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中国科技馆新馆奠基[组图]
英特尔发布新品奔腾D P4将光荣退休
欺骗眼睛的“诡计”:“会动”的幻觉图片
神舟六号开始总装 今年9至10月发射
动物眼睛看到的世界什么样?
“神舟六号”航天员生存环境揭密
震撼世界的十大科学实验
日本展出全球最小人形机器人
共同关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北京市科委积极探索软件领域自主创新的新机制(1)
当前位置:首页>>今日视点>>今日视点>>阅读文章
2010十大科学谣言:日军改造小龙虾基因居首
添加时间:2011/1/10  来源:新京报  点击:2528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2010年岁末,拜金庸所赐,大众媒介对“谣言”问题投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几乎所有媒体都在讨论“谣言”的问题,传播渠道、媒体责任、大众心理成了此间的热词。

  自新京报新知周刊创刊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同各种形式的谣言“作斗争”,从早期的“韩医真相”、“北京7月飞雪”、“一次性筷子问题”,到新近的“千年极寒”、“转基因谣言”“小龙虾事件”……经历了这么多谣言之后冷静地想一想,不难发现,“金庸被谣死”虽然影响甚大,却算不得什么“大谣言”,也产生不了太大的危害。

  首先,这是一类最容易被“粉碎”的谣言。无论谣言如何广泛传播,听者众多,都会被金庸本人一次公开活动记录瞬间击溃;其次,它传播时间非常短,从兴起到被扑灭,不过几个小时,完全是“杯中风浪”;最后,它不会对社会生活的任何方面产生有实际意义的影响,据说它甚至没有对金庸本人的生活产生太多影响。

  并非所有的“谣言”都如此“温和”,也并非所有的谣言都这么容易被破解———甚至很多谣言在被反复破解多次之后,依然到处流传。科学技术领域是这些谣言的“重灾区”。翻翻过去一年的新知周刊不难发现,有些谣言直接对产业界造成了影响,带动了炒家,引起了市场波动;有些谣言则重创农业生产的一些环节,对农户、种子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有些谣言裹挟一些真实事件的余威,对某个产业、某些企业给予了重创……

  在这样的时候,辟谣往往是无力的。卡普费雷在《谣言》一书中总结了“辟谣无力”的种种原因。首先,辟谣信息往往不如谣言信息“有用”。因为谣言可能异于常识,因此显得较为重要。而辟谣则常常是过时信息,显得较为庸常,看起来“价值不大”;其次,受众一旦接受一个谣言,就会无意识地回避辟谣。

  在一个著名的美国谣言被辟谣之后,有一项调查显示,有54%的相信谣言者其实是接触过辟谣信息的,只是他们很快就将辟谣给忘了;再次,信息接受存在障碍。记忆心理学显示,具体的概念比抽象的概念更容易被记住,当一个人听到某项辟谣“X不会致癌”时,“X”和“致癌”更容易被记住,这条信息可能在日后被错当成“X与癌症存在关联”;最后,辟谣行为本身会带来反弹。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立场来选择对某个观点的态度。

  所以,很多人并不在乎谣言本身的逻辑是否缜密、事实是否可靠,只是因为它与自己期望的、想象的情况一致,便拿来为自己所用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辟谣者往往会陷入某种形式的“阴谋论”。在新京报新知周刊参与某些科学谣言的辟谣过程中,我们也曾经一度面临“为有关部门背书”之类的“指控”。

  理性是去魅的前提,是粉碎谣言的工具。上线未久的大众科学类交互网站果壳网也正因此设立了科学辟谣的专门主题站“谣言粉碎机”,并且很快就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我们为此与果壳网“谣言粉碎机”联手制作这期形式特别的2010年年度科学盘点特刊,为去伪存真的工作聊尽绵薄之力。

小龙虾不是由侵华日军生化部队带到中国来的。小龙虾不是由侵华日军生化部队带到中国来的。

  1 侵华日军改造小龙虾基因

  【谣言】

  外国人都不吃小龙虾。这种小龙虾对有毒水体有极强适应力,喜食腐尸,铅汞锰铬砷等毒素在体内积聚到正常值的几百倍,也不会影响它生存。是典型毒物。驻中国的侵华日军生化部队因为要处理大量的尸体……日本人想到了当时日本国内随处可见的克氏原螯虾(小龙虾的前身),经过一系列的基因改造,克氏原螯虾被成批运到日军驻地,担任起水体清洁的工作。

  【真相】

  小龙虾不是由侵华日军生化部队带到中国来的。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原产于北美洲,主要栖息地是墨西哥湾沿岸,特别是密西西比河口附近的区域,也就是现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其实,在新奥尔良和巴吞鲁日都有小龙虾的专门市场,嗜者甚众。除了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都有小龙虾的身影。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小龙虾贸易量高达30万吨以上。

  日本是小龙虾进入东亚的跳板。大正九年(1920年),有人在日本神奈川县镰仓市建立了食用蛙养殖场,养殖牛蛙。昭和二年(1927年),有人从夏威夷带来了20只小龙虾,想将它们培育成牛蛙的饵料。而从此一发不可收,小龙虾占领了日本,到上世纪60年代,日本包括北海道在内除了一些岛屿之外的地方都发现了小龙虾的身影,甚至克氏原螯虾的日本亲戚———日本黑螯虾都快被它斩尽杀绝了。现在一只活的日本黑螯虾在宠物市场上要卖到3000日元,而小龙虾的价格只有它的三十分之一。不过,日本人并没有把这种生长迅速的动物当成美味。他们觉得小龙虾肉太柴。

