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
美 国
太空飞机引人注目,私企涌入载人航天,火星面目更加清晰,银色月光有新解释,最“年轻”黑洞现寰宇,最暗物质已不“暗”。
毛黎(本报驻美国记者)4月,美国无人可回收太空飞机——X-37B升空后,绕地球飞行7个多月并返回地面。其主要使命是检验整个飞行器系统的设计,其次是试验今后可使用的先进传感器技术。美军方坚称X-37B将被用于太空运输和太空实验,但也有人认为X-37B可以变成先进的太空战斗机。
5月,波音公司制造的高压喷气动力驱动的高超音速X-51A“波行者”飞行器首飞成功。飞行器在空中离开B-52轰炸机后,以5倍音速飞行了大约3分半钟,创下了同类发动机驱动的飞行器航行距离最长记录。美国空军行动范围和作战空间有望拓展到外太空,并具备对全球目标发动“即时打击”的能力。
5月,德州大学表示利用NASA火星探测器(MRO)采集的雷达数据,成功再现了火星北极冰冠两特征形成过程。并认为重力风是火星北极冰冠存在着一条规模胜过大峡谷的深谷和一系列螺旋形低谷的主要原因。
6月,美私营企业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功试射一枚“猎鹰9号”运载火箭。此次是为航天飞机退役后利用“猎鹰9号”承担太空运送任务进行的首次试验性发射。
7月,波音公司与美国宇航局联合研发名为CST-100的载人宇宙飞船,其可搭载7名宇航员并重复使用10次。此举有望帮助美宇航员往返于地球和国际空间站,填补因美国航天飞船即将“退休”所留下的空白。
8月,新墨西哥大学宣布,对月岩样本中氯同位素的最新分析表明,月球内部一直极其干燥,其中的水含量不到地球内部含水量的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从而否定了两周之前另一项研究得出的“月球内部有水”的结论。
9月,NASA表示,“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的测量表明,液态水一直与火星陆地表面存在相互作用,且这一过程贯穿了整个火星历史;该局9月还称,有机模块生命形式可能一直存在于火星上,只是未被发现而已。这推翻了30年前对“海盗”号所采土壤样本分析后的结论——“火星不存在有机物质”。不过也“并不能回答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问题”。
10月,NASA透露,月球土壤不仅含有水冰,还有汞、银、氨和碳氢化合物,让“银色月光”的说法找到了科学根据,而科学家认为这些物质数十亿年的经历可能埋藏着地球、太阳系甚至银河系历史的线索。
12月,NASA的“旅行者”1号飞船在经过长达33年的长途跋涉,飞行超过约177亿公里之后,目前已经接近太阳系边缘。NASA 12月13日宣布,该飞船将在未来4年穿过太阳系边界,首次进入恒星际空间。
俄罗斯
俄第五代歼击机、苏霍伊超级喷气-100成功试航;核动力飞船计划提上日程;据俄航天署称,在航空领域,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航天发射次数最多的国家。
张浩(本报驻俄罗斯记者)1月,俄罗斯第五代歼击机T-50首次成功试航,其具有一系列先进功能,能保持长时间超音速飞行等,同时还将配备新的机载导航系统和高度自动化防御系统。俄罗斯军队将在2013年装备首批第五代歼击机。
1月,俄罗斯宇航员穿微电脑控制的新式智能化宇航服“奥兰-MK”完成2010年的首次太空行走。这种宇航服能够在进入太空前和进行太空行走时跟踪宇航服所有系统的工作。
1月,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团提出了
建造核动力洲际太空拖船的构想,据称这将使向地球静止轨道发射卫星的价格下降一半甚至三分之二,并能将载荷提高2到4倍。
2月,俄罗斯克尔德什研究中心透露,其负责研制的俄罗斯核动力飞船将于2018年升空飞行。
7月,俄罗斯科学院太空研究所发布消息称,俄计划近年内启动新的太阳观测卫星项目,旨在更近距离地对太阳进行系列研究,填补国内外对太阳研究技术空白,提升对太阳观测质量。初步预计将于2015年后得以实施。
7月,俄总理普京强调,俄政府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仍将全力支持本国航天工业的发展。按照已经批准的国家专项计划,2010年政府在航天领域的国家投入达970亿卢布,旨在使俄国内航天企业2015年前开工率达到70%、创新产品超过55%、设备更新率达到40%、俄罗斯在国际航天市场的份额超过15%。此外,俄罗斯政府将正式启动远东“东方”航天发射场的建设计划。
据俄罗斯航天署10月份统计,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航天发射次数最多的国家。自年初至10月份,俄罗斯一共进行了22次航天发射,此外,俄罗斯年度无人驾驶航天飞行计划也全部完成。
