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露地辣椒如何使用乙烯利?
养猪中药保健配方
农业高新技术六大领域
板栗生长季节修剪技术
中国在率先大面积试种“杂交小麦”
栗树夏季剪枝知识
警报: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达400多种
盐碱地养出淡水鱼
甜玉米主要栽培技术
薯类精白粉丝加工技术
当前位置:首页>>生命科学>>农业科技>>阅读文章
2011科技大篷车下乡给农民带去了啥?
添加时间:2011/4/22  作者:袁志勇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2324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 新闻缘起

  4月9日,由农业部科教司指导、CCTV农业节目主办的全国大型农业科技推广行动“永业生命素-2011CCTV‘科技大篷车’农业专家田间行动”在河北保定正式启动。来自农业部、河北省农业厅、保定市政府等单位的领导和农业专家共同出席了本次启动仪式。

  据了解,该活动将以“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为宗旨,以“科技大篷车”为行动载体,在2011年春耕、夏收及秋冬种的每个农业生产关键时期,通过农业科技专家将农业科普读物、先进的农业种养殖技术、农业科技产品送到田间地头、农户身边,帮助解决广大农户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的做到科技助农,打通科技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你能帮我看看这地里的苗长得如何?”

  “电视上说的那个干热风对庄稼有影响吗?”

  “要是今年有干旱,有什么肥料有抗旱作用?”

  ……

  在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石桥村的一块庄稼地里,一群农户围着从城里来的专家,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是农业部科教司指导、CCTV农业节目主办的“永业生命素-2011CCTV‘科技大篷车’农业专家田间行动”,来自农业部、科研院所、企业的农业专家走上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

  庄稼能否增产 提前看出端倪

  “专家,我这地里施了电视里老推荐的那种肥,说是能增产,您帮我看,这苗长得怎样?”近水楼台先得月,石桥村村民贺瑞霞看到专家走进她的地里,赶紧随手拔了一颗苗拿到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才博士面前。

  “你这麦苗长得不错。”赵广才接过麦苗仔细看了看,指着麦苗说,“首先看根,你这苗根长得结实,从土壤中吸取的水分和养分就多。其次看分蘖(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也就是这上面的两个分枝,这长的一个肯定能抽穗结实,旁边这短的一个,如果管理得好,也能抽穗结实,这样小麦就很容易增产。所以现在是关键时期,你得科学施肥,科学管理。”

  听了赵广才的话,贺瑞霞高兴得点了点头说:“看来这肥施得值。”

  应对干热风 专家有高招

  “老师,电视说今年会有干热风,这是咋回事?会对小麦有什么影响?”贺瑞霞刚问完,村民牛文水赶紧提问。

  赵广才笑了笑说:“干热风亦称‘干旱风’、‘ 热干风’,干热风时,温度显著升高,并伴有一定风力,水分蒸发加剧,根系吸水不及,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秕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就像用热风吹湿衣服一样,衣服很快就干了,小麦被热风一吹,干得也快。”

  “要想应对好干热风,必须营造防护林带,搞好农田水利建设以便及时灌溉(浇灌、喷灌)以及施用化学药剂等。比如喷磷酸二氢钾,提高麦秆内磷钾含量,增强抗御干热风的能力;喷施硼、锌肥,加速小麦后期发育,增强其抗逆性;在孕穗和灌浆初期各喷洒1次,对干热风有很好的预防作用……”赵广才侃侃而谈,周围的农户频频点头。

  干旱洪涝 小麦存活靠“毛孔”

  “大家都说施肥之后,小麦能抗涝抗旱,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赵广才刚解释完,牛文水接着“文绉绉”地问。

  “其实小麦和人一样,也能‘呼吸’,它通过叶面上众多的孔隙‘开闭’来调节水分蒸发的速度,从而达到抗旱抗涝的目的。”永业科学院院长仝宝生回答道,“如果施肥施得好,小麦就长得好,其调节能力就强。在洪涝的时候,能更多的‘打开毛孔’,加快水分的蒸发,干旱的时候,‘关闭毛孔’,减少水分的蒸发,自然比普通小麦更容易应对洪涝和干旱危机。况且,科学施肥,小麦根扎得深,干旱时就能从地里吸收更多的水和养分,自然就不容易枯死了。”

  使用复合肥 吸收是关键

  “专家,我施肥的时候比例老弄不好,您看施复合肥好吗?”一位村民接着问。

  “复合肥是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且标明数量的肥料,其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且物理性状好。”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郭进考研究员说,“而且你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它养分比例固定,难以满足不同种类土壤和各种作物的需要。其次,各种养分在土壤中运动速率各不相同,被保持和流失的程度不同,简单地说,就是有的养分在土里留的时间长,有的养分施到土里,很快就流失了。”

  “你们可以寻求当地永业科技服务站的帮助,让他们用仪器帮你们测量一下土壤,缺什么补什么,科学施肥。”永业科学院院长仝宝生笑着说,“也可以喷施使用生命素,可以对土壤起到固氮、解磷、解钾的作用,从而可以提高作物对肥料的充分吸收。”

