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志向。从大学生到硕士再到博士、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李永秋也一直向着这一目标努力。李永秋,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唐山工人医院神内一科主任兼内科教研室主任,多年学习、工作经历让他感到作为一名医生的神圣和责任的重大。当看到患者或家属那种求生的目光,而却束手无策,当看到患者转来转去又被误诊,丧失最佳治疗时机,这是医者之最痛!病人以生命相托,如何对得起这份信任,如何承担得起这份责任?仅有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的一腔热诚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高超的医术。这需要脚踏实地,勇于探索,走科研、临床结合之路,提高临床救治水平,这是他从医多年的感受!
李永秋深知提高临床救治水平,固然需要向前人、向他人学习,需要拿来,但更需要创造,更需要对疾病的发病规律、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总结、探索,否则水平永远无法超越前人,永远不能走在技术、学术的前列,善于从日常临床工作当中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用已取得成果指导临床,工作才有进步,科研与临床结合才是提高临床救治水平的必经之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传统治疗效果差,致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基于此,李永秋和他的战友们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实验研究,结果显示60万至160万单位尿激酶静脉途径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安全有效,并提出溶栓治疗的严格适应症和禁忌症,从而改变了脑梗死治疗无所作为的局面,使脑梗死的治愈率提高了35%。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进一步开展了静脉应用rtPA与动脉梗塞局部应用尿激酶治疗超早期脑梗死临床对照研究,提出静脉应用rtPA简便快捷、能最大限度的争取时间窗,以其良好的效果、较低的费用可作为超早期脑梗死溶栓治疗的首选。对于这项工作,就连国内一些较有名气的大医院的都没有开展。目前溶栓治疗的成果已在唐山市工人医院及周边地区医院广泛应用,使很多急性脑梗死患者受益。
在现实中,尽管医护人员努力尽早为患者实施治疗,但仍有相当多的病人因为来医院太迟而失掉接受溶栓治疗的机会,美国FDA规定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应在发病3小时内进行,但能于3小时内到医院并接受治疗的患者寥寥无几,超过3小时能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值得探索,需要一个判定缺血脑组织灌注状态的客观指标。对此,李永秋与他的研究生一起开展了“影象学指导下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系列研究,指出适合溶栓治疗的CT灌注成像特征,以此指导溶栓,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减少了溶栓治疗的风险。
随着全脑动脉血管造影技术的进步,脑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被广泛开展,它解决了患者发展为完全性卒中的危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临床又发现20-30%的患者半年后出现再狭窄,针对这一临床实际问题,他们还设计了“前列腺环素合酶基因转移治疗家兔颈动脉球囊括张后再狭窄”研究课题。经过两年多临床研究,该成果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正在进一步研究应用当中。
临床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点滴的积累和不断的探索。李永秋把总结临床诊疗中的经验教训和体会感悟也当作是一项研究。每天留心每个病人的特点,把病人的临床表现、诊疗结果记录下来。病人病情表现千变万化,学会从中寻找规律提高认识。基底节区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好发部位,李永秋遇到两例没有高血压史基底节区出血的年轻患者,因有疑义进行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为动静脉畸形,对此他及时写了报道以供同道借鉴。以枕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的颈部占位、类似格林-巴利的急性间歇性血扑啉病、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致急性脊髓缺血性截瘫等等。
溶栓治疗工作是从1995年开始的。为搜集适合溶栓治疗的病人,有时李永秋一夜多次往返于医院与家之间,正值冬季寒风凛冽,他骑着自行车脸被刺的生疼,手脚麻木,但从未叫苦叫累。为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常常不能按时回家,不能按时吃饭。而且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为了一项实验指标经常往返于唐山与北京之间,早晨去,晚上回,几个小时的汽车,浑身累的散了架,还要赶回来值班,从早晨8点到晚上6点都泡在病房,通常查文献写论文只能利用值班补休和正常休息日或晚上时间。
在李永秋看来,时间是挤出来的,忙是借口,借口的背后是懒惰。为建立颈动脉球囊扩张动脉狭窄动物模型,他反复尝试,兔子死了一只又一只,他从不气馁,从未轻言放弃。艰辛的劳动总会报之以丰硕的成果,当患者经过精心治疗能自由行走,能自由交谈,这对李永秋来说是一种激励,是一种鞭策,成就感油然而升,高兴无以言表。
多年来,李永秋先后获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2000年被唐山市卫生局确定为卫生系统学科带头培养对象,第五届唐山市百优青年、第五届唐山市青年科技奖,2005年荣立振兴唐山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