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季节,被称作“陇上江南”的甘肃省陇南市已是一片萧瑟景象,汽车一路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让人对这里的“山大沟深”印象深刻。陇南是5·12地震重灾区,近日记者在此采访时了解到,陇南灾后重建中“农居地震安全设防”被高度重视,新建农居从选址、设计、施工等方面充分考虑抗震要求,这与我国大多数农居抗震能力差、基本“不设防”的状态形成对比。
11月1日,陇南和四川交接处发生5.4级地震,“陇南灾后重建农居全部安然无恙,只有一段公路因塌方受损。”陇南市地震局局长李保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但如果在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前发生这样的地震,那肯定会有房屋倒塌人员伤亡。
陇南处在青藏、华南和华北三大块体活动交汇部位,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5·12地震中这里40余万间房屋倒塌,70余万间房屋损坏。此前的2006年,陇南境内文县5.0级地震也曾因农居抗震能力差给居民带来重大损失。一次次血的教训让当地政府和群众看到了农居地震安全的重要性。
但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村整体防御能力不容乐观,仍存在大量“不设防”的农居,抗震能力弱。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农村地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没有保障。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地区地震灾害严重,20世纪以来,我国破坏性地震大多发生在农村,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员中近60%为农村人口。受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民房基本没有纳入规范的建设管理,大多数房屋未经正规设计、正规施工,农民住房抗震能力非常差,农村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是我国农村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一次5级左右的地震,就会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甚至一些4级多的地震,也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王兰民研究员从2004年开始研究我国的农居抗震问题,曾担任中国地震局《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典型经验分析》政研课题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针对农村“不设防”的状况,中国地震局从2004年开始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工程实施7年来,部分地区农居设防情况出现明显好转,但整体来讲抗震水平仍然是偏低的。
究其原因,王兰民分析,农民抗震意识薄弱农居建房的质量意识不强;农村建房重视装饰讲究风俗,忽视内部结构合理和施工质量;同时农民建房都是自筹资金总是希望尽量降低成本。
“毕竟采用抗震技术措施需要提高建房成本的15%—30%。”王兰民说。成本的增加让没有地震切肤之痛的农民心里“打鼓”,不少人抱有这样的侥幸心理:“多年不遇的地震怎么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这里。”但按照中国地震局的地震区划图,我国8亿农民中,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有潜在地震危险的区域。
李保安介绍说,地震中认识到房屋坚固的重要性,陇南地区老百姓的抗震意识普遍提高,地震部门会同建设部门发挥技术优势,给农民提供设计图集。“我们有多种面积、多种户型的图纸供农民选择。”同时他们还提供施工技术指南和技术培训等服务,更重要的是对农居的抗震设防,政府还会给予一定补贴。根据抗震要求,这里的农居如今都是VIII度设防,遭受6—7级地震,房屋也不会倒塌。
在陇南市成县地震局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办公楼对面一座刚刚建好的白色二层小楼,“这是我们的农居工程培训中心,”成县地震局局长赵振华告诉记者,“我们有县乡村三级培训,对建筑单位、工程队、工匠都进行技术培训。”县地震局和甘肃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编写的一本蓝色封面的《农村居民抗震指南》摆在赵振华的办公桌上,这是他们培训的主要教材。
但我国还有大量的农居并不像陇南这样幸运。最让人担心的问题出现在少震弱震的中部省区,“一些省份在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时遇到一些困难,因地震危险性相对较小,政府和农民对防震减灾的意识不强,工作推进难度较大,”王兰民说,“但毕竟地震预报还是个未解的世界难题,真等到地震灾害发生了再来关注农居安全,可能就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