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出头的王忠平,担任迁西县旧城乡巴家峪村党支部书记。近年来,他先后获得省级劳动模范,市级先进工作者、科技致富标兵,县优秀党务工作者、劳动模范、科技致富标兵、十佳“一好双强”农村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王忠平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率先探索出一条山区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村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
1999年,巴家峪村落实党中央关于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解决资源不足问题,外迁村民200余人,这件事给刚刚任党支部书记的王忠平很大的触动,面对家乡穷、房子破的现实情况,王忠平经过认真思考,组织两委干部、广大党员、村民代表坐下来,统一思想,研究村子的出路,确定了“长抓林、短抓牧、矿山开采强基础、渔业生产迈大步”的发展思路。
一是发展林果生产,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王忠平把发展林果业作为一项长期增效的富民产业,常抓不懈。在他的带领下,共投资200万元开发围山转2000余亩,建扬水点两处,全村板栗树达7万余株,并全部进行标准化生产,板栗常年产量达到10万斤,人均增收近千元,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发展水产养殖,做新做活特色产业。王忠平于1995年开始发展网箱养鱼,在经过了不断的实践摸索后,为养殖户垫付资金30多万元,支持王连东等20多户村民发展网箱养鱼,使他们过上了富裕日子,同时还在养鱼户中培养了5名经济人,于2004年组织成立了村养鱼协会,加大了对养鱼户的服务力度,从鱼种购进、饲料购进、鱼病防治到成鱼销售形成了一条龙的无偿服务,2009年,有60多户村民发展网箱养鱼,成了巴家峪村经济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人均年增收6000元。在网箱鱼产业发展中,王忠平带头扩大规模,搞新品种养殖,重点发展不投料、无污染、无公害绿色养殖,确保可持续发展,2009年养殖草鱼18箱,湘云鲫鱼4箱,花白鲢鱼30箱,年可实现收入10万多元,并安排了村内3名劳动力就业,王忠平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领头雁”。
三是加强矿山科学开采,寻求增收新渠道。通过科学发展观学习的不断深入,为了保证矿产资源依法、有序、科学开采,在王忠平的倡议下,巴家峪村与五海矿业完善了开采协议,矿山开采和运输等行业安排劳动力60多名,年可实现纯收入150余万元,人均增收4000元,矿业开发成了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如今的巴家峪,党员人人有致富项目,村民人人有事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巴家峪村被确定为迁西县首批科学发展示范村以来,王忠平针对巴家峪村“人少、分散、资源丰富”的自然特征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经过召开党员代表会充分研究讨论,确定了“工业强村、农林渔富民、旅游带动”的基本发展路径和“和谐山村、秀美水乡”的总体目标,力争把巴家峪建成“田园富饶、户邻和睦、民主健全、乡风文明、山水秀美、人民幸福”的科学发展示范村,最终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范,实现巴家峪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王忠平紧紧抓住科学发展示范村建设这个契机,不等不靠,在村集体经济并不宽裕的条件下,自己垫付启动资金12万元,加大公益事业建设力度,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共拆除违章建筑10处,清理垃圾1500方,柴草10万斤;硬化村路9000平,修桥1座,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建文体活动广场2个,购置了文体活动设施,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建垃圾池30个,护墙5000延长米,绿化3000平方米,粉刷墙面8000平方米,植树4万株;新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村民中心”,1500平的三层楼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全村55户、166间旧民居按“红顶、白墙、绿树、蓝天、碧水”浑然一体的模式进行了翻建改造,新民居全部应用节能环保材料,普及四项新技术,全村建沼气池115个、土炕改吊炕120户、推广“博士灶”82套,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06个、完善卫生间、洗澡间和厨房60户;打150米深饮水井一眼,自来水普及入户,解决人饮安全问题;建污水处理厂一处,铺设排水管道8200米,完成排污管网建设。通过治理和建设,巴家峪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村民真正体会到了安居乐业的感受,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