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中国科技馆新馆奠基[组图]
英特尔发布新品奔腾D P4将光荣退休
欺骗眼睛的“诡计”:“会动”的幻觉图片
神舟六号开始总装 今年9至10月发射
动物眼睛看到的世界什么样?
“神舟六号”航天员生存环境揭密
震撼世界的十大科学实验
共同关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日本展出全球最小人形机器人
北京市科委积极探索软件领域自主创新的新机制(1)
当前位置:首页>>今日视点>>今日视点>>阅读文章
中国科协副主席齐让谈科技创新与发展
添加时间:2011/3/11  来源:人民网  点击:2606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人民网科技]:各位网友下午好,本场访谈将于14:00准时开始,敬请关注!  [13:18]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收看人民网科技频道,我是主持人魏艳,今天来到演播室的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齐让,欢迎您齐书记。  [14:00]

[齐让]:人民网的网友,大家下午好。  [14:00]

[主持人]:最应景的话应该称呼您齐委员。今年两会您带来的提案是什么呢?  [14:01]

[齐让]:给农民呼吁一点事儿,我们现在很多的政策或者各个部门的项目,对农业,对农民支持和帮助都非常大,但是这些项目、资金绝大部分投在生产技术上,非常必要,想让农民富起来。中国科协去年做了一个调查,在农民当中,需求的不完全是生产技术,还有生活的知识,生活常识,包括孩子的教育,我们在重视生产技术的同时,应该在生活这方面多给农民传递一些知识。比如说孩子,老人怎么教育孩子,要学点心理学。生活里有很多尝试。农村过去说看病难,如果在卫生、医疗方面有更多的知识,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会减少疾病,所以我在呼吁这一点。  [14:02]

[主持人]:从您的提案可以看出来,科技、科协界的委员,大家关注的话题或者是关注的点不仅仅局限在科技界,更多的是关心很多民生的话题。我去年很有幸上会进行采访报道。去年我参加了一个小组讨论,很多委员讨论得非常激烈,有很多针锋相对的话题,今年咱们的小组会上有没有什么热点话题,也是形成这么热烈的讨论?  [14:04]

[齐让]:今年的提案也很多,有60多项,有几大类,一类是决策方面的,提一些建议,有科技改革方面的,有加强项目计划管理的,也有民生方面的。比如说,在基层如何建立卫生、电子档案的问题,热烈的,呼吁比较高的,科协要给科技人员呼吁,要给科普呼吁。今天上午有一个发言,王庭大同志发言呼吁给科技人员更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实践用于科学研究。2008年我也做过调查,那次我也提过一个提案,科技人员的统计大概占三分之一,直接研究的占三分之一多,间接的和科技研究有关的,比如说项目的申报、评审,甚至包括奖励,参加一些学术会议,这类活动要占三分之一的时间,还有三分之一时间是无关的。王委员这次专门做了一个调查,大体差不多。今年的发言也非常好,这是一个热点。  [14:06]

[齐让]:因为科学研究我们以前不行,没有人不行,但是有了人没有时间也不行,时间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还要创造一个很好的环境,把科技人员的精力来用于科学研究,无关的,或者关系少的事情尽量不做,或者少做,在管理上想一些办法。  [14:06]

[齐让]:关于科普,还有一个热点,科学技术普及是一个大题目,总理的报告非常好,但是大家感觉有一点遗憾,没有提到科普,没有提到全民科学素质,这在我们的科学界小组讨论会上大家反响很热烈。因为科学技术是一个基础,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这也是一个基础工程,我们去年做过一次调查,我们现在公民的科学素质是3.26%,过去5年应该说提高了翻一番,但是和国外相比,特别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因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国家没有这个群体,没有公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我觉得还是有点遗憾,所以提了几条建议,包括加大投入,在国家科技计划里面,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里面能够有一笔资金用于科普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对科技馆展品的研发,展品的研发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建科技馆有不少了,但是里面放什么,做得好可以成为一个产业。科研人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应该有一份科普的报告或者书籍,特别是跟民生关系比较大的项目更应该如此,同时也提到承担国家计划任务的首席科学家,项目负责人有责任有义务到学术相关的论坛,做介绍和传播,做一个互相交流。科协这个界别,大家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14:09]