  “专家,我还有一个问题……”当地的村民围着专家不断的说出自己关心的话题,一位村民这样对记者说:“以后专家要是经常来这样教教我们就好了。”

  ■ 相关新闻

  湖北:秭归县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服务民生

  4月8日,笔者从秭归县科协工作会上获悉,今年该县科技大篷车将进一步服务民生,到乡镇、村、示范基地、田边地头、学校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推广先进技术。

  据悉,价值23万元的科技大篷车目前在湖北省内仅配备两台。这种科技大篷车具有流动性强、快捷便利、功能齐全的科普宣传优势,自去年11月上旬购回并投入使用后,为加强该县科普能力建设增添了后劲。今年3月,秭归科技大篷车配合县直部门“双进七送”(进农村、进社区;送理论、送政策、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送岗位、送法律)活动,已开进该县茅坪镇陈家坝等村,向老百姓宣传科技知识、推广先进技术。

  ■ 连线·声音

  杨雄年(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连续七年增产,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农业专家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辛勤劳动和努力工作分不开,农业专家和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针对异常气候和自然灾害第一时间提出科学的应对措施,有利地支撑了粮食生产。

  为确保今年粮食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目前,我们正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组织制定方案,将动员多方面的农业力量,包括各级农业单位、各地农业大学、农业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这次科技大篷车农业专家田间行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这次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开一个好头。

  

  傅雪柳(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副总编辑):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探索科教兴农整合传播的一个新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该活动使得科技下乡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灵活性,通过政府、企业、媒体的联手,使得科技大篷车的影响面更宽、覆盖面更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效益,在科技大篷车中可以和专家第一时间无缝对接。

  过去农民常说:“专家不到村,科技等于零。”我们希望科技大篷车活动做到:科技专家入户,农民技术到手。

  

  仝宝生(永业科学院院长、永业集团副总裁):2011年在我国粮食七年增产的情况下,还要应对诸多气候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要继续保持“八年增”的高产量水平,农业技术要起到关键的作用。

  “永业生命素——2011科技大篷车农业专家田间行动”作为载体,在每一个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可以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科技产品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身边,帮助广大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中国新农业公司的代表,永业公司愿意与大家携起手来,共同为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作出贡献。

  科技大篷车 还应给农户带去啥

  此次科技大篷车下乡,受到了当地农户的欢迎,有农户说:“这样的活动应该多搞几次。”有的说:“好多不明白的问题现在弄懂了。”送科技下乡,总体发挥作用了。但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有些现象还值得思考。

  场景一:

  在赠书现场,记者逮住一个村民问道:“这些书对你们有用吗?”

  村民:“有用。”

  科技日报:“更需要哪方面的知识?”

  村民:“主要还是种庄稼的,养猪养鸡的知识用得少了。”

  科技日报:“为什么?”

  村民:“现在猪养得少呀,粮食饲料太贵。”

  周围的村民也附和说:“是啊,现在养猪养鸡的花费太高了。”

  场景二:

  互动现场,记者问一个30岁左右的村民:“专家说的你都懂吗?”

  村民:“懂。而且很有用。”

  科技日报:“你家种了几亩地,收入如何?”

  村民:“6亩地左右,每年靠种地纯收入6000元左右。”

  科技日报:“是你在种吗?”

  村民:“靠种地没法养活,我主要在外面打工,家里人种地,我偶尔回来帮一下。”

  科技日报:“在外打工收入多少?”

  村民:“像我读过一些书,在外打工年收入超过2万吧。”

  科技日报:“你喜欢种地还是喜欢在外打工?”

  村民:“在外打工能见一些世面,但是没有家的感觉。如果种地收入提起来,我还是愿意回来。”

  思考:

  从养猪致富到养猪亏本,原因何在?一头是猪肉价格上涨,一头是养猪亏本。是真不赚钱,还是钱流向别处?

  让农民富起来,是靠种地致富,还是靠务工致富?如果是让农民靠种地致富,那应该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提供什么样的政策?

  倘若大篷车在送科技下乡的同时,各方能广泛关注,让大篷车成为下情上达的通道,是不是将会更有意义?

相关文章
[ 农业科技 ] 2017年粮食该咋种 中央给你指明方向 (2017/2/13)
[ 农业科技 ] 温室蔬菜防冻害3措施 (2017/2/13)
[ 农业科技 ] 鸡群发病时的头部表现 (2017/2/13)
[ 农业科技 ] 茄果类蔬菜病害问答 (2017/2/13)
[ 农业科技 ] 设施果树生产中注意这些危险 (2017/2/13)
[ 农业科技 ] 厉害!不施肥、不打药,袁隆平用海水种出"红色水稻" (2016/12/16)
[ 农业科技 ] 玉米遭遇强降雨紧急补救措施 (2016/7/25)
[ 农业科技 ] 秋粮抗洪补救和防灾减灾技术意见 (2016/7/25)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