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评剧花派创始人 表演艺术家花淑兰因病去世
评剧花派创始人花淑兰
寻访冀东评剧的足迹(上)
戏剧常识——评剧
唐山评剧《曹雪芹》《成兆才》(图)
评剧发展的几个时期
唐山盛开评剧之花
评剧表演艺术家洪影:痴心一片为评剧
寻访冀东评剧的足迹(下)
寻访冀东评剧的足迹(中)
当前位置:首页>>冀东文化>>评剧>>阅读文章
寻访冀东评剧的足迹(下)
添加时间:2004/12/20  点击:5246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风雨流变 再造春天

本报记者 杨丽娟 尚开红

曾经在城市叱咤风云的评剧面临一场在城市中重塑自我的巨大挑战。征服城市观众,是远见卓识的评剧人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无论是出于对家乡戏的独特情感,还是出于对“更好看的评戏”的热烈期盼,有一个话题都不禁在我们心头萦绕:“商业评剧”离我们还有多远?

变迁: 评剧社团风雨五十年

新中国成立后,唐山市在原有民间班社的基础上组建地方评剧团,促进了评剧事业在唐山的发展。

1948年末,冀东区十三行署(地委)进入昌黎县,对由当地地主建立的“马家”戏班进行改革,成立了“胜利剧社”。1950年代初,胜利剧社以昌黎县为基地,巡回于唐山地区各县和市区、郊区一带,深受百姓欢迎。1952年,评剧名角筱玉霜、范金亭等自愿加入胜利剧社,使得该社以评剧为主的成员阵容基本确定。

1953年春天,“胜利剧社”改称“唐山专区实验评剧团”,属于民营公助性质。党指导下的专区实验评剧团以老区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排演了《锁不住的人》、《走上新路》、《小儿黑结婚》、《刘巧儿》《刘胡兰》等一批现代戏,步步紧跟时代潮流。

同是1953年,唐山市以天乐戏院共合评剧社为基础成立了唐山市实验评剧团,五十年代末到文革前夕,他们每年都抽出三到四个月,分队下乡或进入城市演出,先后排出《五姑娘》、《杜十娘》等十四出戏。

1966年,专区评剧团与唐山市实验评剧团合并,定名为唐山市评剧团。该团重新选拔青年演员,组成了潘顺安、王凤英、孙振宇、张树俊等为主的临时性青年队,还从迁安、玉田等县调来一批演员,阵容不断壮大。

十年动乱加上唐山大地震,唐山市评剧团主力损失惨重,1978年重新建制,由王荣良、张春林复排《向阳商店》。

创新: 评剧节重塑评剧

电视、电影、网络、———时间来到这个有着无限选择空间的时代,曾经,作为中国主流艺术的戏剧,似乎无可挽回地走向边缘,市场中广阔的生存空间,它似乎却只在夹缝中活着,尴尬而艰难。这样的状态,唐山一如全国,评剧也不例外,曾经闯东北,进天津,震京沪的风光不在,它耗费心力的城市之旅似乎只剩下昨日辉煌的记忆。回到农村,转向经济较落后的地方,多数剧团的惨淡经营,让评剧的崇拜者们神伤。

评剧从百姓中出生,它的生命注定打上百姓的烙印。一出好戏,进京、获奖,风光之后,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鲜有动容于百姓的大众化作品。不经意间与百姓的隔离,隐隐地,让评剧人感到危机。在这当口,曾经在城市叱咤风云的评剧面临一场在城市中重塑自我的巨大挑战。征服城市观众,是远见卓识的评剧人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评剧艺术节,是个大胆的尝试,更是个难得的契机。

2000年9月18日夜,唐山市体育馆附近街道交通阻断近1个小时,因为首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开幕,据说有20万观众。从一开始,评剧节的演出受到观众近乎狂热的追捧。评剧又一次在唐山这座历史悠久而又朝气蓬勃的城市大放异彩。

参加首届评剧艺术节的大都是近年来的新创剧目,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狗不理传奇》津味十足,将天津名吃“狗不理”的故事演绎得起伏有致、妙趣横生,富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疙瘩屯》是描写农村题材的现代戏,塑造了一位思想解放、敢做敢当的“败家婆娘”的形象;《男妇女主任》则在大篷里营造了一个特异的戏剧空间,舞台效果恰似一幅稚拙清新的农村年画。