[主持人]: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人民网科技频道推出了两会问路,中国科技发展的专题,在专题上我们给网友留了一个互动的空间,今年的两会,网友们最关注的科技界的话题是什么,您提到,科技环境建设问题,科普问题,都在其中。  [14:10]

[主持人]:网友们讨论最热烈还是学术环境建设问题,建设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已经是这几年来科技界面对的一个话题,很长时间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疑问,我们面对学术不端的行为,面对学术抄袭现象,到底由谁来管,听谁的?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谁说了算?  [14:10]

[齐让]:谁说了算,简单讲是事实说了算,说了算应该分两步看。第一步,是不是不端行为要进行判断,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这个说了算应该由学术共同体,或者现在的学会说了算,因为他们是同行,他最权威。把事实说清楚,应该同行说了算。第二步,事实搞清楚以后怎么办,还有一个处理问题。这应该是相关的责任单位说了算。比如说这个项目是我们科协下达的,科协就对纳税人的钱就有责任,有责任,有义务对不端的行为按照相关的规定来作出处理。同样,别的部门,别的单位,比如说奖励,应该由负责奖励的部门说了算,最重要的问题是把事情搞清楚,然后有一系列的措施。  [14:11]

[齐让]:最近网上有一个热点话题,撤了一项奖励,在我的印象当中,是不是第一次,我说不好。为什么成了一个热点呢?那就是我们还是处理得少,如果常态化,如果事实很清楚,该撤销就撤销,常态化以后就不是热点问题了。  [14:11]

[主持人]:其实通过您刚才说的这件事,我们至少也可以看出来,我们现在已经有这种行动在做了,事实查清楚以后,我们就去行动。知道您今天来作客,很多网友提前在我们的访谈页面上提出自己的问题,下面来看几个网友的问题。  [14:12]

[主持人]:网友“老海龟”说,前不久,两位海归学者“绕毅、施一公”在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文章,揭露科技界的潜规则,搞科研不如拉关系是否已经成为科技界的公开秘密?您怎么看?  [14:13]

[齐让]:谢谢“老海龟”网友的问题。我是这么看的,科技界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的,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社会上有的现象会在这个界别里有所反应,但是这些规则我还没有去调查,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些现象会存在,但是这些问题存在怎么看。科技界的群体很大,科研的队伍,以科协的统计看有5800万,这么大的一个队伍,或者说千万量级的队伍,当然直接搞科研的队伍也要有百万量,这么大量的队伍中,如何把评价做得公开、公平,平等竞争,这是一个难题。  [14:16]

[齐让]:我在国家科委和科技部工作过,当时有一个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那是1998年,一次投了十个亿,当时我们就研究,再往前做过一个科研院所的资金,这个资金怎么分配,我们当时有一条原则就是不让申请人员跑单位,这是我们设计的规则,跑也没有用。我们管理项目的单位制定规则,最终决策,过程交给第三方,当时是交给了评估中心,我们评议项目给他们一份钱,他们的任务是给我排序,就是把这些项目分成三类,一类是优先选择的,第二是可供选择的,第三是慎重选择的,他们分类以后,把建议交给我们。  [14:18]

[齐让]:我们还有一个小组进行决策,有权把他认为慎重决策的可以给他们,但是一定要有理由。我们也有权把最好的,他认为优先选择的你不去选择他,都有权利,但是谁来提出的?理由是什么?充分不充分?他们的专家库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管找谁评的,这样对申报项目是不知道谁评的,就谁也找不到关系,我们不管过程,我们管开头和结果。所以,要在管理中下一番工夫。第二,评委,作为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应该有良知,应该公平看待申请。作为申请人员来讲,科技人员应该有自己的品德,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我们有管理规则,评审会的委员有自己的规则,有它的底线,申报项目的科技人员也有规则,这样事情就好办了。  [14:19]

[主持人]:就像您说的,我们需要在一些适当的时候加入一些适当的管理规则,这样有利于保证过程的公平、公正,今年的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委员建议要推动学术造假相关的立法工作,他们认为,只有追究了相关的刑事责任,只有给予了严格惩罚,造假者才会害怕,才不会造假,您个人怎么看?  [14:20]

