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女儿的环保小意识
关于改进板栗密植园管理技术建议
科普类书籍读后感
生活处处有低碳
眼睛干涩的原因与预防
如何清洗羽绒服
冬天怎样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二十余载风雨兼程 无怨无悔科普人生
夏季如何防暑降温
阅读《家庭医生报》好处多
当前位置:首页>>科普你我共参与>>原创作品>>阅读文章
适应学习型社会需要 培养青少年科技素质
添加时间:2014/6/28  作者:苑少岩  来源:唐山科普在线会员原创作品  点击:5374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实施终身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终身教育体系是否完善的最高标志。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崇尚学习成为社会时尚,能满足社会成员各个阶段、多个方面的学习需求,达到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时时是学习之机,事事是学习内容的境界。它以社区为依托,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形成学习型社会,构建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学习在内的区域性的横向教育体系。到了学习型社会,任何一个人都能按自己的需求与意愿,以任何一种方式接受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类教育。因此,这样的教育必然是纵向一贯、横向沟通、内外一体、多维整合、四通八达、高度开放而又科学规范的教育、学习体系。

      适应学习型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基本素质,需要从小加以培养。培养青少年科技素质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学习型社会的迫切要求。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是逐步形成的,不是靠传授和说教可以形成的,它是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环境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认识世界和自我表现的相互关系中,以及在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耳闻目睹、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陶冶而形成的;科技素质的形成还是在知识、智力和兴趣、意志、习惯、品德等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综合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科技素质的形成总是从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开始的。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依托,由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协同结合,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践能力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科技素质的教育活动。学校在教学中应把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素质,为培养千百万德才兼备的科技后备力量提供优质服务。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坚实基础

      科技教育的普及和学生科技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只有教育者的智力和创新力的开发,才能引导和带动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对教师来讲,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还应具备一定的现代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技知识、科研能力等,能将大多数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并给予及时的点拨与启发,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逐步产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和意义,能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去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历史趋势,形势要求教师提高科技意识,增强对科技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重视科技理论的学习以及知识的不断更新。广大教师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入手,进行科学实践和教育实验研究,勇于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交流会或研讨会,定期开展科技教育优秀成果评比,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只有拥有新观点、新见解、新信息,才能联系各自的学科实际,掌握本学科的科技教育含量及发展状况,在课内外活动中向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科技教育,使学生增长知识,启发思维,激发学习创造的欲望,培养出高质量、高标准的科技人才。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培养青少年科技素质的重要前提

      科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与学校、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让每一个学生在科技教育中得到熏陶和提高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但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科技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无疑对学校的教育起着衬托作用。

      学校要注重营造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容、校貌和校园生活设施等学校物质环境建设中,强调随着这些物质环境的发展和完善对学生形成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走廊、教室悬挂科学家画像、张贴科学家名言,办科技板报、墙报,建立科学长廊、科技信息点、植物园、科技角等,从学校条件和所处的环境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进行一些有特点的科技教育,并在科技教育中让学生亲自参加科技环境建设,使校园处处充满浓郁的科技信息。社会也要营造良好氛围,重视青少年科技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它的辐射、示范、服务、指导作用,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尤其是将活动普及化、常规化,使更多学生受到科学观念的培养、科技知识的陶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媒体也要加大教育力度,注意传播信息的方式、方法,吸引青少年学习科技、热爱科学的兴趣,要广开渠道,培育开放式的社会支撑体系,形成学校、社会“人人讲科学、人人爱科学”的大环境,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科技素质,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愿望。

      三、学科教学是培养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必要途径

      坚持多科渗透,让科技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不能分科分家,各自为政,育人要从整体着眼。各学科的教学都要依据教材特点适当涉及科技教育内容,坚持一科为主,多科渗透的原则,发挥各科教学对科技教育的综合功能。

      1、以高速发展的现代教育为背景,对学生进行“科教兴国”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科技素质的热情,并意识到将来的社会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从而为迎接新世纪科技革命的挑战打好基础。

      2、以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事迹为动力,激发学生善于探索、不怕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成长过程及对科学的伟大贡献,使学生受到坚韧不拔的毅力、刻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卓绝的劳动,辉煌灿烂的成就的感染,并从中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小学科学课把自己定位在培养学生科技素质上,体现了课程改革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基本的课程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亲自去体验,通过以教材为基础而开展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科学能力、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4、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各科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使学生的科技素质在一种阶梯式的认识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来。例如,在自然和数学教学中推行“探究—研讨”模式,采取“提供材料—启发个人探究—引导小组研讨—总结归纳—巩固应用”的课堂结构,在语文教学中采取“把学习方法当作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科技素质的主要手段

      科技活动是一些具有指导性、研究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对科技事业和创造发明的兴趣,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技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是素质教育中的要素,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影响并反映素质的高低,组织科技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小接触实践,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良好科学习惯。

      1、纳入日常工作,做到活动的经常性、规范性,突出一个“学”字。把科技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德育活动、班级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之中。把科技教育的思想贯穿在大量的德育活动中,使科技教育与学校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科学的知识、方法、精神、观念,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知识经济”等先进思想和理念。

      2、组织兴趣活动小组,做到活动的趣味性、多样性,突出一个“奇”字。成立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科技摄影、科学实验、科幻画等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3、组织社会实践,做到活动的广泛性、社会性,突出一个“广”字。组织学生参观游览、采集、考察、探索、实践,形成活动系列,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体验科技的奥秘。利用社区和家庭的科技资源和力量,把触角延伸到社区,把空间扩展至网络,用科技教育占领学生的双休日,增强科技教育的力度。

      4、举办科技节,做到活动的集中性、普及性,突出一个“深”字。通过每学年举办一次科技艺术节,弘扬科技气氛,整体推动学校科技教育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原创作品 ] 古冶区金山小学:开展森林公园植物考察实践活动 (2015/5/14)
[ 原创作品 ] 古冶区金山小学:开展科普教育进课堂活动 (2015/1/1)
[ 原创作品 ]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细心观察 (2014/7/13)
[ 原创作品 ] 唐山地区板栗简易贮藏方法 (2014/6/30)
[ 原创作品 ] 适应学习型社会需要 培养青少年科技素质 (2014/6/28)
[ 原创作品 ] 古冶区金山小学举行2014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启动仪式 (2014/6/20)
[ 原创作品 ] 科普类书籍读后感 (2012/12/12)
[ 原创作品 ] 生活处处有低碳 (2012/7/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