  由于缺乏详细的文献记录,我们只知道小龙虾最早登陆中国的地点是南京附近,时间大约是1929年,很可能是被当做宠物或者饵料引入的。目前,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从崇明岛到新疆,都可以找到小龙虾。但是它的最主要栖息地仍然是华东地区。

  其次,小龙虾不是基因改造的产物。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直到1953年才被发现。而基因工程技术则是在上世纪70年代,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才诞生的。直到1980年,第一只经过基因改造的老鼠才诞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是绝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技术来改造小龙虾的基因的。

  最后,在科学研究上,对污染物非常敏感,或者非常耐受的生物,往往用作环境有无受到污染的指示生物。但即使是非常耐受污染物的生物,如果它拥有一个良好的排出减毒机制,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可能也非常低。

  早在1995年,上海的科研人员就对生活在上海地区的部分小龙虾进行了重金属含量的调查。汞、铜、铅、锌、镉等重金属在小龙虾体内均有检出,但全部低于国家卫生标准,而且大部分的重金属集中于虾鳃和内脏中,肌肉的含量很低。这个结果,在之后十多年陆续进行的后续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2003年以来,苏州大学、江西农大和安徽大学的科研人员经过调查后都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总的来说,尽管小龙虾对重金属有一定的富集能力,但是大多集中在我们不爱吃的虾鳃,内脏和虾壳中,对于吃虾肉的我们来说,它让人重金属中毒的可能非常小。

  (瘦驼,科学作家 田不野,农学博士)

  【点评】

  食品安全问题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但在2010年却出现了几件被过度张扬了的“食品安全问题”。扑朔迷离的“早熟奶粉”事件是其一,微小青春期与外源性性激素的普遍存在给这个事件增加了很多可能,下半年的“奶业陷害门”更让它变得真伪难辨。小龙虾导致肌溶解事件也是其一。在事件发生之后,一些传布多时的谣言再度兴起,对相关的产业、人员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

  我们坚信:再正确的主张,再重要的观点,都会因为牵扯到谣言而蒙羞。

  2 喝绿豆汤养生治病

  【谣言】

  天天吃药就是吃毒。病是吃出来的,还可以吃回去。水煮绿豆可以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和肿瘤。把绿豆洗干净,冷水下锅,在火上盖着盖儿熬,中途不可开盖;沸腾五六分钟,绿豆似开没开,这是汤最绿的时候,这个汤才是养肝去火的,马上把这汤倒出来,天天白天上班带着当水喝,喝多少煮多少。绿豆汤熬烂了不养肝,是用来解馋的。巳时是脾在主事,如果没吃早饭,那么这时脾就会空运化,长期下去,脾会受伤。此时肝需要补充养分,用绿豆汤当水喝最好!

  【真相】

  在“养生大师”张悟本的“养生理念”当中“绿豆煮水”是最要紧的金科玉律。它真如“大师”所说有神奇效用吗?

  “大师”没有提供什么有意义证据来支持他的“疗法”,也就无法对大师的理论进行评判。这里,我们来介绍一下现代食品科学对于绿豆的了解。

  干绿豆的纤维素含量高达16%,这对于纤维素摄入量普遍不足的现代人尤其有意义。它的脂肪含量很低,还有较多的蛋白质。在食品学上,有人用营养分数来综合评估一种食品的“营养价值”,满分5分,绿豆的得分是4.2分。

  不过,绿豆远不是一种“非常好”的食品。它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量中来自碳水化合物的占了70%以上。对于营养均衡的要求来说,比例高了一些。它的蛋白质含量虽然比较高,但是氨基酸组成跟人体需求不够一致,所以单独满足人体需求的能力就差了一些。它在“总体营养”指标上的4.2分,跟大米、面粉比算很好了,不过跟许多蔬菜的5分相比,就相当一般了。

  当然,人们对绿豆的追逐并非因为“营养”,而是“大师”所说的“养肝解毒”。类似的“传统疗法”通常很难通过现代技术的检验。在少量关于绿豆提取物、蛋白水解物的研究中,结果也并不太理想,要么是效果不明显,要么是其作用并非绿豆所独有,绿豆也并不比其他食物更好。

  在有一些评价体系中,绿豆甚至是“不良食品”。考虑到人体的健康状况常常与炎症反应有关,所以食物成分对炎症的影响就成了现代食品营养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任何一种食物都是由很多种成分构成的,有的成分会引发炎症,有的成分会帮助抗炎。当有助发炎的成分占了上风,就可能不太利于健康;当帮助抗炎的成分占了上风,就有利健康。有人据此设计了一个“炎症因子”(IF)系统,对食物中每一种成分引发炎症与抗炎能力进行加权计算,得出一个数值来描述这种食物对于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当IF是负值,表示这种食物有助发炎,数字越小越不利于健康;反之,正值结果就是有利健康的。我们日常吃的食物,IF值有正有负,合理的食谱应该使每天所吃的各种食物产生的总IF值大于50。按照这个指标,100克绿豆的IF值是-78,恰恰属于“不好”的范围。同样重量的葵花籽是38,各种白菜类蔬菜一般有几十的正值,胡萝卜则高达131。

  类似的食物评价体系还有不少,每个体系评估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IF只是试图描述食物与炎症的关系,从而为设计食谱提供一个参考,它本身并不能表示一种食物是“好”还是“不好”,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使用,只不过是“一家之言”。不过,通过IF的概念以及绿豆得分与其他食物的比较,足以说明绿豆只是一种平常的食物罢了。

  (云无心,食品工程博士)

