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称为“农业废弃物炭化还田”的技术眼下正在新疆南部的沙化土地上进行试验,这项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保肥性能,从而治愈土壤“肌无力病症”。
这一消息是从此间在新疆举行的“天山南北院士行”主题科技活动中透露出来的。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副所长徐万里介绍,废弃物炭化还田技术将秸秆、果树修剪枝条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黑炭,存储于表层土壤,从而快速提高沙化、盐渍化土壤的有机质,是土壤培肥领域的重大突破。
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市吉亚乡,科研人员在沙化土地进行了一系列废弃物炭化还田试验。结果显示,沙土的土壤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保水、保肥性能明显提高。
“随着研究成果更加成熟,这一技术有望在土地沙化和盐渍化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仅在新疆,就有望让1.5亿亩宜耕荒地逐步变成良田,并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徐万里说。
最近50年来,新疆累计开垦盐渍化荒地5100万亩,但实际保留到现在的仅有2800万亩,主要原因就是土壤肥力低,抵抗退化能力差,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绿洲生态的稳定。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新疆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仅为0.7-1.2%,养分贫瘠,耕地面积中约三成受到盐渍化危害。另一方面,滴灌技术的应用虽然提升了耕地产出,但也掩盖了土壤质量问题,降低了人们改良土壤的迫切性。
近年来,我国因为土地贫瘠化、次生盐渍化、酸化等导致耕地退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以上,保护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已成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此次“天山南北院士行”主题科技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与新疆联合组织,目前正有40多名院士、学者在新疆南北就水资源、资源科学开发等问题进行考察研究,为当地发展提供决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