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露地辣椒如何使用乙烯利?
养猪中药保健配方
农业高新技术六大领域
板栗生长季节修剪技术
中国在率先大面积试种“杂交小麦”
栗树夏季剪枝知识
警报: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达400多种
盐碱地养出淡水鱼
甜玉米主要栽培技术
薯类精白粉丝加工技术
当前位置:首页>>生命科学>>农业科技>>阅读文章
警报: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达400多种
添加时间:2004/12/28  点击:5937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本网讯: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达400多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已有50余种,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8日在此间召开的全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说,近年来,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近10年间,新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新增1—2种,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形势日益严峻。

  据了解,为加强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治和管理,2004年,国家建立了由农业部牵头,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科技部、海关总署、国家海洋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全国外来生物防治协作组,成立了外来物种管理办公室。农业部也成立了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为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提供了组织和技术保障。目前,我国在外来生物入侵防治工作方面进展顺利,农业部已经制定了《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了《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条例》和《全国外来入侵生物防治规划》起草工作,并组织开展了“十省百县”外来入侵生物灭毒除害行动。

  张宝文表示,今后,我国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治将按照“广泛发动、除防并举、突出重点、综合防治”的方针尽快建立完善外来入侵生物防治管理体系,建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评估和机制,启动外来入侵生物的风险评估工作。开展农业外来生物入侵现状调查,颁布外来入侵生物名录,做好外来入侵生物的监测预警,选择紫茎泽兰、豚草、水花生、水葫芦、飞机草等主要外来入侵生物开展综合防治与利用技术示范。

  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介绍,2004年“十省百县”外来入侵生物灭毒除害行动已将防治范围扩大到紫茎泽兰、豚草、水花生、少花蒺藜草和稻水象甲5种外来入侵生物,经过广泛发动群众,群防群治,灭毒除害行动成效显著。据统计,“十省百县”共印发10万张彩色招贴画,100万张“明白纸”,组织培训2500余期,培训42万余人次,动员1200万余人次,集中铲除面积达2000万余亩。

  记者在“十省百县”之一的四川省西昌市,看到了一年四季常绿,繁殖能力极强,被称为“绿色杀手”的紫茎泽兰。据介绍,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因其茎和叶柄呈紫色,故名紫茎泽兰。它属于多年丛生型半灌木草本植物,株高50—120厘米,最高达2—3米,根系呈绳索状且十分发达;喜温湿、耐干旱,能蔓延到广大的湿润、半湿润亚热带地区,并能迅速形成单生优势,是农、林、牧业生产的大敌,侵入农田、草地后,与农作物、牧草争水、争肥、争阳光、争空间,造成经济作物严重减产,并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而且,在紫茎泽兰植株内含有的有毒物质和花粉能引起人畜过敏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牲畜误食后会引起中毒,甚至不孕、流产、死亡。

  据专家介绍,目前,防治紫茎泽兰的方法有人工铲除、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植物替代。试验表明,化学防治不但能大规模消灭紫茎泽兰,还能保留原有生物,恢复本地生物的多样性,而且见效快、投入少,每亩费用比人工铲除可节省50%,是遏制紫茎泽兰快速蔓延最有效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农业科技 ] 2017年粮食该咋种 中央给你指明方向 (2017/2/13)
[ 农业科技 ] 温室蔬菜防冻害3措施 (2017/2/13)
[ 农业科技 ] 鸡群发病时的头部表现 (2017/2/13)
[ 农业科技 ] 茄果类蔬菜病害问答 (2017/2/13)
[ 农业科技 ] 设施果树生产中注意这些危险 (2017/2/13)
[ 农业科技 ] 厉害!不施肥、不打药,袁隆平用海水种出"红色水稻" (2016/12/16)
[ 农业科技 ] 玉米遭遇强降雨紧急补救措施 (2016/7/25)
[ 农业科技 ] 秋粮抗洪补救和防灾减灾技术意见 (2016/7/25)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