  【点评】

  健康需求是催生各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的温床。尽管很多疾病本身是现代化的结果———科学与技术极大的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使得“衰老”变成一件无法回避的事情。同时,随着认识手段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生命本质的认识也越发深入,对疾病的理解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许多疾病的发生率看似增高了,但其实相当部分是借更好的技术而“被发现”的。然而,很多人依然乐意借助看起来更传统、更简单、更“自然”的方法来面对衰老与疾病。文化虽美,可不能拿来救死扶伤;廉价固然很好,但一样可以被炒作出天价。

  3 今冬可能是“千年极寒”

  【谣言】

  今年夏天,罕见的高温袭击北半球,从美东、欧洲到亚洲,都经历了有气象记录130年来最热的夏天,但入冬后气温开始骤降,北半球气温可能要比往年偏低。气象专家警告说,欧洲可能将面临“千年一遇”的新低温,中国等亚洲地区也可能难以幸免。这种异常气候与干扰大洋暖流活动的“拉尼娜”现象有关。

  【真相】

  波兰科学家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形态,是因为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来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活动速度减缓所致。这股洋流是维持地球气候平衡的要角之一,但近几年来规模缩小到只剩过去的一半,无法发挥其中和极地南下冷空气的效用,而且一旦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

  在媒体一阵头昏脑热的转载、报道以后。经过专业人士的梳理,才发现这个“千年极寒”的说法彻头彻尾是一个谎言。消息的始作俑者是一家波兰小报,波兰科学家Kowalewski很不幸地被拿来做了招牌。

  事情的原委是,波兰科学家Kowalewski在接受采访时分析了墨西哥湾流对欧洲气候影响,试图打消民众对极寒天气可能出现的担忧。就像 Kowalewski指出的那样,墨西哥湾流减弱所导致的极低温只是一种假设,目前完全可以排除这种情形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在波兰小报《Gazeta》的报道里,记者“巧妙”地把Kowalewski的话组织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因为墨西哥湾流的减弱,欧洲将迎来千年极寒”。

  此后,经由波兰小报《Fakt》、“俄罗斯之声”电台、《俄罗斯时报》、全球变暖怀疑论网站wattsupwiththat的推波助澜,这个消息在欧洲的各种媒体上出现,或引用,或转载。而在这其中,记者都只是从别人那儿复制内容,有时还添枝加叶,而不去考证消息的来源或是问问Kowalewski本人。事实上,通过网络检索,只花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发现了这条消息的可疑之处。如果人人都不去核实信息的来源,故事就会像小时候的传话游戏一样,越传越离谱。

  值得表扬的是,部分中国的媒体人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新京报新知周刊在10月17日就刊登了文章,质疑“千年极寒”说法的科学性。文章指出,哥伦比亚大学气候与社会国际研究所(IRI)季节气候预报,业内口碑颇佳。该所对今冬气温的预测显示,今年冬天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包括欧洲及中国)不但不会出现所谓 “千年极冷”,温度还有可能会略高于正常年份。不过,这种“温度略高”的概率绝对数值并不大,所以“偏冷”的可能还是存在的。

  其实,用 “千年”、“极”这些字眼来谈几个月后的天气状况,本身就是极不靠谱的。按照现在的气候预报水平,科学家只能谈谈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大概的变化区间。他们可以预报几个月或者几年后的平均状况大概是什么样子,但几个月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具体天气状况,比如极端低温,超强风暴等,现阶段的气候模型还是无能为力。因此,就算“波兰科学家”能够预测出今年冬天比以往总体要冷一些,但受现有气候模型能力所限,也无法得出“千年最冷”的科学结论—————这还没有考虑到以下事实:科学家对过去千年内最低温度到底是多少都不太清楚。

  顺便说一句,对于欧洲寒冷天气的问题,目前确实有比较科学的解释,依据是一篇通过了同行评议的论文。通过谷歌学术搜索,你可以看到这篇论文的作者(V. Petoukhov)过去的论文发表记录也是非常靠谱的。不过,这些文章里都没有提到所谓的“千年极寒”。

  (poguy 秋秋,果壳网谣言粉碎机)

  【点评】

  尽管“千年极寒”的谣言早已被破解,但很多人面临这个冬天的寒冷天气时,依然不免拿出这个话头来,做些小规模的“翻案”。这种情况实际上反映了谣言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谣言也是一种信息,所以谣言传播也带有信息传播的一些特点。很多人并不关心某个谣言究竟是如何描述的,内部逻辑到底怎样,他们对谣言的全部理解仅限于那条“标题”而已。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这么一个问题:以讹传讹的效果何以形成?

  4 NASA“震惊全人类”

  【谣言】

  有消息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宣布,决定于美国时间2010年11月15日宣布一则足以让全人类震惊的消息。更详细的消息称,据NASA一官员透露,自2004年起,太阳附近相续出现外星舰队,经过多年的观察,其中一超级庞大的外星系飞船正停靠在金星和水星之间的地方,目标朝地球而来。 NASA紧急通知全球的天体物理学家、哲学家、教会以及社会研究学者,秘密在2008年研讨此物体对地球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时秘密与此外星访客取得联系,在一系列观察和确认并无敌意后,通过多方和长时间的讨论,NASA决定在11月15日对外公开这一重大事件。

  【真相】

  事件的引爆源于一条微博: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在次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一则“足以让全人类震惊的消息”。随文还配发了NASA网站的截图,其上赫然是该机构的新闻发布会通告。一时间猜测四起,虽然有很多业内人士推测,NASA即将公布的消息与钱德勒X射线望远镜有关,可能是一个X射线源,但还是有众多不明真相的网友认为,当晚NASA将宣布“外星人”的存在。

  关于NASA将发布新发现的误读,最早的来源可能是意大利一家电视台的新闻节目 Studio Aperto于11月14日播出一则报道。该则报道题为“明天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发布来自外太空的惊人消息”。不过,这则新闻只是说NASA将发布关于由钱德勒所发现的位于地球附近的不寻常物体。

