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催芽坐水播种 传统技术挺实用
|
|
|
添加时间:2011/7/1 作者:王玉芹 来源:河北科技新闻网 点击:2460
|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大 中 小 】
|
|
|
近年来,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春季干旱已成为常态,这些地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份,春播时正值干旱少雨季节,可谓“春雨贵如油”。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足墒播种成为农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而等雨播种,又严重影响农时。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民创造出一个既省水又少耽误农时的土办法——催芽坐水播种法。
用安平县程油子乡邢庄村村民邢文兵的话说,催芽坐水播种法是他爷爷的爷爷那会儿就已经采用的抗旱技术。前不久,他给棉花补苗时还在用这个办法。
邢文兵认为,老一辈人很聪明,有水先保苗,能抓住主要矛盾。催芽,即在播种前将种子催出白芽,此技术可提早农时2~3天;坐水,即在每个种子坑中注水,以满足种子发芽所需水分。催芽坐水播种的方法为挖坑或开沟、坐水、播种、盖土,注水深度要超过播种深度,最好能与底墒相接,以增强抗旱能力。注水量为每穴2~3升,每亩用水量6~9立方米,不到浇水后足墒播种的1/5。也就是说,在水源不足的地方,可以用少量水先保苗,用老百姓的话说是“苗好一半产”。
河北农业大学崔彦宏教授介绍,催芽坐水播种是一种抗旱型半灌溉技术,属于局部足墒播种。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催芽坐水播种这个传统的节水方式,因费工费时已不被农民重视了。为节约人力成本,催芽坐水播种要有可靠的水源和取水、运水设备,播种应优先选择离水源较近的地块,然后选择离水源较远的地块。水源到田间的运水距离,采用畜力运水时不宜超过200米,采用机械运水时不宜超过500米,否则就费工、费时了。最近几年推广了坐水播种机,每台机械由一两个人操作,开沟、注水、播种、施肥、覆土一次完成,大大地提高了播种效率,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崔彦宏说,采用这项技术,一般出苗率可达95%以上,可增产15%~20%,甚至更高。春玉米采用催芽坐水播种,能提早出苗5~7天,“抢”回积温50℃~100℃,有利于实现苗全、苗齐、苗壮,同时还可以做到合理密植,节约用种,降低成本。这项技术适宜在因春旱严重无法按时播种和正常出苗;土壤墒情差,作物出苗率低,影响全年产量;出苗后一般能赶上雨季,正常年份的降雨量可基本满足作物后期生长需要的地区推广。
采用催芽坐水播种也有一定的风险,那就是在水源没有保障的地方,遇到气候反常的年份,出苗后久等雨不来,会产生苗旱甚至死苗绝收。用催芽坐水播种不能求早,应以正常年份雨季到来后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为宜。另外,催芽坐水播种后要采取相应的保墒、保苗技术,如地膜穴灌技术和人工洞灌技术,即在催芽坐水播种的基础上,覆上地膜,当作物出苗快顶到地膜时,选择温暖天气将地膜呈十字形划破。待苗长出地膜后,再把播种坑扩大为灌水孔,即地膜集流穴。灌水时可根据植株的大小灌少量水,保证作物成活。同时,地膜集流穴可以收集地膜上的雨水,提高降雨的利用率。
进行地膜穴灌前,还可将土地整成沟垄相间的田面,灌水时水通过放苗孔渗入土中,再通过毛细作用湿润作物根区。如采用催芽坐水播种的作物出苗后,遇到较长时间干旱,在水源不足的情况下,用其他灌溉措施无法满足作物所需水分或水分无法到达作物根部时,可用人工洞灌法抗旱保苗。具体做法是:在幼苗根部附近,用直径2~3厘米的尖头木棒,由地面斜向幼苗根部插一个20~30厘米深的洞,然后向洞内灌水1~2升。待水渗入后,用干土将洞口封闭,以减少水分蒸发。这样可缓解旱情,使作物度过干旱期。
此外,播种时用保水剂拌种或包衣处理,可以加速种子的吸水、萌发速度,提高出苗率和提早出苗,也有利于抵抗苗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