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型健硕”的豆芽菜总是让人心生疑虑,最流行的说法是,这种豆芽是用化肥和激素催长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绿豆种子萌发时,最先摆脱种皮限制的是未来生长成根的胚根部分,我们吃的豆芽菜的主体部分就是胚轴(连接胚芽和胚根的中间组织),也就是我们最喜欢吃的又脆又水的那段“杆杆”。再之后,会有幼芽从绿豆的两个小豆瓣中钻出来。豆芽菜两头的胚根和胚芽都细细瘦瘦的,且细胞中含水量不高,所以口感不好。据说,高档点的炒豆芽菜,会在烹调之前掐头去尾,只保留中间的“杆”。在豆芽“杆”如此受欢迎的情况下,有没有办法让豆芽菜的胚轴长得更长些呢?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胚芽本身会分泌生长激素———生长素(吲哚乙酸就是其中之一)。名字叫生长素,作用自然是促进植物生长。有意思的是,在低浓度生长素起促进作用的同时,高浓度的生长素反而会抑制生长。并且,植物的不同部分受生长素影响的浓度是不同的。相对来说,胚根和胚芽所需生长素的浓度较低,而胚轴(也就是豆芽杆)所需的浓度较高。所以,喷洒适当浓度的生长素,一方面可以促进豆芽杆的生长,另一方面还可以抑制根和芽的生长。不要听到激素就紧张,像吲哚乙酸这样的生长素只对植物生长速度起作用,跟人的激素没有关系。再者,吲哚乙酸对动物的毒性很小,安全性比较高,没有必要害怕它那顶“激素”的大帽子。不过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会用到更廉价、效果更明显的2,4-D(2,4-二氯苯氧基乙酸)、萘乙酸等植物激素的类似物。这些家伙虽然也与人体的激素也不搭边,但是如果剂量过大,还是会对人体的产生急性毒性(对肠胃和肝脏产生损伤)。其实像前面提到的,如果施用量过大会反而会影响豆芽生长(也希望不良商家能明白这一点),要知道植物可比我们敏感得多。北京市地方标准《豆芽安全卫生要求》中规定每公斤豆芽的2,4-D的残留量要在0.1毫克以下,报道的小鼠实验的急性中毒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00毫克,所以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
至于粗壮,就得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一众植物激素招呼了,它们可以加速细胞分裂,使豆芽变得更粗。当然,跟生长素一样,这些激素虽然对人体的激素系统影响不大,但是很多有急性毒性。用量也要严格控制。
另外,在豆芽萌生时加化肥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这个阶段,迅速发育的胚根、胚轴和胚芽中使用的营养物质几乎都来自种子里面(子叶)的储备,等到胚芽中的绿色叶片真正长成时,才需要外界矿物质供应,开始新一轮的营养生产。
所以,没有必要担心吃到沾有化肥的豆芽菜,在豆芽展开绿色叶片需要外来营养之前,已经是我们的桌上美餐了。
如果想吃完全“绿色”的自制豆芽也不是难事:
将绿豆放入塑料盒等容器中浸泡12小时,然后倒出存水,在容器口蒙上纱布以保持容器内湿润,放在温暖的地方(暖气旁),10天左右就可吃到自制的原生态绿豆芽了。当然没有吲哚乙酸的帮助,你制出的豆芽菜可能是两头大中间小。
附图:绿豆芽生长的历程
参考资料来源:
李东光,化工产品手册(第五版)专用化学品,化学工业出版社
徐爱东,2009,我国蔬菜中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毒性及残留问题研究进展。中国蔬菜,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