  11月15日,这段新闻视频被国内的网友分别传上国内的视频网站,标题为“明天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对外公布一则可能令全人类震惊的消息”。随后,一些探讨奇异现象、外星人及UFO的论坛里开始出现讨论NASA新闻发布会的帖子。在其中一个帖子里,有网友给出了发布会的“前因”:

  “据NASA一官员透露:自2004年起,太阳附近相续出现外星舰队,经过多年的观察,其中一超级庞大的外星系飞船正停靠在金星和水星之间的地方,目标朝地球而来,NASA紧急通知全球的天体物理学家、哲学家、教会以及社会研究学者,秘密在2008年研讨此物体对地球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时秘密与此外星访客取得联系,在一系列观察和确认并无敌意后,通过多方和长时间的讨论 NASA决定在11月15日对外公开这一重大事件。”

  相关消息最早于15日中午11时30分前后开始在新浪微博出现。当时,多位粉丝及关注数都很少的用户连续转载了NASA发布会的原文,且未进行翻译和任何的演绎。但到了当日13时32分,一个以翻译神秘事件、外星人、UFO主题作品的字幕组,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明天11月15日(北京时间11月1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于当地时间12时30分对外公布一则可能令全人类震惊的消息。

  这则消息被转发超过5000次(截至发稿时),而更大的风浪随后即至。数小时后的16时38分,某新闻周刊的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今天突然宣布,美国时间明天11月15日(北京时间11月16日)将宣布一则足以让全人类震惊的消息。”同时配发了NASA相关页面的链接。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字幕组流言中的“可能”被“足以”取代了。这则流言被转发超过5万次,评论超过1万条(截至发稿时)。

  当地时间11月15日12时30点(北京时间16日凌晨1时30分),真相大白于天下。美国宇航局(NASA)在发布会上淡定地告诉不明真相的群众:我们没有发现外星人,我们发现的天体是第一个由人类看着出生,并且“成长”了31年的“年轻”黑洞。闹剧落下帷幕。

  (秋秋,果壳网谣言粉碎机)

  【点评】

  外星人永远是孳生谣言的温床。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进步,这一类谣言却很少有真正传布广泛,造成巨大影响的。“NASA震惊全人类消息”这个谣言算是其中一个“异数”。很明显,一旦具有巨大公信力的媒体机构介入推广这些谣言,它们就变得势不可挡起来。反过来,这些谣言破灭之后,对媒体机构公信力的损害,同样伤筋动骨。

  5 转基因玉米导致动物异常

  本报 刘铮

  【谣言】

  2010年9月 21日,《国际先驱导报》发表题为《山西部分地区大老鼠绝迹,被指与转基因玉米有关》的报道,引起轩然大波。报道称:山西、吉林部分地区“老鼠变少,母猪流产……动物的种种异常让人不安。天敌变多、玉米发霉、生态污染……种种可能被一一否定,唯一与所有动物异常联系在一起的线索只剩这些动物吃过的食物 ———一种“父本为转基因玉米”的玉米品种“先玉335”。

  【真相】

  根据中国农业部门的公告,先玉335是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杂交玉米,其母本为 PH6WC,父本为PH4CV,均为先锋公司自育。《国际先驱导报》的报道称,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官方网站上查到了关于PH4CV的信息……PH4CV 的开发包括了使用BT和HT转基因技术———这是用于商业化大宗农作物的仅有的两类转基因技术。”

  不过,就在《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发表的当天,先锋公司的母公司———美国杜邦公司就发表声明说,先玉335不是转基因玉米。杜邦公司声明称,在中国,有关转基因玉米的进口、试验与销毁是需要经过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专家们的严格评审和农业部的审批来进行的,未经农业部批准,决不会把任何转基因材料释放到田间。

  9月30 日,中国农业部一位负责人表示,“先玉335”是美国先锋公司在中国选育的玉米杂交种,农业部已组织有关单位对市场上的“先玉335”玉米种子进行了检测,均未检出转基因成分。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够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

  9月27日,科普作家方舟子也发表博客文章驳斥了《国际先驱导报》的报道。他表示,文章中提供的“母猪流产”的“事实”缺乏证据,而“老鼠减少”则很可能是养猫增加,以及建筑材料的改变造成的,把它们和“先玉335相联系”缺乏证据。

  更重要的是,该报记者“摆了一个大乌龙”。他们虽然查询了美国的专利说明,却有意无意地歪曲了专利的内容。专利说明很清楚,PH4CV是自交系玉米,是由单株玉米连续自交多代培育而成的“天然”玉米,既非杂交玉米也非转基因玉米。专利内容里提到转基因,是在权利说明里头的,意思不过是说该自交系玉米可以用做培育转基因玉米的材料。方舟子还说,美国种的玉米有80%都是转基因的,如果这样的玉米会引起老鼠死亡,那美国的老鼠还不死光了?

