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科技馆搬到车上,把科普送到田间地头
时光倒退到2001年1月8日。阿诗玛的故乡——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上蒲草村的农民方学兰,一大早就赶到了县城,参加中国第一辆科普大篷车的现场活动。她惊喜地发现,那些在书本、电视上看到的科学知识,不仅在展品说明和讲解员的讲述中活灵活现,而且自己还能在实物科技模型上动手操作、体验!
“科普大篷车要是能多来几次就更好了!”这不仅是方学兰的心声,也是现场群众向工作人员提出的一致要求。
转眼10年过去,中国第一台I型科普大篷车已经驶遍云南省的16个州(市)、129个县(区),为群众发放了3万多张科普光盘、15万册科普挂历和300多万份科普资料,受益群众数以万计。
曾几何时,以科技馆为主的固定设施是我国科普工作的主角,基本上集中于经济、教育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农民群众基本无缘。2000年,中国科协借鉴国外科技传播的先进经验,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发起了“将科技馆‘搬到’车上,为基层群众送科普”的项目——科普大篷车。
中国科协在科普大篷车的配发上进行倾斜,不仅优先为西部地区配发车辆,而且全额或较大比例承担其车辆的购置费用。据统计,10年来共为西部地区配发了210辆科普大篷车,1000多名科普工作者随车下基层,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到集市社区、田间地头……
自2001年9月全国第二科普大篷车落户西藏至今,中国科协共为该地区配发13辆科普大篷车,总行程达78万公里,接受大篷车宣传教育群众累计达100多万人,被广大农牧区群众亲切地称为“科技轻骑兵”。
在这两辆“示范车”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活动。北京的“流动天文馆”行程40万公里,足迹遍及澳门在内全国24个省级地区,普及人数100万人次以上;吐鲁番的科普大篷车配置5年来,发送汉、维文图书11万册,播放科技录像和电教片400场次,累计直接受教育人数达35万人,占到该地人口的50%。
10年来,全国382辆车行程累计1200万公里,惠民7800万人次。
扶困济贫好帮手,排忧解难急先锋
2009年8月11日,新疆乌鲁木齐市雅山街道南山社区99岁的维吾尔族老大爷亚生,参加了科普大篷车开展的义诊活动,非常满意:来自自治区人民医院和新疆医学院的大夫,给他认真做了检查,还给出实用便捷的保健建议。
针对性强、互动效果好,是科普大篷车活动的显著特点。“2009年全国科普基础设施监测评估”结果显示,所有的科普大篷车配车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咨询、培训、科普剧、有奖猜谜等活动;费用较高、难度较大的义诊活动,其开展率也超过了10%,有效地拓宽了科普大篷车的服务功能和内涵。
在灾害应急中,科普大篷车也充分地发挥了机动、灵活的优势,为受灾群众雪中送炭。在2003年非典期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科普工作队的大篷车深入到15个苏木乡镇,发放蒙汉两种文字的“防非”宣传材料5000多份,张贴挂图100多份,播放知识讲座30多小时,成为自治区“防非”先进单位。2008年初,广西遭遇了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广西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开动科普大篷车,邀请专家一道下乡开展救灾培训活动,制作了68块展板,向灾区群众赠送书籍2100册、VCD光碟81张、《南方科技报》抗冻救灾特刊7000份,给群众送去了及时雨。
科普大篷车,地市级地区有望各配一辆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齐让在2009年提出,针对广大农村的实际需求,要扩展科普大篷车的功能内涵,使其成为“流动技术服务站”,直接行驶到田间地头开展科普宣传,为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提供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土壤水质化验、粮种化肥检测等科技便民服务。
2009年底,中国科协于成功开发出了Ⅳ型科普大篷车,随车配备有土壤养分速测工具箱、畜禽养殖服务工具箱、水产养殖服务工具箱、植保工具箱、测定种子活性工具箱和显微镜箱,以及多媒体放映系统和投影系统,展板资料等科普资源。2009年试运行的49辆Ⅳ型科普大篷车受到了基层群众和各级科协的高度好评。2010年中国科协正式配发75辆,占全年总配发车辆的2/3。
四川省兴文县的Ⅳ型科普大篷车不仅起到了“流动医院”效用,而且还推出了“农产品120”急诊服务。他们整合了全县320余名农、林、水、畜等党员专业科技人才,成立了党员科普120服务中心,开展了急诊、田间地头会诊等各种服务。
“科普大篷车还是太少了!”2010年11月28日在南宁举行的“科普大篷车10周年工作研讨会”上,各地科普大篷车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我国有35个省级行政区(包括新疆建设兵团),333个地市级行政区,2859个县级行政区,但科普大篷车仅有382辆,远远不能满足各地群众的需求。
为此,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表示,中国科协将继续以中央财政为牵引,带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入,最终做到所有的地市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都拥有一辆科普大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