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的张衡地动仪外观
失传千年的东汉张衡地动仪又重现人间!8月5日,受国家“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委托,山西夏县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宇达集团成功铸造完成“张衡地动仪”。其造型设计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王培波教授等完成,宇达集团选用优质青铜精心铸造,将在新落成的中国科技博物馆展出。
据悉,国家“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家博物馆、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河南博物馆等多学科的专家组成,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地震学家冯锐任课题组组长。
东汉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创制地动仪,成为人类第一次利用惯性成功测震的仪器,是现代地震学的奠基石,后失传于东汉末年。而今公众看到的地动仪既非原物又非出土文物,而是后人根据史料记载所设计的复原模型。为了正确介绍中国古代伟大的科技成就,针对传统复原模型不能“工作”等早期研究中的失误与问题,该国家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艰难研制,攻克了张衡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验震等难题。新模型不仅更加符合史料,而且既能够验震又可以强抗干扰,直观生动地展示出张衡的科学思想,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空白。
据史料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仪体外部周围有八个龙,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这次山西复原的这架地动仪与我们习以为常的那架“候风地动仪”外观上有很大的区别,最明显之处,就是圆顶变高了,底座变大了,原来地动仪上的几条蟠龙只剩下了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