  虽然《国际先驱导报》的文章被证明是“乌龙”,但仍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11月2日的《鲁中晨报》报道,相关报道刊发之后,给农民、养殖户、粮食贩子、经销商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农民首先产生恐慌,一些种植先玉335的农民不敢再吃自己种的玉米磨成的面;粮食贩子开始压低价格收购先玉335,同时他们也发现,养殖户拒收先玉335。

  因为先玉335种植面积很大,所以“转基因玉米”的传闻引发的恐慌效应相当显著,也有人试图从中牟利,有竞争关系的种子公司试图说服种植先玉335的农民改种他们的作物。随着农业部和杜邦公司发表声明,农民、粮食贩子和经销商的心态开始稳定,“转基因玉米风波” 的影响慢慢消褪。

  至于转基因食物的安全问题,我们或许可以用来自国际机构的一些文件内容来进行说明。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转基因食品的 20个问题》中表示:“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此外,在此类食品获得批准的国家,普通大众对这些食品的消费未显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则在《粮食及农业状况,2003-2004》中说:“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尚未发现可验证的、因使用由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物而导致的有毒或有损营养的情况。数以百万计的人食用了由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主要是玉米、大豆和油菜籽———但未发现任何不利影响。”

  (本报记者 刘铮)

  【点评】

  “转基因”一直都是谣言的“重灾区”。一些极端组织的影响与社会公众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的恐惧相互交织,造就了一系列转基因谣言,从不靠谱的普兹泰实验、叶尔马科娃实验,到“转基因是美国的生物武器”、“美国(欧洲、俄罗斯)人不吃转基因”,谣言种种,不一而足。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确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明白的,在可靠的科学事实前提下的讨论,也并无不可。但我们始终应当铭记,再正确的主张、再合理的权利都将因为谣言而变得不堪一击。

  6 桉树造就“西南大旱”

  【谣言】

  桉树蒸发的水量是普通树种的五倍!桉树如同一台台抽水机,吸干了当地的地下水!桉树对土壤的肥料和养分需求极大,凡种植了桉树的,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肥料和养分而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况恶化,土地贫瘠,到时再引种其他植物根本无法存活!桉树是很毒的树!桉树种在哪里,哪里就干旱!而且是不治之症!最终将毁灭这个地区!

  【真相】

  指责桉树是“抽水机”对桉树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为除了一部分水生种类外,大部分高等植物都扎根于旱地之上。为了生存,它们都要用根吸收水分,再把水分“抽”到地上的茎叶里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陆生植物都是抽水机,只不过“抽水功率”大小不同罢了。

  一般来说,木本植物的“抽水功率”要大于草本植物。所以在比较干旱的地区,水分条件不足以支撑木本植物的大量生长,这些地方就只能形成草原和荒漠,而不能形成森林。但是,这次闹旱灾的西南五省的水分条件并不差,其原始植被本来就是森林,因此在这一地区种植桉树,理论上是不会像在草原和荒漠地区滥种杨树那样造成水资源损耗的。

  况且,和其他农作物或经济树木相比,桉树的“抽水功率”并不算很大。比如1989年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广州测定每公顷毛叶桉的年蒸腾量为4800吨,尚不到当地乡土树种杉木(每公顷年蒸腾量1.3万吨)的一半。更重要的是,桉树对水分的利用效率极高。1992 年,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宋永芳测定,每生产1千克的干物质,桉树平均需水785升,黄檀(重要的红木树种)需水1323升,而杉、松等针叶树需水则要超过 1500升。在云南,针叶树的种植面积(占人工林的70%以上)远大于桉树(只占5%),真要追究“抽水机”责任的话,也应该先追究那些针叶树才是。

  而且,陆生植物并非只有抽水这一种本事,它们还有涵养水分的本事。这是因为植物可以把地表和根系所及的地下改造成易于蓄水的环境,尽管蒸腾作用会消耗一定的地下水,但是被植物改造的土地却能够涵蓄更多的水分。这就是我们常说森林是“绿色水库”的原因。桉树林也是森林,一样可以起到涵养水分的作用。很多桉树林都是在荒坡上造林的,假如当初没有造林,而是让荒坡一仍其旧,那么今年的旱灾只能更重。

  当然,营造不合理的桉树林的确会产生耗水过多的问题,但这不是“桉树”不好,而是“技术”不好。常见的不合理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桉树种植过密,不仅大量消耗水分,而且导致树和树发生竞争,结果两败俱伤;二,树林内的物种多样性太低,缺少其他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这种结构单一的纯桉树“裸林”,所产生的蓄水作用是很小的;三,在大片地区同时栽种桉树,导致树龄单一,而不是让以耗水为主的幼龄树林和以蓄水为主的老龄树林交错分布。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如果用类似的不合理手段营造别的人工林,一样会耗水过多,而且问题会更严重。

  一说到“作物”,很多人只会想到水稻、小麦等草本植物。然而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桉树这样的“木本作物”和稻麦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要我们把桉树当成作物,像对待稻麦一样细心照料,而不是像对待天然林一样听之任之,那么桉树就绝不会成为害树,而是不可多得的宝树。

  (刘夙,科普作家)

  【点评】

  “桉树是抽水机”的说法其实很早就出现了。它最早是一些NGO在揭露某纸张生产商在云南部分地区“毁林”的问题时,被附带提出的。只不过随着2010年年初的西南大旱,又一次冒出了头来而已。仔细分辨桉树的生长特性不难发现,在抽水、抽肥属性上,桉树并不比本地其它经济树种更强。经济林的经营方法或许可以讨论,但将脏水一股脑泼在桉树身上,实际上多多少少反映了一些“恐惧外来事物”的“本地情绪”而已。

  7 辐射老鼠会变超级杀人鼠

  【谣言】

  美国汉福德核工厂那里出现了辐射老鼠?那老鼠在夜里浑身荧光闪烁?还可能变异成食人巨鼠!还听说当年切尔诺贝利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一支9 人科学考察小组进入切尔诺贝利时遭遇一群巨鼠袭击,只有一人生还。最后当局集结大量军队、轻重型武器,才将所有能发现的巨鼠群消灭。这个谣言甚至进入了某地方卫视的新闻节目。

