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露地辣椒如何使用乙烯利?
养猪中药保健配方
农业高新技术六大领域
板栗生长季节修剪技术
中国在率先大面积试种“杂交小麦”
栗树夏季剪枝知识
警报: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达400多种
盐碱地养出淡水鱼
甜玉米主要栽培技术
薯类精白粉丝加工技术
当前位置:首页>>生命科学>>农业科技>>阅读文章
提高化肥利用率要掌握五要素
添加时间:2010/1/27  作者:冯效飞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2331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化肥施用量的逐渐增加,如何提高化肥利用率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农用化肥种类很多,主要有单元肥,二元和三元复合肥以及多元素复混肥等,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施用在土壤中各种养分存在的形态以及作物吸收利用率也是不一样的。化肥的利用率,就是指当季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量与该肥料施用量的百分比(%)。我国化肥利用率由于受单施肥、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肥料的利用率普遍较低,其中氮肥为18%~45%,磷肥为12.5%~30%,钾肥为30%~50%,仅为发达国家的60%左右。这样不仅浪费了化肥资源,增加了生产成本,还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掌握以下五要素:
  确定最佳施肥量
  确定最佳施肥量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关键。按照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和土壤的供肥能力,坚持土壤缺什么肥料补什么,缺多少肥料补多少的原则,确定农作物的最佳施肥量。
  选用氮素增效剂和控释肥
  氮素增效剂种类很多,主要有尿酶抑制剂,它与尿素按1∶50的比例可制成长效尿素,甲醛与尿素可制成甲醛尿素,还有涂层尿素等。也可以直接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控释肥,这些肥料以一次性施用作基肥,以后不再追肥,不仅节省了施肥次数,而且能达到使土壤前期不过肥、作物生长中期不疯长、后期不脱肥的效果,肥效期由40~50天延长到100~120天,氮素利用率由35%~40%提高到60%~75%,农作物平均增产10%~15%以上。
  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作物所需要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缺一不可。按照农作物对各种养分所需的比例配合施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试验证明,单施尿素的利用率为26.6%,如果尿素与过磷酸钙按1∶0.5~0.6的比例配合施用,尿素的利用率可以提高到39.6%。钾肥的施用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每667平方米(1亩)施用氯化钾5~10千克,氮、磷、钾的综合利用率可以提高6%~10%。作物对微肥的需要量较少,但与氮、磷、钾配合施用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应根据作物需要隔年施用,施肥量以每667平方米1.5~2千克为宜。
  把握最佳施肥时间
  长效肥和控释肥应一次性施用作基肥,不用再追肥。其他种类的肥料应根据农作物的生育时期及需肥规律,把肥料用在作物需肥最敏感的时期,一般要根据作物的生育特点,掌握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
  选择适宜的施肥方法
  土壤质地不同,采用的施肥方法也不一样,一般黏质土壤,应采用以基肥为主、早施追肥的方法。沙质土壤要采用“少量多次”,即“少食多餐”的追施方法。壤质土要实行以基肥为主、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方法。无论何种性质的土壤,严禁地表撒施肥料。氮肥深施能有效防止养分的挥发和流失,施肥深度以12~15厘米为宜。磷、钾肥及微肥要实行全层施肥,即把肥料用在作物根系能够接触到的地方,以利于作物吸收利用。即把施用基肥的2/3撒在地表,随后耕翻,其余的1/3耕翻后撒在垡头上,然后经过耙耢,使肥料均匀地分布在土壤中,这样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8%~10%。
相关文章
[ 农业科技 ] 2017年粮食该咋种 中央给你指明方向 (2017/2/13)
[ 农业科技 ] 温室蔬菜防冻害3措施 (2017/2/13)
[ 农业科技 ] 鸡群发病时的头部表现 (2017/2/13)
[ 农业科技 ] 茄果类蔬菜病害问答 (2017/2/13)
[ 农业科技 ] 设施果树生产中注意这些危险 (2017/2/13)
[ 农业科技 ] 厉害!不施肥、不打药,袁隆平用海水种出"红色水稻" (2016/12/16)
[ 农业科技 ] 玉米遭遇强降雨紧急补救措施 (2016/7/25)
[ 农业科技 ] 秋粮抗洪补救和防灾减灾技术意见 (2016/7/25)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