[齐让]:对这个现象怎么看,我理解,当前我们可能两头小,中间大,一头就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这些科学家是一部分。  [14:20]

[齐让]:一部分你刚才说到的造假、剽窃,我先说这两头,中间大的是那一头,比如说浮躁,这也是我们承认的,我们全社会都浮躁,科技界也不例外,浮躁就是有点急,这里面和考核指标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和大环境也有关,也包括一些不适当的,或者过度的包装,友情评审,这些现象就有了。  [14:21]

[齐让]:这个现象基本是正态分布的,大头怎么处理,我们对好的这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弘扬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中间这一块是要教育,教育还是一个大头。不仅教育科技工作者,还要教育孩子,从孩子抓起,我们也看到孩子从小学就开始作弊,就抄袭。从小看大,七岁看老,如果从小就作弊,大了也好不到哪儿去。这都是教育的问题。刚才说到那一小部分怎么办?惩戒我完全赞成,立法可能还不到时候,学术上要有一个道德底线,过了这个底线就要惩戒,我们惩戒的力度不够。所以让这些造假的人也要算帐,因为是市场经济嘛,要看值得不值得,一旦到了剽窃的程度,按照事实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能手软。教育大多数,惩戒极少数。  [14:22]

[主持人]:对于少数的需要惩戒的这部分人,我们可以提高造假的成本,提高性价比,让他感觉造假不值得。  [14:22]

[齐让]:对,不合算,不值得。我们在这方面还弱一些。  [14:23]

[主持人]:说回来,有这个规则,有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也需要执行者自觉执行。归根到底还是科技工作者自律性的问题,您觉得怎么样从主观上加强科技工作者的自律性?  [14:23]

[齐让]:我觉得自律性的问题,不说科技工作者,先说人,我们在社会上做人,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大家都说我们要先做人,后做事。我们各行各业,我们的人怎么做,我们新闻媒体怎么做,科技工作者怎么做,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道德底线。底线是最低的要求。  [14:24]

[齐让]:自律问题还是回到我刚才讲的问题,从小就要开始教育,每走一步,“诚实”是对所有人的要求。如果我们做到诚实,如果人人都能够诚实,后面的问题就不存在了,我们在诚信这一块出了一点问题。作为科技工作者来讲,应该更严格要求自己,要求你所在的群体里面,你受的教育要多,国家投在你身上的钱多。你从小学,上大学,上研究生,有的还出去学习,再回来,走过二十五六年,这二十多年受的教育和成本投入是很高的,要是再做什么事情,良心上都过不去。自律很重要,但是完全自律靠不住,要有一些规则。有了宣传教育,加上惩戒,加上教育,这几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  [14:25]

[主持人]:这个网友叫“我不是出资”,他(她)说都在议论“研而优则仕”,我觉得科学家当官不是不好,不过现在有点过头了,难道做学术的终级目的就是为了当官?当行政体系凌驾于学术研究之上,这是科学界的悲哀啊!“研而优则仕”也是这两年我们“两会”上议论很多的话题,您怎么看?  [14:26]

[齐让]:我赞成这个话。官我讲的是公务员群体,不包括大学和研究所。再大的大学也是基层,他们不负责对全社会的管理。我们讨论的官是公务员这个群体,作为一个科学家应该作选择。假如我,我踏进公务员这个群体,就不做研究了,我只能把自己全部精力用于管理,管理也是科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我选择了做科学家,我不当官。两头都做,就会两头都做不好。那就是拼时间,拼健康。如果你做的研究领域和所管辖的领域有关,就更不合适了,因为资源分配不公平,你有多少精力来作研究?有多少精力从事管理?所以两头都做不好。我不太同意两头占。当了公务员就好好干,不要做研究。我们要给他们选择的权利,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人才有的是,让他选一头。  [14:28]

[主持人]:作为我个人理解这位网友的问题,高校研究所的某些管制是需要科学家担任的,因为毕竟有一定的相关基础。  [14:29]

[齐让]:对。  [14:29]

[主持人]: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个需要静心的行业,真正从事一定的行政管理以后,就很难静心了。  [14:29]