11月,俄罗斯苏霍伊民用飞机(GSS)公司制造的苏霍伊超级喷气-100飞机完成了持续3小时的首次飞行。机组人员在首飞过程中对其系统、设备和发动机进行了检测,飞行状态一切正常。
12月5日,携带有3颗“格洛纳斯-M”全球导航卫星的“质子-M”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发生故障。3颗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而是坠入了太平洋夏威夷附近海域。
英 国
冰岛火山喷发导致航空安全标准改变;法恩伯勒航展顺利举办;航天研究国际合作见成果。
刘海英(本报驻英国记者)1月4日,英研究人员报告称,根据火星探测器传回的信息而绘制的三维图像显示,火星赤道附近存在一些坑状凹地,其间有蜿蜒的渠道相连,可能是大量冰融化形成很多相通的湖。据推算,这些火星湖形成于约30亿年前,这一观点将火星存在大量地表水的时间下限向后延伸了数亿年。
4月14日,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大规模喷发,喷出的火山灰致使英国以致欧洲大片空域一度成为禁飞区。这也成为2010年英国航空业的最大事件,英国旅客的出行受到影响,空运业遭受严重经济损失。
7月19日,两年一度的法恩伯勒国际航空展举行。全球35个国家1400多家展商的各种产品亮相英国小镇法恩伯勒,包括波音787“梦想”科技在内的各种机型客机、战斗机、直升机等让观众大饱眼福。
法 国
欧航局硕果累累:公布普罗巴2号卫星初步探测结果、签署发射新探测卫星协议、绘出首幅宇宙全景,并确立未来三大卫星探测预选方案。
李钊(本报驻法国记者)1月,欧洲航天局公布了2010年计划完成的航天任务,其中包括2月下旬极地冰层探测卫星“克里塞特-2”将升空;为期520天的“登火星”模拟试验5月将在俄罗斯启动;还有第二艘欧洲自动货运飞
船升空和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头两颗正式卫星发射这两项重量级活动。
欧航局2月宣布,该机构已经选定暗能量、地球周边适宜居住的星球以及太阳特性三个课题作为未来科学探测的备选方案,他们将从中确定两个主题,并在2017年后将相关卫星发射升空。
4月,欧航局“金星快车”探测器发现的证据表明,地球并非是太阳系内唯一地质活动频繁的行星,金星上也存在潜在的活火山,现在仍可能发生火山喷发现象。11月,“金星快车”又揭开金星高空二氧化硫气层形成之谜。
4月,欧航局委托Eurockot卫星发射服务公司将“Swarm”计划的三颗卫星发射升空。“Swarm”是欧航局实施的第四个地球探测项目,主要用于研究地球磁场变化规律,为研究气候变化和地球内部演变过程提供新的突破点。
4月8日,欧航局极地冰层探测卫星(CryoSat-2)由俄罗斯“第聂伯”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成功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今后3年里,该卫星将密切跟踪极地冰层和海洋浮冰的厚度及其他参数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数据。
8月,欧航局发布了有关宇宙空间任务与技术开发路线图,包括探测引力波引起的时空变形的“LISA探路者”测试任务,测试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等性的“显微镜”任务,2013年登陆国际空间站的“太空原子钟”,以及着力绘制宇宙中星系分布图的“欧几里德”任务。这些空间任务可回答物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将指引2015年至2025年欧洲物理实验的发展方向。
9月,欧航局宣布,将在2020年之前向月球发射一个大型着陆器,着陆器载有用于研究人类永久居住点的漫游者机器人。
10月,阿丽亚娜5型火箭携带两颗通信卫星,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枚火箭搭载的分别是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的W3B通信卫星和日本广播卫星系统公司的BSAT-3B卫星。
12月2日,法国国防部发表公报说,法国已订购两颗军事观测卫星,它们能够拍出更精确的图像,识别更细小的目标。
12月14日,法国总统萨科齐表示,法国将一如既往地把航天业视为“战略优先发展目标”,并会从政府借贷计划中拿出2.5亿欧元用于研发阿丽亚娜6型火箭。
德 国
雷达卫星发射成功;航展吸引了来自47个国家的目光;机械臂成功完成其在国际空间站的5年使命。
李山(本报驻德国记者)1月,欧洲委员会宣布授出伽利略初始运行能力采购合同。其中前14颗卫星的建造合同授予德国OHB公司。首颗卫星将在2012年7月交付。
2月,法德两国同意联合研制甲烷监测卫星,均摊项目所需的1.65亿美元费用。该卫星重180公斤,预计在2013年或2014年使用欧洲“织女星”小卫星发射火箭发射。