  【真相】

  最近,美国遭受过严重核污染的汉福德核禁区确实有追捕辐射动物的事实,但是“食人巨鼠”、“荧光鼠”什么的就是纯“意淫”情节了。

  11月5日,《三城先驱报》———汉福德所在地的当地报纸,以《里奇兰附近捉到辐射兔》为题首先报导了汉福德这一轮辐射动物捕捉行动的开端。因为汉福德核禁区自停用后吸引了许多野生动物———兔子、小鼠、獾甚至土狼。如果这些动物误食了放射性盐类,成为了所谓“辐射动物”。其实所谓的辐射动物在汉福德区域内部并非罕见,2009年中发现的辐射动物或辐射排泄物就达33起,早年间甚至更为普遍。1996年,一只辐射老鼠爬进了雇员的食盒中。1998年,蚊蚋与苍蝇将放射性物质带到了工人的食物残渣———香蕉皮、苹果核上。

  这次大张旗鼓捕捉的原因是这些兔子排泄物出现的地方太靠近公众区域,因此卫生署担心居民饲养的犬只会捕捉到它们,或者他们的排泄物会出现在公众区,带来公共安全风险。不过卫生署的搜寻并无所获,公共区域没有发现放射性排泄物。在汉福德内部捕捉到的兔子中,仅有一只内部带有放射性铯。

  11月18日,《三城先驱报》报导在同一地点发现了带放射性的小鼠排泄物。但是小鼠要难以捕捉得多,至今只捕获了2只普通小鼠。目前辐射老鼠依然在逃,但卫生署担心的是它本身以及排泄物带有的放射性伤害到近距离接触的人,而不是辐射老鼠本身变异成什么巨鼠然后暴起伤人。

  与大家的想象不同,绝大部分辐射受害的动物并不会有什么巨大的变化。它们可能出现残缺或畸形,可能生长出肿瘤,但更可能外表完全没有异状。瑞士的一名科学插图画家霍纳格曾专门绘画核设施周围的变异昆虫。在她笔下,最常见的异状是翅膀、触角长短不一,以及身体某处的局部畸形。没有任何“巨型昆虫”出现。

  辐射也不太可能让老鼠在夜里发出荧光。荧光的产生需要荧光蛋白。通过几次辐射变异,生物就能无中生有地造出荧光蛋白的可能性近乎为零。目前的一些荧光小鼠、荧光猕猴都是依靠转基因技术,将外来荧光蛋白基因转入生物体内才制造出的,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养的荧光鱼也是此类。

  自然,上个世纪90年代的切尔诺贝利的食人巨鼠也是一样子虚乌有,根本找不到任何正规媒体对此事的报导。事实上,很多媒体都一直在报导切尔诺贝利当地的状况。在污染最严重的时刻,辐射中心地带的松木变为褐色后枯死,导致该处被称为红森林,当地的小鼠等动物纷纷死亡或流产。

  而时间流逝,如今的切尔诺贝利已经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熊、山猫、椋鸟、雕鸮、红尾鸲等纷纷在此栖息。有位专在红森林研究小鼠的研究者只发现过一只有肿瘤迹象的小鼠,他表示尽管有许多DNA变异的证据,但基本上都不影响小鼠的生理机能或生殖能力。他从未见过有两个头的畸形鼠,遑论其他。还有自1991年以来在切尔诺贝利调查了7700只鸟类的巴黎研究者,他们在一群家燕中发现了11例畸形,仅此而已,并无更耸人听闻的发现。

  然而,拜恐怖片以及人们深藏内心的恐惧所赐,食人巨鼠的传言还是甚嚣尘上。国外网上有人提起,上个世纪90年代(熟悉的时间点)传言自美国某生物技术实验室逃出了食人巨鼠。传言还表示这种食人鼠很快蔓延到了北美与欧洲,接下来甚至到了非洲、中东、中国与澳大利亚……不过即使巨鼠已经如此“泛滥”,正规媒体依然没有任何相关报导。

  (游识猷,果壳网谣言粉碎机)

  【点评】

  人们对危险的事物存在天然的恐惧,避之唯恐不及。回避不了的时候,就只能硬着头皮顶上了,不过心里还是不踏实。这时候,谣言就趁虚而入了。核电站就是这么个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却无法摆脱的东西。不过,“辐射之后变成大怪兽”这种极其“特摄片文艺范儿”的谣言之所以能在今年大行其道,还是借了一把新闻事件的力。恐惧让人盲目。

  8 古人不得癌症

  【谣言】

  据英国《每日邮报》和《每日电讯报》报道,通过对古埃及和南美的木乃伊进行研究,科学家发现,癌症并非“自然的”,纯粹是“人造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生命科学系埃及考古学教授罗萨莉·大卫指出:“在工业化国家,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死亡的两大主因。但是古时候,得癌症是很罕见的。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会引起癌症。我们必须承认,癌症是一种‘人造的’疾病。污染以及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引发癌症的因素。换言之,癌症是现代生活催生的一种现代疾病。”在一些中文媒体的报导中甚至出现了这样的说法:“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死亡率开始急速飙升,尤其是儿童患癌症的比例。”

  【真相】

  对现代医学稍有了解的人,会很容易发现流言所描述内容的问题,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死亡率飙升”这样的说法。因为从理论上说,人类的死亡率始终保持在100%,既不可能下降,也并没有增长的余地了。

  再说说癌症。癌症表现为癌细胞的失控生长、扩散、入侵和转移。癌细胞最初就是正常的人体细胞,因某些诱因出现癌前病变,并最终导致失控变异。可能导致正常细胞癌变的因素很多:比如紫外线、环境毒素、霉变食物、致癌病毒……它们中的很多,并不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突然出现,或者突然增加的。它们同样会让古人罹患癌症。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不过,报导所描述的研究倒是真实存在的。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癌症综述》。作者总结了过往公开发表的研究后认为,在数万根古人遗骨以及来自古埃及与南美等地的数百具木乃伊中,可确诊的癌症病例屈指可数,才得出了结论。不过,相关的研究方法和论断存在一定的争议。

