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当前猪业发展状况,我们分别对全省11个市的养猪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走访、打电话、座谈会等形式与市、县畜牧业行政部门和从事生猪养殖、加工等相关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基本了解了我省近几年生猪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省规模养猪生产现状
根据《河北省畜牧业统计资料》中生猪规模养殖的统计数据来看,年出栏数在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户数2001年为15241个,2010年增加到54024个,十年增长了2.5倍。其中年出栏数在500~3000头的养殖场户数增幅最大。万头以上猪场2001年为45个,2010年增加到188个。由此可见,我省规模养殖猪场数量在持续增加。
今年以来,饲料价格不断上涨,但生猪和猪肉价格下跌。5月猪肉平均价格22.56元/公斤,活猪价格13.84元/公斤,玉米价格2.28元/公斤,豆粕3.48元/公斤,育肥猪混合饲料2.84元/公斤,同比增长-6.1%、-12.9%、9.3%、3.9%、5.7%。
二、我省养猪生产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区域广泛,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一是规模猪场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目前,有一定能力、懂管理的规模养猪场场长难找,他不仅要具备养猪技术,更要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管理人、财、物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二是现在的大中专毕业生缺乏实践知识,猪场环境较差,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养猪工作,这就使养猪从业者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不能及时掌握猪的生活习性,出现疫病不能及时防控。三是良繁体系不健全,生产水平低。一些规模猪场是由原来的散户或小规模专业户滚动发展起来的,他们缺乏规模饲养的管理理念,日常管理缺乏制度化、程序化、精细化。不能及时更新种猪和良种选育,繁殖水平偏低。养猪发达国家如丹麦,养猪企业普遍饲养良种猪群,母猪年提供断奶成活仔猪数全国平均为25头以上,最高的达到31~33头,而我省平均仅为15头左右。
(二)疾病防控有待加强。目前,蓝耳病、猪流行性腹泻等流行性疾病控制难度大,主要原因是不重视猪场环境控制,不重视消毒卫生,不按照生产工艺和防疫工艺去设计猪舍,交叉感染严重,防疫制度不健全,使疾病控制难度增大。
(三)规模化发展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我省养猪生产在全国来说起步较早,但猪场设备设施较为落后,新上现代化猪场比例低于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养猪规模、猪肉加工、包装、品牌和效益不及山东、河南、四川和广东等省份。
(四)养殖成本提高。一是饲料成本增高。随着玉米、豆粕、麦麸等价格的升高,饲料价格由2011年的2.76元/公斤上涨到目前的2.84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69%。二是人工成本增高,由2000年600元/月上涨到现在的1500元/月,并且流动大,不稳定。三是水电成本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变化不大,增加5元/头左右。
(五)养猪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增多,合作范围有待进一步增大。各地出现了许多养猪专业合作社,有的一个村就好几个。但只是几个猪场简单的联合,没有形成产供销强强联合的综合性合作社,合作方式简单、松散,制约机制落后。
(六)养猪生产波动比较明显,抗市场风险力差。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市场价格的干预,生产周期从原来18个月一个周期延长到2~3年,但仍然没有改变周期波动状况。
三、养猪生产发展形势分析
(一)饲料成本在一定时期内继续走高,养猪成本居高不下。
(二)今年养猪生产周期处于低谷,养殖利润处于微利阶段,个别时段可能处于赔本生产。
(三)由于现阶段对畜产品安全监控、兽医防疫体系加强,不会出现大的疫情,畜产品质量提高,可放心食用。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包括养猪产业规划、价格预警等,保证猪肉价格的相对稳定;加强管理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质量跟踪追溯制度,保证猪肉质量安全卫生;国家应对玉米加工企业审批控制,保证玉米价格稳定,使饲料价格相对稳定。
(二)定期进行疫病监测,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三)建立综合性合作组织。对小型的合作社、养猪小区进行重组,采用集团+公司+农户的形式,用合同契约和入股等方式进行组合,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和五统一管理模式,达到强强联合,风险共担,利润共赢,避免重复建设,设备落后,效益低的状况。
(四)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养猪业发展的促进剂。通过宣传并提高待遇,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养猪行业,成为行家里手,致富状元;加强环保节能宣传,让生态养殖成为时尚,达到优质优价;鼓励采用高科技产品,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混合感染途径。
总之,只有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达到“生产处处防污染,各个环节有制度,一切操作有标准,整个过程有记录,猪只福利靠环保”的标准,养猪业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