻研,对工作进行改进,对工艺进行革新,对工具进行发明创造,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相关文章
[ 今日视点 ] “立夏”和“入夏”是一回事吗? (2017/5/8)
[ 今日视点 ] 喝醋能软化血管?别闹了! (2017/5/3)
[ 今日视点 ] 细菌竟能捍卫你的美食? (2017/5/2)
[ 今日视点 ] 今日谷雨,这些健康知识,你知道多少? (2017/4/20)
[ 今日视点 ] 虚拟现实:离大众还有点远 (2017/4/13)
[ 今日视点 ] 食物搭配真的有禁忌吗? (2017/3/10)
[ 今日视点 ] 吃粗粮,有讲究 (2017/2/15)
[ 今日视点 ] 我们的手机号码为什么是11位? (2017/2/1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