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稻的概念最早由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89年提出。广义的超级稻是指在各个主要性状如产量、米质、抗性等方面均显著超过现有品种(组合)的水平。我国现阶段的超级稻是狭义的概念,指在抗性和米质与现有水稻品种(组合)相仿的基础上,在产量上有大幅度提高的新品种(组合)。农业部从1996年开始组织实施“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实际上超级稻、超高产品种和新株型稻是同一个育种目标的3种不同叫法。中国的超级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南方的杂交超级稻籼稻,另一类是北方的常规超级稻。两者的亩产量都达到800千克高产水平。
杂交稻、超级杂交稻和常规稻
采用特定的方法或技术使两个亲本杂交,利用杂交一代(F1)的优势,生产稻谷的水稻称为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是在形态改良和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相结合的技术基础上,提高水稻的产量。杂交稻利用的是杂交一代的优势,虽然杂交稻种植后,外观上看与常规稻一样整齐一致,但是其遗传基础是杂合体,因此用杂交一代生产的稻谷做种子,第二代会产生很大的性状分离,产量明显下降,所以杂交稻必须年年换种。常规稻是遗传基础基本一致,上代和下代不仅长势一致,产量也基本相同,因此常规稻不需年年换种。
超级稻的四期目标
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中国超级稻计划,提出了我国超级稻育种目标:
第一期目标是到2000年亩产达到700公斤,第二期目标是到2005年亩产达到800公斤,第三期目标是到2015年亩产达到900公斤,第四期目标是到2020年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
2000年在广东省信宜市召开的中国超级杂交稻协作组总结会议宣布,连续两年在同一生态地区的两个百亩以上连片亩产700公斤。即超级稻育种项目第一期目标实现。继福建省尤溪县率先实现百亩连片亩产800公斤的好成绩后,2004年超级稻二期目标提前一年完成。2011湖南省隆回县杂交水稻品种“Y两优2号”百亩方测产验收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标志着原计划2015年实现的超级稻第三期攻关目标取得了重大突破。
超级稻好吃吗
袁隆平在尝过超级杂交稻之后认为,米粒颗颗圆润饱满,富有油性光泽。饭到嘴里细腻清香,富有弹性,口感极好。
除了增产外,新型的超级杂交稻Y两优2号将更重视水稻营养,研究团队正致力于试验新品种中增加维生素A、蛋白质、淀粉及其他营养成分,以期减少贫血和视觉疾患。
超级稻有没有缺陷
程式华:超级稻是由粳稻和籼稻杂交而成的,就像是混血儿,亲本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因此很可能出现后期功能性差的问题。
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不能留种,肥料用量较大。
相关链接:水稻育种史上的三次革命
水稻矮化育种
所谓矮化育种,就是以降低株高改善株型为目的的新品种选育。自20世纪初开展水稻杂交育种以来,品种改良工作直到50年代仍然局限于高秆品种,在较高水肥条件下往往招致倒伏,不能使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50年代,原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前身)一直研究籼稻的耐肥抗倒问题。1956年广东省潮阳县农民洪春利、洪群英在早籼稻高秆品种南特16号大田中发现株高近70厘米的自然变异株,翌年命名为矮脚南特,与此同时广东农科院黄耀祥利用杂交方法育成广场矮,1957年台湾台中区农业实验站育成台中在来1号,这三大品种开启了我国水稻矮化育种的新纪元,而且也引起了世界性的水稻育种方向的转变。
杂交水稻育种
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始于1964年袁隆平发现雄性不育株。1970年李必湖在海南崖县(今三亚市)南红农场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为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1973年我国成功实现籼稻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籼型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商品化利用的国家。近年来我国在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上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仍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杂交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超级稻
超级稻计划又叫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最早由日本人于1980年提出实施。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超级水稻”,后定名为“新株型育种计划”,计划于2000年育成产量12吨/公顷的超级稻。我国“超级稻计划”始于1996年。当时袁隆平院士提议,在“九五”期间育成超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系,产量同日本一样,也是12吨/公顷。该提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作为“超级杂交稻选育”立项,进入“863”计划。
2000年,中国超级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连续两年在湖南省龙山县的两个百亩片种植,亩产达到700公斤。2005年国家建立超级稻推广项目被纳入中央1号文件,并把培育和推广超级杂交水稻写进“十一五”规划。农业部2006年3月7日宣布,从2006年起正式启动超级稻发展的“6236”工程:力争到2010年底,用6年的时间,培育并形成20个超级稻主导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30%(约1.2亿亩),每亩平均增产60公斤,全面带动我国水稻的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