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露地辣椒如何使用乙烯利?
养猪中药保健配方
农业高新技术六大领域
板栗生长季节修剪技术
中国在率先大面积试种“杂交小麦”
栗树夏季剪枝知识
警报: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达400多种
盐碱地养出淡水鱼
甜玉米主要栽培技术
薯类精白粉丝加工技术
当前位置:首页>>生命科学>>农业科技>>阅读文章
大豆高产的施肥原则
添加时间:2009/6/8  作者:王晓波  来源:农资导报  点击:2432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之一,施肥对大豆的优质高产举足轻重。因此,施肥要根据其品种特性、土壤肥力高低以及栽培措施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每生产100公斤大豆籽粒需吸收氮7.0-9.5公斤、磷1.3-1.9公斤、钾2.5-3.7公斤。其中以需氮最多,其次是钾,同时还需要充足的硫、铜、钼、硼、锌等中微量元素。大豆所需的氮一部分来自大豆本身根瘤固定的氮,一部分来自土壤和肥料。在苗期,大豆吸收的氮仅占总量的4%,开花结荚期对氮的吸收量增大,占总量的19%,结荚及鼓粒期对氮的吸收量更大,占总量的70%左右,鼓粒期以后,对氮素的吸收基本停止。大豆从出苗到初花期吸收的磷素仅占总量的15%,开花结荚期占60%,结荚到鼓粒期占20%。钾素的吸收从出苗到开花期占一生吸收量的32%,这一时期对钾的吸收高于氮、磷,开花到鼓粒期占吸钾总量的62%,而鼓粒期到成熟期仅占6%。总之,结荚期是大豆吸收氮、磷、钾养分最多的时期,而且吸收速度快,如果肥料供应不足,大豆易出现脱肥现象。

  1、微肥拌种。根瘤菌粉拌种:每5公斤种子用根瘤菌粉20-30克、清水250克,在盆中把种子与菌粉充分拌匀,晾干后播种。微肥拌种:播种前按每5公斤种子称取钼酸铵5-10克,用250克温水充分溶解钼酸铵,然后将肥液喷洒在种子上,使肥液与种子充分接触,晾干后即可播种。对缺硼或缺锌的地块,则要用0.05%的硼砂溶液或0.1%的硫酸锌溶液进行拌种。

  2、施足基肥。栽培春大豆施用基肥以有机肥为好,一般每亩用腐孰的优质农家肥2000-3000公斤,再配以少量化肥即可。夏大豆由于时间紧,施用基肥则可以速效性有机肥料或化肥为主。在土壤肥力低的地块,每亩应施氮6-7公斤,磷、钾各10-12公斤;肥力高的地块,施氮量宜为4-5公斤,磷、钾各8-10公斤,撒施后翻耕。

  3、巧施追肥。大豆追肥要因地、看苗进行,对未施基肥或基肥不足的地块,就及时进行追肥,一般每亩追尿素3-4公斤或碳酸氢按10-15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钾肥10公斤。氮肥可在苗期和初花期各追一半,磷、钾肥宜早追,追施方法以开沟条施为好;对施足基肥的地块,也要根据各阶段的生长情况追肥,若发现苗弱而黄,可适量补充氮肥,以防止脱肥早衰。开花结荚期是大豆需肥最多的时期,应在开花前5-7天施用一次速效性肥料,每亩可追施尿素2-5公斤、钾肥7-8公斤,以保证这一时期植株生长对养分的需要。

  4、根外补肥。大豆进入花荚期是需要各种营养元素最多的时期,而鼓粒期后植株根系开始衰老,吸收能力下降,大豆常因缺肥而造成早衰减产。大豆叶片对养分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叶面喷肥可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对鼓粒结实有明显促进作用,一般能增产10-20%。方法是:每亩可用磷酸二按1公斤或尿素0.5-1公斤或过磷酸钙1.5-2公斤,或磷酸二氢钾0.2-0.3公斤兑水50-60公斤,于晴天傍晚喷施(其中如用过磷酸钙要先预浸24-28小时后过滤再喷),喷施部位以叶片背面为好。从结荚开始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相关文章
[ 农业科技 ] 2017年粮食该咋种 中央给你指明方向 (2017/2/13)
[ 农业科技 ] 温室蔬菜防冻害3措施 (2017/2/13)
[ 农业科技 ] 鸡群发病时的头部表现 (2017/2/13)
[ 农业科技 ] 茄果类蔬菜病害问答 (2017/2/13)
[ 农业科技 ] 设施果树生产中注意这些危险 (2017/2/13)
[ 农业科技 ] 厉害!不施肥、不打药,袁隆平用海水种出"红色水稻" (2016/12/16)
[ 农业科技 ] 玉米遭遇强降雨紧急补救措施 (2016/7/25)
[ 农业科技 ] 秋粮抗洪补救和防灾减灾技术意见 (2016/7/25)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