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露地辣椒如何使用乙烯利?
养猪中药保健配方
农业高新技术六大领域
板栗生长季节修剪技术
中国在率先大面积试种“杂交小麦”
栗树夏季剪枝知识
警报: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达400多种
盐碱地养出淡水鱼
甜玉米主要栽培技术
薯类精白粉丝加工技术
当前位置:首页>>生命科学>>农业科技>>阅读文章
奶牛饲养中的“最佳”
添加时间:2010/3/2  来源:河南科技报  点击:2163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最佳配种年龄犊牛满18月龄,体重350-400公斤,发育成熟时才能配种。奶牛虽可常年发情配种,但不是任何季节配种都能获取好的经济效益,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春、秋、冬三季产犊都优于夏季产犊,尤其是实行春配秋产效果最好。而夏季产犊弊端最多,由于夏季气温太高,产奶量比秋冬季节下降12%-20%,而且牛奶乳糖和蛋白质减少,盐类浓度、乳脂率降低,奶质下降,加上不易储存,以及客观上的市场淡季,使饲养收入明显减少。所以,一定要避开夏季产犊。因奶牛的怀孕期是280天,只要不安排母牛在9-11月配种,就能较好地避开盛夏产犊。10岁以后的奶牛由于肌体逐渐衰老,产奶量下降,应进行淘汰。

  最佳温度牛舍温度:奶牛耐寒不耐热,犊牛适宜的温度是35℃-38℃,一般奶牛适宜的温度为12℃-14℃,怀孕奶牛与泌乳奶牛适宜的温度为16℃-20℃。泌乳奶牛舍温高于24℃或低于-4℃,则产奶量减少,所以夏季要防暑,冬季要保温。饮水温度:奶牛产后1周内用38℃-40℃的麦麸水代替饮水,可有效补充体液,恢复身体;冬春季节给奶牛饮温度9℃-15℃的水,比饮0℃-2℃的水每天多产奶0.57公斤,注意冬季水温不能低于5℃,夏季适宜给奶牛饮用10℃-20℃无污染的井水;犊牛体温比成年牛高,所以,饮水温度应比成年牛高,一般以35℃-38℃为宜。擦洗温度:奶牛每次挤奶前用45℃-50℃的温水擦洗乳房,能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若用过热或过冷的水擦洗乳头,能产生放奶反射抑制反应,降低产奶量。夏天为帮助牛体散热,可用水刷拭牛体,刷拭的水温应在20℃左右。

  最佳粗饲料1头奶牛年需蛋白质180公斤左右,而优质牧草每亩产蛋白质200公斤以上,高的产300多公斤,也就是说1亩优质牧草就可饲养1头奶牛。试验证明,产相同数量的牛奶,在饲喂优质牧草、青贮饲料、块根饲料的条件下,可降低40%的精料消耗,降低14%的牛奶成本。但豆科牧草含有皂角素,奶牛采食过多易引起瘤胃鼓气,要注意与禾本科牧草混饲。青贮饲料一般占日粮干物质的20%,加大喂量易使乳脂率下降。

  最佳精粗料比例在饲喂上,也应先粗后精,精料尽量做到少量多次。

  奶牛日粮精粗料比例应根据日粮的结构、不同泌乳期合理调整,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一般生产1公斤牛奶的精料消耗不应超过350克。奶牛日粮中的精料比例应随产奶量的增高而增加。试验证明,年产奶2500-3000公斤的奶牛,精料占其日粮的较佳比例为14%-18%;年产奶3500-4000公斤的,精料占21%-25%;年产奶4500-5000公斤的,精料占30%-35%;年产奶5500-6000公斤的,精料占37%-39%。干奶期不宜大幅度减少精料,防止临产奶牛膘情严重下降,产犊过程延长,犊牛体质瘦弱,泌乳质量差、产量低,一般日喂精料量宜占奶牛体重的0.8%。冬春季混合精料供给量可增加15%,以补偿维持需要增加的营养物质。夏秋季应大量补饲青绿饲料,适当减少精料中能量物质的含量(玉米、麸皮),适当增加矿物质、维生素,以缓解应激反应。

相关文章
[ 农业科技 ] 2017年粮食该咋种 中央给你指明方向 (2017/2/13)
[ 农业科技 ] 温室蔬菜防冻害3措施 (2017/2/13)
[ 农业科技 ] 鸡群发病时的头部表现 (2017/2/13)
[ 农业科技 ] 茄果类蔬菜病害问答 (2017/2/13)
[ 农业科技 ] 设施果树生产中注意这些危险 (2017/2/13)
[ 农业科技 ] 厉害!不施肥、不打药,袁隆平用海水种出"红色水稻" (2016/12/16)
[ 农业科技 ] 玉米遭遇强降雨紧急补救措施 (2016/7/25)
[ 农业科技 ] 秋粮抗洪补救和防灾减灾技术意见 (2016/7/25)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