[齐让]:这是一个方面,如果想管理出点水平,也得静心,管理是一门科学,很多单位一换一把手,一换班子就变面貌了,其实对管理怎么看,有争议,有人说管理是艺术,不是科学,也有人说管理是科学不是艺术。我的观点,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是管理,是一门学问。要管好,也要静下来思考,花精力进行调研,要一线思考我们的政策,对政府这个群体和公务员来讲,最大的任务是创造一个好环境,再从事某一项研究工作不是本职。  [14:30]

[主持人]:做一行精一行。  [14:31]

[齐让]:对。做研究就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研究。  [14:31]

[主持人]:这还有网友“熊猫大侠”问,现在我们数量上的第一太多了,但是有目共睹,质量差得很远!曾经有朋友问我,做一名科技工作者你惭愧吗?说实话我觉得有点委屈。这是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也代表了整个群体的一部分心声。我们看中国科技发展的经历,我们比较西方的发达国家,我们起步比较晚,底子比较薄,再后来快速发展过程中,有媒体形容这是一个爆炸式的发展。我们用一个比较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存在数量和质量相对有差距的现状,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个人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未来怎么样把质量提高上来,让它跟上数量的发展。您觉得,现在这个时期,是不是已经到了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个方向的关键时期了?  [14:32]

[齐让]:这个问题很好,你的问题也非常好,数量和质量是一对矛盾,也可能是永远伴随的,质量、数量,这个矛盾也是对立的统一,没有一定的数量谈不上质量,但是对我们现在来讲,网友说,我们拿到了数量上的第一太多,我们的制造业是大国不是强国,我们所有方面都是“大”,不是“强”。对科技界也不例外。  [14:33]

[齐让]:我们这几年数量多了,但是也还是有问题。我们的专利多了,真正有高科技含量的占的比重还是少。发展到这个阶段,我总感觉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理解为是一个过程,应该说多数都是大而不强的。在科技界来讲,怎么能够做强,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怎么能够有一个很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宽松的,让科研人员为经济服务,解决经济和社会服务发展中的问题,让他们先行研究。对基础研究来讲,能够让他们静下心来,不为经常申报项目花更多的精力。  [14:34]

[齐让]:刚才谈到王庭大的发言,他说更多科研人员的精力要做研究。我感觉质量和浮躁有一定的关系。有些指标,比如对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要求发表多少篇论文,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要求数量,科技界常说一句话,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文章,他拆分了,一篇拆三篇,数量有了,质量下降了。这种现象是有的。卖肉的有注水肉,论文也有注水的。  [14:34]

[齐让]:如何把它做强有一个共识,从管理部门到研究人员都应该有这个共识。我们这个国家要强大,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来支撑,这个强大也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这个强大的队伍,要没有高质量的成就,技术、学术就不行。你刚才讲得很好,现在是一个关键时期,大家既然看到了个现象,而且这个现象大家也都承认,不能光承认,这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呢?在这方面,这个讨论中大家对这个非常关注,就是把质量搞上去。  [14:35]

[齐让]:刘延东国务委员对科技工作特别重视,她特别强调下一步从体制方面、改革方面,从管理理念找出问题,质量差的问题和评价质量体系有关,评价质量体系可能更多的要求数量了,数量占了上风,现在是市场经济,是利益导向,可能就在数量上做文章。评价指标体系不把数量作为一个导向,就会在质量上下功夫了。我们现在的GDP是10%以上,我们也在往下压,“十二五”定了7%,所以对这一点我有信心。我们科协要做自己的工作,对我们的学会,对我们的科技人员,要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提高质量。  [14:37]

[主持人]:下一个网友的问题,“故乡”的问题,齐书记,您好,看见您本人担任过科技日报社的社长,是科技传播的业内人士,您认为当前的科学传播是否到了低潮期?科学家的影响力是否大不如前了?在新媒体冲击下,未来科学普及和传播如何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  [14:38]

[齐让]:谢谢这位网友“故乡”,我曾经做过科技日报社的社长,做了一年,时间很短,在传播业内是新兵,那是2004年年初到2005年年初,整整做了一年。是不是到了低潮期?我不认为是低潮。我当时去科技日报,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前任的基础上做的,科技日报怎么办,实际上办报、出书和拍电影电视剧,是一样的,关键是给谁看,读者群是谁,不可能要求一个媒体全符合,没有这样的媒体,总是有相应固定的读者群。  [14:39]

