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水稻育种期后,在河北省稻作研究所的试验田齐腰深的稻丛中,附近的人们经常会看见一位头戴草帽,衣着朴素中年妇女的身影,人们亲切地称呼她“王老师”,她就是先后参加了国家、农业部、河北省科委下达的多项重大攻关课题的河北省稻作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秀萍。
水稻育种属大田应用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搞水稻育种工作必须要吃得苦,要下田实际操作。农作物研究有很强的季节性,水稻抽穗扬花期间是水稻育种工作最忙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每天无论太阳有多大,也不管天气有多热,都必须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做完计划内的杂交。15年来王秀萍和她的同事做了无数次水稻的育种杂交。研究所附近的农民与她们打趣说,你们搞科研的必须在中午最热、太阳最大的时候下田,这样看来还是当农民好。这些话虽是戏言,但无不折射出水稻育种工作的艰辛。在田间工作,研究人员常常是头顶烈日、汗湿衣衫,脚浸在水里。可以说,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研究人员的汗水,每一个科研成果都记载着他们长期艰苦的劳动历程。
常言道:“受得劳作千般苦,才得硕果扑鼻香。”经过不懈的追求,王秀萍也不断收获着丰硕的成果。从事科研工作15年来,王秀萍完成了“温室加速水稻世代进程研究”、“特种稻新品种选育”两项农业部课题,主持申请的“转野生稻抗稻瘟病基因材料抗性基因分析及抗性遗传研究”获河北省自然基金资助。先后参加选育出水稻新品种6个:冀糯1号、冀粳13号、冀粳15号、垦育12号、垦育16号、垦育8号。1999-2001年垦育12号和垦育16号累计推广250万亩,新增社会纯效益10000多万元,;水稻新品种“垦育8号”于2002年通过河北省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面积也正在逐年扩大。
从2002年开始,根据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水资源的日益短缺的现实,向省科技厅及唐山市科技局申请了“优质无公害耐旱水稻新品种选育”课题,并担任第一主持人。作为研究任务的主持人,她总是缜密周全的制定或检查好试验方案的每一个细节。烈日炎炎的8月,齐腰深的稻从中总少不了她的身影,她用稻花香替代了脂粉香。
王秀萍多次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其中“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垦育12号和垦育16号的选育及推广”2002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温室加速水稻世代进程研究”1995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水旱兼用型优质高产多抗粳稻新品种冀粳13号的选育及推广”1996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冀审稻97001”的选育及推广”2000年获河北省农垦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繁忙的工作之余她还在攻读河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习拓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王秀萍先后在各大学学报发表论文10篇,并被选举为河北省稻作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面对成绩和荣誉她并没有裹足不前,现在王秀萍作为科研任务主持人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级课题4项,并在组织筹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将农业技术真正送到农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