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超市,在琳琅满目的饮料货架上,随手拿起一瓶果汁或碳酸饮料放进购物车时,是否想过生产一瓶饮料需要消耗多少水?
在可口可乐辽宁(北)饮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该公司卓越中心主任孙景阳告诉记者,“2006年,我们生产1升饮料需消耗水2.99升,通过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科学管理,去年这一数值仅为1.8升,今年还将降至1.6升。”
日前,记者随“节水中国行”采访团深入辽宁、山东等地,在领略节水科技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节水型社会建设给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所带来的改变。
正如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刘勇毅所言:“节水,不仅仅是少用了几吨水,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高效配置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人水和谐。”
工业节水推动企业绿色发展
大连市人均水资源量为590立方米,属于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地处其间的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在发展中一度也碰到了缺水的难题。
“‘十五’期间,公司计划将年生产能力从700万吨提升到1000万吨,为此我们向大连市水务局申请增加用水指标,但得到的答复是拿不出这么多的水来。于是,我们把目光转向了海水淡化。”大连石化科技处副处长阎雪峰说。
为了满足企业发展中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2003年,大连石化建成了国内石化行业第一套日产5000吨淡水的海水淡化装置。该装置采用先进的预处理过滤和三级反渗透膜分离技术,脱盐率达99.2%以上,生产出来的水达到一级除盐水标准。
“装置开工至今,已生产除盐水1260万吨,不仅有效缓解了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淡水资源瓶颈问题,也为大连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预留了空间。”阎雪峰说。
据介绍,通过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项目,在原油加工量增加49%、加工深度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大连石化加工每吨原油耗新鲜水量从最初的0.86吨降低到0.45吨,污水回用率达到41%,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农业节水促进种植结构调整
虽然已是初冬时节,走进山东青岛胶州市胶莱镇南王疃村村民刘乃团的西红柿大棚,却感觉温暖如夏,大棚里的温度计显示为27摄氏度。
承包了两个大棚的刘乃团,已经是第三年种植大棚蔬菜了。在他的大棚里,浇水用的是滴灌,铺在地膜里的黑色细管每隔30公分有个小孔,水通过小孔滴入西红柿的根部。
说起滴灌的好处,刘乃团如数家珍,“和过去的大水漫灌相比,滴灌省水、省钱、省人工,不伤菜根,也不会板结土壤……”
更让刘乃团满意的是种植大棚蔬菜的收益,“一个大棚8分地,按今年行情,估计能收入4万块钱左右,在大田里种一亩大葱也就能卖7000多块钱。”
从种植高效蔬菜中受益的不只是刘乃团,胶莱镇农业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贾丰收介绍,2009年该镇蔬菜种植收入达到4亿元,占农业收入的86%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过去是‘胶北粮仓’的胶莱镇,如今已发展成青岛市优质蔬菜示范基地和节水灌溉示范区”。
青岛市水利局局长于睿表示,发展农业节水,使农民逐步认识和接受节水灌溉技术,引发了农民耕作种植观念的改变,农民从过去单纯种植粮食作物逐渐转向种植蔬菜、果树、种子培育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进而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