[齐让]:我们给《科技日报》进行了定位,有三句话,一句是科技创新财富,第二句是科技改变生活,第三句是科技引领未来。我们按照这几句话来打造这张报纸。第四版,我们改成了“科技改变生活”,原来都是新闻。我们总编想了一个名字,叫“打破沙锅”,这个栏目还有。第一次的文章就是高压线的辐射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害。有不同的观点,有业内人士,有读者的讨论等等。后来我听说这一版看得人多,还有一些生活的常识,吃住行的问题。  [14:41]

[齐让]:关键是怎么把握,现在的媒体多了,平面媒体是其他媒体替代不了的,几个媒体各有各的特点,特别是手机、网络。看看这些媒体的信息源,媒体无非是一个平台,关键还是内容。特别重要的新闻,我认为媒体都有反应,只不过是速度的问题,手机报也很快,电视也报道,不断报道新闻,网络是最快的。平面媒体在新闻性上怎么比也比不过那几个媒体,报纸都是晚报,不可能是早报,都是夜里印好了,第二天拿到的时候新闻就不新了。  [14:42]

[齐让]: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分析各个媒体的特点,快的媒体怎么办,慢的媒体怎么办,报纸也是离不开的,阅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看报纸和看网络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些媒体是互相补充的,谁也取代不了谁。过去对平面媒体比较悲观,说有一天能够取代,我看未必,取代不了。  [14:42]

[齐让]:网友还说到科学家的影响力是否大不如前,我不这样认为,悲观了一点,过去的科学家个体比较突出,我觉得现在是群体,比如说现在看航天,我们每次报道得都不错,其实就是一个科普。我最欣慰的,不是成功或者失败,因为只要是科研,只要有成功和失败,无非是概率问题,我最欣慰的是年轻人,指挥平台都是年轻人,以前都是六十年代中期,现在七十年代的不少了,现在是一个群体,是一个团队,包括基础研究,国内的专家群体,国家实验室的群体,企业中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群体,还有海归,引进人才的群体,群体多了,而且都是优秀的团队。  [14:43]

[齐让]:对这个群体来讲,也有一个如何引导,如何创造更好的环境问题。包括我们这些组织,都应该下一些功夫,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为他们做好服务。我们算是桥梁纽带,一边联系着科技人员,一边联系着党和政府,他们有诉求,我们有绿色通道可以进行反映,要把这个环境创造好,中国有人才,只要把环境搞好,我相信科学家会越来越多的,群体也会越来越突出。  [14:43]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或者是电视媒体,各自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您觉得,对于未来的科学传播来说,该如何去更均衡的运用好各家媒体的优势达到一个新的巅峰呢?  [14:44]

[齐让]:去年我们做了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公众获得的科学知识的来源,第一位是电视,现在说城乡有差距,但是电视城乡没有差距,所以电视占的比例最高。接下来是报纸书刊,有一块比例上升很快,就是网络,网民现在有四亿多,网民多了。  [14:45]

[齐让]:我们在科技部、财政部的支持下,五年前承担了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由中国科协来组织,中科院、教育部及大学研究机构,搞了一个数字科技馆,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做了一个表彰,表彰在“十一五”期间做得好的群体。  [14:46]

[齐让]:我们科技馆的新馆也建了,每天一万多人,节假日三万多人,这个毕竟要到科技馆去看,但是在网上就不一样了,数字科技馆的运行也放在那个馆里面,又建了很多新馆,不断更新,不断增加,资源和后台是无限的。数字科技馆的后台变化快,对实体科技馆来说,更新一次比较有难度,经费要求比较高。在数字化方面,对科普来说不是一个捷径,但是这个渠道要加大力度。  [14:47]

[齐让]:公民从网上获得知识的比例上升很快。最近中宣部联合科技部、教育部、工程院、科学院、科协六部门共同发文,就是关于科技宣传方面,对主流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包括报刊、广播、网络都有要求,对科普有一些量化的要求,这个文件刚刚下发。  [14:48]

[齐让]:当这些主流媒体的宣传到乡下,其他媒体再做一点跟进,我觉得对科普的宣传会越来越好。难点是什么呢?是资源。渠道有了,宣传什么,这就是创作,科普也需要创作。我们的书不少,精品不多。现在大家一回想,当年谁都看过《十万个为什么》,我们和孩子都看过。现在一想,这样的书少了,后来我想,那时候书太少了,《十万个为什么》很好。现在获得信息的渠道太多了。  [14:50]