连续三届的评剧艺术节引起了唐山观众的极大兴趣。在第三届评剧艺术节期间,各剧场甚至出现了票源紧张的情况。在有近900个座位的渤海影剧院,评剧传统剧目《桃花庵》提前11天戏票就全部售完,应观众的要求,后来又加演了一场。在有1500个座位的西山口影剧院,刘秀荣领衔主演的《刘巧儿》及袁淑梅主演的《窦娥冤》卖座情况也是盛况空前。

在许多小剧种转战乡村的时节,唐山却连续举办三届评剧艺术节,与成兆才当年“攻克永平”、立足小山的气概颇有些相似之处。事实上,在举办之初,不少业内外人士为唐山捏了一把汗。国家举办的中国艺术节五年一次,省内的戏剧节四年一次,各种类型的戏剧家协会和临时性的组委会组织的艺术节有的3年至5年,一年举办一次可谓史无前例。就是在这种没有人试过的情况下,唐山人第一次吃了螃蟹,敢为天下先,并且超乎许多人的想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总结三届评剧艺术节的经验时,许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两个字———创新。69岁的“马派”开山鼻祖马泰用“传统、继承、发展、创新”八个字概括了评剧的发展史。把传统的精髓学到手,再根据自身条件加以改革、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是老一辈评剧表演艺术家的共同之处,更是评剧不断获得新生的不竭动力。 

探索: “商业评剧”有多远

港台影片扛着“商业片”的大旗席卷而来,令华人娱乐界刮目相看;欧美娱乐业更是凭是资金强势带来的文化强势四处“攻城略地”。现如今,“要文化内涵还是要娱乐效果”的争论似乎已显得有些苍白,经济效益也再不像从前那样为艺人所讳谈。无论是出于对家乡戏的独特情感,还是出于对“更好看的评戏”的热烈期盼,有一个话题都不禁在我们心头萦绕:“商业评剧”离我们还有多远?

“戏剧是商品属性很强的艺术,不能只埋头创作不抬头看市场。”在第三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北京文化学院周传家教授的这句话,发人深省。一些评剧人已经凭着独到的眼光走在前头。1999年,天津评剧院靠《狗不理传奇》的商业运作,叩开了紧锁的评剧市场。评剧表演艺术家崔连润评价说:“他们的成功得益于突破传统的艺术生产模式,面向市场,以全新的方式推出了一台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新剧目。”她认为,真正的市场化就是根据市场制作产品进行营销,这是个从市场中来,经过提炼、加工、策划,再送回市场的过程。

关于评剧商业化的探讨也已在理论界展开。在21世纪评剧艺术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傅谨的观点引人注目。他认为,在当前评剧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开发市场应侧重中低收入的观众,搞小制作,降低成本以吸引戏迷。他还举了个生动的例子:“100元1张的戏票,可能吸引1个戏迷;而10元1张的票价,就有可能吸引10名观众。”唐山的丰润评剧团正在这方面作出尝试,团长高东文说:“我们是旺季、淡季不歇息,大小舞台同时演。”要使剧团获得走向市场的活力,首先应当使剧团真正从一个创作单位向演出单位回归,这已成为它走向文化企业的一个关键。

随着时代的变迁,评剧的变化一天也不可能停止。否则,即使你看起来也很“高雅”,但和观众审美情趣距离太远,也只能作为“博物馆艺术”保存起来,供有兴趣者把玩、研究……

“商业评剧”需要敢于面向市场的勇气,和尊重市场、研究市场的敬畏。这使人不禁想起了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初到小山永盛茶园,为得到观众认可,成兆才对蹦蹦戏大胆改革。应当说,生存压力才是这场改革的最大动力。在得到观众认可的同时,评剧自身也得到了巨大发展。我们有信心期待,面向市场的评剧,不断创新,永葆青春。


 

相关文章
[ 唐剧 ] 唐山民俗文化瑰宝之——唐剧 (2018/8/21)
[ 皮影 ] 祖孙四代的皮影人生 (2018/8/21)
[ 评剧 ] 评剧艺术家洪影 (2018/8/21)
[ 农业科技 ] 王兰庄胭脂稻 (2011/4/21)
[ 县区动态 ] 铁厂镇举办奶牛管理技术培训班 (2009/8/19)
[ 皮影 ] 唐山市皮影和泥塑喜获“乡土奖”评选活动金奖和铜奖 (2007/7/23)
[ 皮影 ] "冀东文艺三枝花"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2/8)
[ 乐亭大鼓 ] 从小学唱戏 (2006/3/10)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