4月,德国明斯特大学行星学院的科学家报告说,他们分析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勘测轨道器”拍摄的图像,发现了火星表面至少在特定季节有液态水存在的新证据。
5月,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发表公报称,该中心正在研制一种使用表面主动冷却技术“泻流冷却”的“Shefex-Ⅱ”锐边航天器。该实验航天器外形像个子弹头,但机身如六角铅笔一样有棱边,可提高航天器返回大气层时的安全性并降低维护成本。
6月,德国宇航中心(DLR)官员表示,德国政府将寻求商业或政府合作伙伴,共同研发高分辨率光学地球观测卫星。目前德国只有雷达观测卫星,此项工作是德国政府填补光学卫星观测空白战略的一部分。
6月,第10届德国国际航空航天展吸引了来自47个国家的1150家参展商和近23.5万名参观者,并且获得了140亿欧元的创纪录合同额,其中空客公司共签订了67架飞机,总价127亿欧元(合153亿美元)的订单。
6月,德国雷达卫星“TanDEM-X”由俄罗斯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将协助完成绘制3D地球数字模型的任务。这颗卫星是2007年升空的TerraSAR-X的姊妹卫星,重1.3吨,飞行高度为514千米。两颗卫星的工作原理大致相当于人的双眼,在未来3年内将反复扫描整个地球表面,最终绘制出高精度的3D地球数字模型。
11月,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机器人与机械电子研究中心研制的机械臂成功完成其在国际空间站的5年使命。
日 本
发射了金星探测器“晓”号与太阳帆飞船“伊卡洛斯”号,并在6月回收了“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其密封舱中发现来自小行星的微粒子粉末。
葛进(本报驻日本记者)5月,日本发射金星探测器“晓”。经过近半年的飞行,12月“晓”到达金星,但由于控制引擎出现问题,未能按预期进入金星轨道。与“晓”同时发射的,还有深空太阳帆动力飞船——“伊卡洛斯”(IKAROS)号,其并非传统意义上使用燃料助推的太空飞行器,而是一艘使用太阳帆反弹太阳光子的压力作为航行动力的“太空帆船”。
6月,“隼鸟”号探测器密封舱回归地球。“隼鸟”号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研制的一颗小行星探测器,于2003年发射,当年9月到达小行星“丝川”,之后进行了3次接地与1次着陆后,踏上了归途。由于故障重重,7年后才回到地球。在“隼鸟”的密封舱中发现了小行星上的微粒子粉末,对其研究将对人类研究天体形成以及地外生命成因等提供重要依据。
7月,日本计划发射“隼2”小行星探测器。
此次的目标是比小行星“丝川”含有更多有机物的小行星,日本研究人员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为探明地球及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依据。“隼2”计划于2014年发射。
7月,情报通信研究机构开发出记载高精度合成开口雷达,可分清地面上30厘米大小物体。由于使用电波作为观测手段,该雷达不
受天气及昼夜的影响,性能在机载合成开口雷达中居于世界首位。今后可望在灾后观测等方面发挥作用。
8月,日提出在2020年实现利用车辆型机器人探查月球。计划中日本将利用机器人在月球南极地区建立基地,采集月球岩石并带回地球研究,同时还将设置地震仪探查月球内部构造,检验在月球开采资源的可行性。
9月,日发射首颗准天顶卫星。这颗名为“引导”的卫星主要用于技术储备以及各种数据的检验。日本初步计划发射3颗准天顶卫星,以保持总有一颗卫星在日本领土的正上方。该卫星的发射意味着日本正式进入世界卫星导航系统竞争行列。
加拿大
首个可以自主独立运行模拟火星温室建立。
杜华斌(本报驻加拿大记者)加拿大宇航局研究人员开始在北极极地、加拿大的迪温岛上建立实验温室,模拟火星的气候和地理状况,种植蔬菜,将来长期停留在火星的宇航员可以享用新鲜蔬菜。在模拟温室中,研究人员种植了生菜、萝卜、甜菜等蔬菜品种,为在无人环境下种植农作物积累经验。加拿大的模拟火星温室可以自主独立运行,无需人的干预,这在世界上还属首家。
以色列
政府加速在空间技术领域的投资,扩大市场规模。