[齐让]:在精品创作方面,科协这几年下了一些功夫,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要发挥科技人员自己的优势。让科技人员把科普的创作、传播作为自己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现在在我们的号召和提倡下,当然我们还要建议,在承担国家项目里的倡议书里面要把这一条写进去,就成为了考核指标之一,那样对资源建设和传播更好一些。  [14:51]

[主持人]:从刚才这几个网友的问题来看,可能各方面的都有,关注的内容不一样,但是可以看出来一点,网友们还是很关注科技界的发展,关注科技界未来的走向,最近在网络有一个特别热的词“中国创造”,我们可以理解,对于未来我们国家战略性的发展,重要的一个关键点是“创造”。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未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包括技术的创新,该如何去走?  [14:52]

[齐让]:我觉得中央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这几年三个规划连续发布,一个是科技中长期规划,这个规划里面的指导方针是十六个字,最重要的是“自主创新”,接下来是教育和人才规划,这个规划里面也有指导方针,我自己理解,最重要的是“育人为本”,人才规划的指导方针是“用人为本”,这三个规划,到2020年已经有了总体的框架和设计。  [14:52]

[齐让]:我在科技部参与过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个纲要里提出来,我们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什么是国家创新体系?在这方面我们还要下一些功夫。在纲要里谈到,国家创新体系应该由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还有军民融合的,还有区域创新体系,还有中介机构等五个体系组成国家创新体系。我自己在想,这五个体系它还不是要素,我这个理解可能是一家之言,我觉得这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应该是由创新的资源,创新的执行机制,还有创新的环境,这四大要素构成国家创新体系。  [14:53]

[齐让]:比如说创新资源,人是第一位的,我们要有经费,我们还要有信息,现在来看时间也是一个要素,有人没有时间不行。这是创新的资源,执行机构大家都说有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中介机构和政府,这是作为执行机构。在创新机制里,我觉得有激励机制,有竞争机制,最难最基础的机制是评价机制,评价就是导向。在创新机制里一定要在评价导向上下功夫,还有创新环境非常重要,有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硬环境包括装备,以及国际环境。各家把自己的位置找好,比如说政府最重要的是把环境创造好,把资源配置好,这是政府要做的事。  [14:53]

[齐让]:如果把这个创新体制运转好,就能更好的进行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创造和创新我认为不完全是少数人的事,刚才我们谈到了科普,我始终认为全民科学素质是一个基础,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基础,创新创造怎么创上去?只要全民科学素质的基础越来越好,素质越来越高,我想有了这个土壤,有了这个环境,我们再配套上其他的政策,包括导向,这一切还是有信心的,构筑这个创新体系。  [14:55]

[齐让]:我经常讲,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岗位,这个创造就好解决,放错人,导向不对,创造就很难,有了体系、环境,有了土壤,创新创造就会有的,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强迫它就不会有好结果,论文很多,质量不高,不要强迫。  [14:55]

[主持人]:谢谢齐书记今天在访谈过程中给我们解读了很多科技界的热点话题,也是特别在繁忙的会务当中来参加我们的访谈,作客我们的演播室,再次感谢您。  [14:56]

[齐让]:谢谢。  [14:56]

[主持人]:同时感谢各位网友收看今天的节目,下次节目再见。  [14:56]

相关文章
[ 今日视点 ] “立夏”和“入夏”是一回事吗? (2017/5/8)
[ 今日视点 ] 喝醋能软化血管?别闹了! (2017/5/3)
[ 今日视点 ] 细菌竟能捍卫你的美食? (2017/5/2)
[ 今日视点 ] 今日谷雨,这些健康知识,你知道多少? (2017/4/20)
[ 今日视点 ] 虚拟现实:离大众还有点远 (2017/4/13)
[ 今日视点 ] 食物搭配真的有禁忌吗? (2017/3/10)
[ 今日视点 ] 吃粗粮,有讲究 (2017/2/15)
[ 今日视点 ] 我们的手机号码为什么是11位? (2017/2/1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