  要研究癌症这种与衰老有莫大关联的疾病,绕不开的头一个问题就是研究对象的年龄。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环境与辐射部门负责人舒茨表示,年纪与癌症发生率紧密相关,90%的癌症发生在50岁之后的人群中。研究中的那些木乃伊的死亡年龄大大低于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智利和秘鲁等地的木乃伊很多是被献祭的青年甚至儿童。根据铭文记载,古埃及的富裕阶层一般能活到40-50岁,平民则一般仅可活到25-30岁。也就是说,古人大多在活到能罹患癌症之前就因传染病等因素离世了。“癌症现代病”论文作者对此举出原发性骨癌的例子,认为这个病较常见于年轻人,却在古代样本中无法检出。对此舒茨强调,原发性骨癌在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仅万分之一。在为数不多的古代样本中无法检出也并不能说明古人不会罹患此病。

  该论文面临的第二个质疑是会不会有“漏诊”?论文作者主要依靠肉眼观察和以及偶尔的X光检查遗骨上的增生状况。对此,有评论者表示,这个做法相当不准确。一方面,必须是影响到骨骼的癌症才可能在遗骨上表现出来;另一方面,骨骼的保存状况对判断结果影响很大。论文作者也承认,骨转移造成的侵蚀和死后的自然侵蚀十分难以区分。对木乃伊的研究也面临困难。制作埃及木乃伊要将死者的绝大部分内脏取出,并清洗身体,癌组织可能受到破坏甚至完全被清除。

  其实,在论文末尾,作者也承认因为诊断手段的局限造成误差,或者调查样本太小,那些统计数据本身就不足以提供一个可靠的癌症发病率。

  工业化以来的环境污染的确令周遭的某些致癌因子增加,但研究显示,占癌症原因比重最大的,是那些我们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吸烟,喝酒,肥胖,缺少锻炼等等。但是癌症绝不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避无可避的悲哀。要知道,在美国卡内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1.5亿年前的恐龙化石上,科学家都找到了明显的癌症痕迹。恐龙癌病显然与工业化没什么关系。

  (游识猷)

  【点评】

  一项研究可能因为方法、样本上的缺陷,而存在一定的争议。这种情况在科研领域本是很常见的事情。不过,这些有缺陷、有争议的结论却往往与公众的基本预期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立场会掩盖缺陷与争议,让尝试性的探索变成定论,让不完备的结果变成定论

  9 地震越来越频繁

  【谣言】

  在2010年的年初,地震频发。1月3日,所罗门群岛发生7.1级地震;1月12日,海地7·3级地震;2月26日,琉球群岛发生7.0级地震;10个小时后,8.8级智利大地震发生。3月4日,台湾又发生了6.7级地震。4月13日,玉树发生7.1级地震……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地震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地球已经进入了地震活动期。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反扑,是世界末日的先兆。“2012”的预言,或许就要应验在这个问题上了!

  【真相】

  通常认为,全球每年发生约 500万次地震,平均下来每天有1万多个,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据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IRIS)统计,全球6级以上的强震平均每年近200 次,7级以上的平均每年近20次,8级以上的平均每年近3次。地震级数越大,数量就越少。看看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所做的2000~2009年全球 5级以上地震数量统计可知,每年的大地震数目没有规律,但大致来说2007年倒可以算是其间地震较为频繁的年份,该年发生8.0级以上地震4 次,7.0-7.9级的14次,6.0-6.9级178次,5.0-5.9级2074次,除7级一项外,其余各项均为这10年内的“冠军”。而2010年以来的地震数量并未显示出数量上有异常,即使数目上有小差异,也不过是地震的随机性所致。

  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 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其次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最后约有10%分布在板块内部。这是统计学上的规律性。但因为科学家们至今尚不清楚地震的产生机制和原理,所以下一次地震将在哪个地点和哪个时刻发生,尚无法准确预测。所以科学家又认为地震是随机的。

  再来看看今年以来发生的几次大地震:所罗门群岛、琉球群岛、智利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海地也位于板块边界,因此这4次大地震的发生是完全合乎地学原理的,是正常的地震现象。

  一些人认为:地震变频繁了。其实地震还是那些地震,它有规律又随机地发生着,但它从来不管降临的地方是人烟稠密还是人口稀少。只不过,因为近年来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的大地震让我们对地震比以前更关注了。

  2007年,全球8级以上地震达到了4次,是21世纪以来8级以上地震最多的一年。从数字上看,比较异常,但谁听说过这些地震呢?当时谁可曾担心过它的异常呢?至于国内的地震,谁还记得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山的8.1级地震呢?这次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但正因为它发生在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人员财产伤亡小,所以未被大众提及。

  从心理因素上看,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汶川地震造成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人们对“地震”一词高度敏感,开始注意各种与地震有关的信息,原本并无异常的地震,也因此看起来越来越密集。公众在8.8级智利大地震后,产生种种猜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同样一个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人口稀少的阿拉斯加地区,就未必会引来这么多强烈的反响了。

  2010年初的地震确是大地震,也产生了大灾难。但大震未必有大灾,小震也未必只能引发小灾,关键在于地震发生在哪里。地震活动是否异常,属于地震的频度的统计学问题,我们并不能因为随着通讯能力的增强,听到或关注的地震多了就理解为地震活动有异常,不可把灾害频发等同于地震频繁。总的来看,目前的地震发生地点是正常的,频度在统计学意义上也是正常的。

