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地震来了怎么办?
失传千年张衡地动仪在山西成功复原
汶川大地震最初100秒地震发展态势动画示意图
资料:地震自救手册 家庭如何避震
地震预测研究期待突破
防震减灾科普展
“7.28”抗震纪念日开展大型科普活动方案
地震与中国人如影随形:解读中国地震带
地震监测方法和手段
家庭防震应急包里应放什么?
当前位置:首页>>地震扫描>>抗震减灾>>阅读文章
余震预测困难幸有三条定律
添加时间:2008/5/26  作者:刘旸  来源:新京报  点击:10193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余震也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预料:地震的级数每降低一级,余震的次数就会增加10倍;通常最大的余震,震级比主震小1.2倍;发生余震的概率会随时间呈快速的倒数曲线减少。

  余震带给人的痛苦不亚于主震。主震突然来袭,顷刻之间万物归于泥土;然而在其后几天甚至几个月之间,余震却让人们守着几成废墟的家园,在等待中煎熬。因此,有些地震学家称余震为“地震后的幽灵”。现有的科技手段不足以对主震进行可信的预报,那么余震呢?

  要想知道余震是否发生以及如何发生,得先了解地震序列的类型。有的时候地震就那么一下,没有先遣队也没有马后炮,这种被称为“孤立性”;如果在一定时间、同一地质构造带内,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即是“震群型”,1966年邢台地震便是典型(在同一个月内,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1次,6级以上地震4次,5级以上地震13次);而此次汶川地震基本被定义为“主震型”,在这种类型的地震中,主震会释放约90%的能量,其最大余震也基本上会在20天内发生。

  余震的强度一般小于主震,在能量衰减到地震前水平的时间段内接连发生,个别余震甚至在数年后还会骚扰人类,因此,尽管强度不大,但它的威力会由于反复来袭而叠加。有时,主震不足以震塌的建筑,在余震作用下也相当危险。

  不过,余震的两个特点让它们难以捉摸。第一:余震并不一定局限于主震周围很小的区域。这是因为断层破裂面是动态的。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特点对于研究地震有很大价值,科学家可以通过余震发生的地点标示出地震断层带的位置。比如这次的汶川地震,主震和余震便基本上沿着地形走势排成600多千米的条地震带,这便是龙门山断裂带。另外,在破裂面外,由于应力积累,也可能触发余震。第二个特点是:随着时间流逝,余震的频率确实会越来越小,但是其强度却不一定减小,在主震过去很久后,还偶尔有很大的余震发生。

  尽管上述特性叫人挠头,但好消息是,余震的表现也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预料,科学家们将之归纳为地震的“数学三定律”。第一条定律叫“Gutenberg-Richter关联式”,由“里氏震级”的定义者Gutenberg和Richter总结出:地震的级数每降低一级,余震的次数就会增加10倍。第二条为“Bath定律”:平均说来,最大的余震,其震级比主震小1.2倍。最后一条“Omori定律”讲的是余震频率的衰减,即发生余震的概率随时间基本上呈倒数曲线减少,还是蛮快。当然,余震的形式并不总是严格遵循这些规律,它们通常随地理条件不同而略有不同。不过,科学家凭着在历次地震中总结出的余震发生规律,再加上对当地地形的分析(比如依据上边提到的断层带的走向),多少可以“事后诸葛”地说出: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段可能发生某强度地震的概率有多少。这便是余震预测———它不是摸彩票抽签一样的瞎蒙,但也绝不是100%会成立的。

相关文章
[ 唐山7.28 ] 中国超算获戈登贝尔奖:高分辨率模拟唐山大地震 (2010/8/21)
[ 著名地震 ] 福岛地震为何还是5年前大地震的余震? (2018/8/21)
[ 地震危害 ] 我国近期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水库有可能引发地震吗 (2018/8/21)
[ 地震成因 ] 有关地震的N个冷知识 (2018/8/21)
[ 科协动态 ] 市科协聘李象益教授为新科技馆首席顾问 (2015/1/19)
[ 抗震减灾 ] 十句话让你了解地震 (2014/8/5)
[ 抗震减灾 ] 资料:地震自救手册 家庭如何避震 (2013/6/27)
[ 抗震减灾 ] 家庭防震应急包里应放什么? (2013/5/1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