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柱是丰南区黄各庄镇南杨家泊村一名普通的农民,共产党员,中专文化,曾担任任南杨家泊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10年,现任丰南区黄各庄镇南杨家泊果树协会会长。
1995年秋,时任村主任的王玉柱带领几户农民经过出外考察,决定引进苹果树种植,带动该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1996年春,从乐亭县购入红富士、王林苹果苗木5000多株,栽植50多亩。最初几年由于以前从未接触过果树管理,靠看书本也不知怎样操作,甚至连基本的术语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栽种果树的多数农民文化水平又低,王玉柱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还从乐亭县请来果树管理技术能力人,进行指导。苹果栽植后的第四年亩产达到500公斤,第五年亩产1500公斤,第七年达到5000公斤最高产量达到7500公斤。虽然产量上去了,但由于沿袭传统的管理方法,果品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到了2003年,由于果园栽植密度是2×3米,修剪时延长头连年短截,造成树冠郁闭病虫害严重发生,烂果率高达40%,减产、减收,严重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再加上村里一些人的冷嘲热讽,到年底有4户刨树,有3户转手,余下的户也持观望态度,眼看这点刚刚燃起的火星就要熄灭。王玉柱没有灰心,他相信会有办法救治。于是,他就找到丰南区科协,请求他们帮助。科协领导了解情况后,立即拍板,由科协负责联系专家,由他负责把果农们组织起来。
王玉柱回村后及时召集果农会议,统一思想,建立了果树协会,制定了《章程》。当时入会会员21户,王玉柱被推选为会长。于2004年5月,经丰南区民政局审核批准,南杨家泊果树协会正式挂牌。经过几年的发展,在王玉柱带领下南杨家泊村的苹果种植逐渐有了名气。王玉柱也先后被评为市、区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科普示范带头人,协会也被评为市、区先进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一、引进、转化先进科技成果,带动果树种植业发展
协会成立后,他同理事们制订了“引进科技、振兴果业”的八字方针。2004年7月通过区科协联系去北京与原中国农科院果研所栽培室主任汪景彦研究员会面,就有关栽培管理的技术难题向老专家请教。汪老师耐心的解答,并愉快的接受了邀请,于当年12月份来村授课、入园指导,从那以后每年汪老师都至少来一次。每次汪老师来,无论是讲课还是亲手操作,对自己不太明白的要点,王玉柱都要问“为什么”,然后做好笔记,汪老师不在的日子里,他再手把手的教果农管理,遇到难题,再向汪老师请教。通过两年的培训,果农们基本掌握了苹果树的修剪及施肥喷药技术,达到人人能独立操作。
在汪老师的建议下,协会制订了《优质苹果标准化管理技术规程》。从2004年冬剪起,果园全部采用提干、落头、开窗修剪法,打开光路、限产提质。由协会统一购入有机无机生物肥和无公害农药,并实行套袋栽培。王玉柱出面从乐亭县请来20名技术员为苹果套上纸袋。到采收时,全部果园统计,烂果率控制在5%以内,商品果率达到80%,亩产量在7000-8000斤。由于果品的内外在质量好,得到唐山家万佳超市公司的认可,2005年度协会产品正式进入超市,当年销售20多万斤。
2005年底,按照汪景彦老师提供的信息,王玉柱带领理事会成员,到保定地区采购来日本角额壁蜂,教果农们放峰技术,替代了人工授粉,每亩减少劳动用工10个。同年5月起我又引进喷施果实促控剂“PBO”,替代了人工环剥,既降低了劳动强度,又节省了劳动时间,同时也起到了保护树体的作用。明显的效果,使这一技术于2006年度普遍推广使用。据测算,此项技术,每棵果树可节省工时3个,树体丰产期可大大延长。
由于种果树产生了较高的效益(每亩纯收入在5000-7000元),受利益的驱动作用,从2005年春起至如今,本村及周边七个村的农户(包括我区尖子沽乡的四个村)纷纷找到协会,要求种果树,并加入协会。现在果树种植面积已达千亩,会员也发展到163个。随着地域、规模扩大,王玉柱唯恐服务不能到位,就为每个村培训一至两名技术骨干,由他们去指导培训本村果农。这样一来,就收到了平衡发展的效果。当初的星星之火终于形成燎原之势。