  (空错,地震学博士)

  【点评】

  “心理因素”是造成谣言的一个重要原因。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我们经历或者听闻了一系列重大的地震灾害。此后,心理学中的“随意注意”现象浮现出来。在无需意志努力参与的前提下,我们自觉收集各种与地震有关的信息。灾难因此被放大,谣言不胫而走。实际上,心理因素造成谣言的案例并不罕见。比如目击者常常会受到“自我干扰”,从而看到 “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而非“真实的东西”,UFO目击记录就常与此有关。

  10 护航亚丁湾只因“星门”

  【谣言】

  亚丁湾存在一个“星门”,是一个“连接宇宙其它空间的通道”。各国军舰汇聚在这里就是为了研究它或者守卫它,而“索马里海盗”只是政府放出来的假象,防止一般人靠近这里。还有人进一步阐释说,“星门”是一个虫洞。虫洞是一种可以实现在宇宙中的时间和空间旅行的通道。现在这个通道已经打开。为了防止外星人从里面出来侵略地球,各国才派出舰队守在那里。

  【真相】

  早在2008年12月,在美国一个著名的“阴谋论”网站上出现了一系列署名 Sorcha Faal的文章,讨论亚丁湾的军事行动与UFO、圣经故事、美苏冷战等一些传统的阴谋论话题的联系。这些文章中已经出现了“星门”这个词。她自称是一位俄罗斯女学者,在很多网站发表过许多阴谋论的帖子,涉及政治、神秘现象等等,还拥有众多粉丝。不过,2007年的时候,“她”的真实身份就被揭穿了。“她”根本不是什么“俄罗斯学者”,而是美国电脑程序员David Booth的化名。

  2008年12月24日,在另一个同样以阴谋论为主要内容的美国论坛上,也出现了涉及“亚丁湾星门”的帖子。这个论坛的讨论主题都是UFO、秘密组织、极端主义等等。有意思的是,论坛所有页面下都附有一个免责声明,其中的第一条就是“不要相信你在这里看到的任何一个字!”

  下一个有名有姓的造谣者出现在2009年1月4日到2月 17日之间。当时,一个叫Mark Huber的人在网络上发了几篇帖子。他声称,自己收到了来自“埃及之王”的信息,有一些“雪茄形”的太空船,将通过位于亚丁湾的“星门”来到地球。“秘密科学家”和各国海军云集于此。各国政府则对外封锁消息,所谓“索马里海盗”只是掩人耳目的假象……Mark Huber自称是退役海军中校,为政府秘密部门工作,从5岁起就有超能力……而他现在,则为一个叫做“迎接光明”的网站撰稿。这也是个 “阴谋论”网站,里面满眼都是诸如“9·11真相”、“天狼星人袭击地球”之类的不靠谱的文章。

  这个流言成为热点是在2010年1月。当时,YouTube上出现Aaron McCollum的访谈视频。他声称自己有着特殊的血统,16岁就被政府召唤加入一个秘密组织。他声称,自己的记忆被“掩埋”,但正逐渐恢复。还说自己过去参与过很多“秘密项目”。他相信,很多他参与过的“项目”都与“亚丁湾星门”有关。不过,他讲述的关于“星门”的内容全都是来自网络的二手资料,丝毫没有真正的亲身经历这类一手材料,也拿不出任何证据和可靠的信息来源。他是这个流言传播中的重要一环。2010年4月前后,这个视频被陆续上传到中国的各大视频网站,“亚丁湾星门”这个老掉牙的谣言才重新在东方找到了市场,甚至引起了一家台湾电视台的注意。

  在物理学上,虫洞是指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时空不同区域的狭窄隧道。根据理论假设,物质有可能能够通过虫洞实现瞬时的空间转移或者时间旅行。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观测到虫洞存在的证据。所有关于虫洞是否存在、产生条件、有何性质、能否进行时空旅行等方面的推测,都只是理论假设。

  要形成能够通过一个人或一艘飞船的虫洞,理论上讲,需要一种具有负质量的奇异物质;或者长度贯穿整个宇宙、引力像黑洞一样强大、却比原子还细的宇宙弦;或者半径在1光年以上的黑洞。可惜,前两者仅仅是理论上存在的概念,并没有在宇宙中自然存在。而最后一种黑洞比整个太阳系还要大得多,怎么可能存在于亚丁湾这片“小小的”水域?

  (小耿,果壳网谣言粉碎机)

  【点评】

  原本我们认为,这是一则不太有人会当真的谣言 ———大伙肯定是拿它当科幻小说看的嘛。不过,在果壳网实际辟谣,以及辟谣内容被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却收到了很多激烈的反馈。很多人表示自己真的一度拿这谣言当真了,还有一些人非常严肃地反驳说,光靠这样的说辞是绝对无法让自己相信,区区海盗值得各国出动军舰前往护航的。谣言传布之广泛,影响之深远,确实不是一两架“粉碎机”能粉碎干净的。

相关文章
[ 今日视点 ] “立夏”和“入夏”是一回事吗? (2017/5/8)
[ 今日视点 ] 喝醋能软化血管?别闹了! (2017/5/3)
[ 今日视点 ] 细菌竟能捍卫你的美食? (2017/5/2)
[ 今日视点 ] 今日谷雨,这些健康知识,你知道多少? (2017/4/20)
[ 今日视点 ] 虚拟现实:离大众还有点远 (2017/4/13)
[ 今日视点 ] 食物搭配真的有禁忌吗? (2017/3/10)
[ 今日视点 ] 吃粗粮,有讲究 (2017/2/15)
[ 今日视点 ] 我们的手机号码为什么是11位? (2017/2/1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