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类的技术进步已经使能实现的温度范围由接近零开直至几千万开,可是地球的平均气温是15摄氏度。人通过获得与散失热量,使体温保持在36~37摄氏度的范围内,这一温度恰恰是人体中绝大多数酶较适宜的温度。温度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
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不断受外界温度的影响,适宜的环境温度是人与其他生物存在的必须条件。在环境温度发生剧烈变化,或人及其他生物本身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改变时,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变化甚至损伤与疾病。
人类遭受寒冷袭击时,可能导致三种危害,那就是肢体暂时失去感觉运动功能,工作效率降低;组织损伤(冻伤);体温过低,失去知觉而死亡。实际上,刚开始冷却时,温度的降低会刺激人的热调节机制,以减少失热或增大得热。只有当进一步冷却,温度的降低超出了控温系统的控制范围,造成了生理补偿不够时,才会出现各种紊乱与损伤,例如产生皮肤干裂和瘙痒性冻伤,较重的会产生破溃性坏死性冻疮,更严重的则会冻掉手指足趾,甚至冻僵冻死。
低温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使之为我们所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把低温应用于医疗上,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冷冻手术,这是在极低温度下使病变组织遭受破坏的一种实用方法。冷冻探头是开展冷冻手术的必备器材,使冷冻探头保持低温的介质是液氮。最简单的冷冻手术:用棉签沾一点液氮,再将此棉签放在待冻部位。用此方法很容易去除疣或雀斑等皮肤上的病变。
二是冷冻免疫。实践证明,许多肿瘤经冷冻破坏后,它们转移到别处的病灶也随之缩小或消失,这是因为产生了冷冻免疫。
三是低温保存细胞和组织。到目前为止,能低温保存的人体细胞和组织主要有:血液、精子、胚胎、骨髓细胞、肝细胞、皮肤、角膜、胰腺组织、甲状腺旁体等。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要实现整个人体的低温保存还是很遥远的事,有人估计要在2060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