二、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提高优果率
王玉柱通过汪景彦老师介绍,结识了中国农科院果研所程存刚副所长和栽培室副主任康国栋等几位专家,从而能够及时得到国际、国内最新苹果品种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他也会享受到优先培训。尽管如此,他在实际生产中也不是照搬硬套,而是结合本地土壤、气候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分析、观察,总结出适合本地栽培管理的实用技术。比如,南杨家泊村地位于渤海湾西北缘的冀东平原,土壤为黄黑粘土,属苹果轮纹病重发区。果农们每年靠传统的治疗方法,到春季刮树皮、涂抹石硫合剂进行控制,效果虽然也不错,但费工费时,果农们为此感到头疼,对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专家们提出的防治措施,在当地实行起来难度也大。进入五月份后的第一场雨,雨量在10毫米以上,不等果树表皮水干就要及时喷杀菌剂,否则,防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可是当地土地雨后泥泞,粘度又大,作业相当困难,只有等土皮干了(此时树皮也干了)才好干活。怎么解决这个难点呢?王玉柱和几位技术骨干,从分析这种病的发病规律入手,了解了它发病及孢子分生散发所需要的温湿度条件,拟定了用“诱杀”的防治方法,即落花后,先喷一遍成膜性较好的保护型杀菌剂(如大生—M45),当进入五月份日均温度达到25℃时,无论晴天阴天向树体喷洒清水,达到树湿地不湿,然后趁树皮水未干时及时喷洒内吸性杀菌剂加增效剂(如甲托、轮纹一号),使孢子在散发前失去活性。通过实验效果很好,推广后果农们很满意。在比如苹果实施套袋栽培后,苦痘病普遍较重,大大影响了商品价值。王玉柱把套袋前喷钙2-3次、调整土壤锰含量、降低氮肥施用量等一系列方法都用上了,效果仍不明显。按外地经验,干旱年景发病重,而当地却是干旱年头发病轻、雨水多的年份发病重。他通过出外考察并根据植物学原理和当地土壤、气候特点,进行分析论证,认为外地苹果产区大多都在山地丘陵是沙壤土(保水肥能力差),到入秋后新梢长势缓慢,甚至基本停长,而丰南当地处在海洋气候与大陆气候的交接地带,夏秋季雨量较充沛,秋季各种植物生长旺盛,果树新梢生长量大,冒条现象严重。这种现象一方面与果实争钙,一方面又产生大量氮素,抑制树体从土壤中吸收钙。王玉柱把他的想法向果研所的专家们做了汇报,得到他们的赞同。于是,他就在利用常规技术的同时,在夏秋季多打一遍PBO,有效的控制了新梢旺长。虽然药费投入多一些(每亩需50-70元),但大大降低了病果率。2009年度苦痘病发生率只有3%,确保了果品的外在质量。
三、强基地、创品牌,保障果业持续发展
早在2006年初,按照汪景彦老师的建议,王玉柱从中国农科院果研所引进6000株“华红”苹果苗木栽植了100亩。2009年初,协会向区政府有关部门申请了这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抗逆苹果新品种引进与示范”科技项目,得到支持。果研所的专家们为会员制订了简化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管理技术体系,并派员来协会进行实地指导,王玉柱还也带人前往果研所示范园观摩。现在,协会栽培的华红已进入初果期,树体高抗轮纹病和斑点落叶病,腐烂病也极轻,果实个头、果形都优于红富士,着色、口感较红富士毫不逊色。品种结构调优,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区域果品业的发展。
在市、区科协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协会将鲜果注册了惠乡商标,又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协会的果品提升了知名度,扩大了销售量。协会与家万佳超市公司正式签约,协会的果品基地成为超市的果品生产基地,双方形成长期合作伙伴。2009年度,仅唐山家万佳超市就收购协会苹果近50万斤,且每斤价格高出市场价2-3角钱。仅此一项,为果农增收10万多元,平均每亩增收1500多元。
2010年,王玉柱计划除了继续提升果品质量和注入高科技生产功能型水果外,再开展立体农业模式示范,利用果园树下空间,生产食用菌,使单位面积再增收3000-5000元,亩效益达到万元以上,从而带动更多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