郑晓春(本报驻以色列记者)9月,以色列政府决定,今后5年,每年投资8000万美元用于发展空间技术。以空间技术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长期努力,在卫星制造、卫星地面站、光学和雷达摄影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空间技术从最初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已广泛拓展到科研、通讯、自然灾害早期预警等民用技术领域。美、加、法、俄等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均与以色列航天局签署了空间技术合作协议。此次加大空间技术投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实现每年1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韩 国
航天事业取得了多项成果,但也遭到了巨大挫折,同时也在相关领域大幅度加强了国际合作和资金投入。
邰举(本报驻韩国记者)6月,在经历了一次发射失败之后,韩国和俄罗斯共同建造的新的罗老号运载火箭在韩国全罗南道罗老太空基地发射升空,137秒后,火箭在距地70公里爆炸坠毁。这次事故使得韩国宇航计划再次受挫。
韩媒体证实了韩国在军用中程导弹领域的进展。据报道,韩国军方和国防科学研究所(ADD)研制出了射程为1500公里的国产地对地巡航导弹“玄武-3C”,已成功投产,并开始实战部署百余枚。
韩国在南美洲圭亚那库鲁宇航中心由阿瑞安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千里眼”多用途卫星成功进入目标轨道并进入了试验运行阶段。预计
该卫星从2011年起执行气象、海洋观测和通讯任务,设计有效期7年。
韩国KT电信公司的“木槿花6号”卫星在2010年底发射,以取代2011年即将报废的“木槿花3号”,为整个韩半岛开启卫星广播电视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础,并将韩国拥有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数量增至5颗。
巴 西
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在航天事业方面有明显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0年巴西在航天科研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并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彰显其航天科研实力。
张新生(本报驻巴西记者)5月,巴西与阿根廷宣布,在“巴西—阿根廷一体化与协调”框架内,巴西空间署和阿根廷国家空间行动委员会将共同开发名为“歌鸫—海洋”的海洋监测卫星。该卫星将能够观测海洋颜色、监测石油勘探、进行海岸地区管理、帮助渔业发展等。
8月,巴西与日本商讨了签订空间领域合作协定的问题。11月,双方签订合作意向书,意图在于将日本的云层观测雷达技术与巴西对热带森林的观测经验相结合,巴西亦有意将日本的雷达观测技术引入其地区观测的常规体系。
巴西开始安装德国火箭Shefex2探测器的S40M和S44推进器。火箭预计将于2011年在澳大利亚伍默拉(Woomera)发射中心发射。
巴西与乌克兰合作建设发射火箭基地。巴西阿尔坎特拉发射基地地处赤道附近,发射过程中可节省30%燃料。
南 非
全力争取让平方公里阵列天文望远镜(SKA)这一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项目落户南非;南非国家航天局(SANSA)正式成立。
李学华(本报驻南非记者)8月,第15届非盟首脑会议做出决定,全力支持南非申请SKA项目。非盟对南非努力协调非洲有关国家,通过申请SKA来促进非洲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做法表示赞赏。
12月9日,南非国家航天局正式成立。SANSA将具体负责《南非国家航天战略》的贯彻实施,协调和整合国家太空科学技术项目,并对实施有关太空活动进行长远规划。SANSA将在现有基础上,对南非的空间科学技术设施、实验中心和专家进行合并,重新组合成四个中心:地球观测中心、太空运行中心、太空科学中心、太空工程中心,围绕地球观测、太空运行、太空科学、太空工程、人力资源开发、科技进步与公众参与六个重点领域开展工作。
乌克兰
地球遥感卫星“Sich-2”装置进一步发展;“太空地图”软件问世。
程刚(本报驻乌克兰记者)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技术力学所,根据开发的理论和非平衡部分游离等离子流诊断方法,为乌克兰“Sich-2”地球遥感卫星的诊断和电离层等离子体中性与带电部件的监控,开发和制造了“潜在”空间试验的研究设备。
乌克兰研究人员开发出“太空地图”软件,可对地球物理对象的图像进行自动化交互处理,并为笛卡儿坐标系传送封闭区域的信息。针对位于沃罗涅日结晶地块、第聂伯河-顿涅茨河洼地和顿巴斯地区内的实际对象对该软件进行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