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失传千年张衡地动仪在山西成功复原
地震来了怎么办?
汶川大地震最初100秒地震发展态势动画示意图
资料:地震自救手册 家庭如何避震
地震预测研究期待突破
防震减灾科普展
“7.28”抗震纪念日开展大型科普活动方案
地震与中国人如影随形:解读中国地震带
地震监测方法和手段
家庭防震应急包里应放什么?
当前位置:首页>>地震扫描>>抗震减灾>>阅读文章
专家:不必为地震活动性增强大惊小怪
添加时间:2010/3/10  作者:毛磊  来源:新华网  点击:2611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专访:不必为地震活动性增强大惊小怪——访美国华裔地震专家高尚行

    新华社记者毛磊

    今年以来,海地、智利等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人们有关全球地震活动是否出现异常的讨论。美国华裔地震专家、密苏里科技大学地球物理学家高尚行认为,没有证据表明今年头两个多月发生的里氏6级以上地震次数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目前来看今年以来全球地震发生的震级和频率等属于正常范畴。

    高尚行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有科学家对近几十年来地震观测资料进行研究后发现,自1995年以来的15年,全球每年的平均地震活动性与之前的约20年相比似乎呈现出增强趋势。但他认为,由于人类对地震的仪器观测历史尚短,放在更长的地质时间段上来看,过去十几年地震活动究竟算强还是算弱,现在还难以下断语。

    高尚行最近在接受一些美国媒体采访时,曾介绍过有关过去15年来全球地震活动性相对增强的说法。他说,自己随后接到不少反馈,不少人试图从全球变暖、空气污染等角度为此提供“佐证”。但他指出,这些都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一些类似“世界末日”的言论更是无稽之谈。

    高尚行强调说,即使过去十几年全球地震活动性呈现出相对增强趋势,人们也丝毫不必为此大惊小怪,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他打比方说,这就如同某一年的雨水比往年更多一样,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是均一的,如果每年都一样反倒成了一件怪事。”

    据美国媒体报道,其他一些地震专家也认为,今年以来全球相继发生一连串地震只是巧合,彼此之间并无内在联系。不过,针对智利发生的里氏8.8级大地震,不少美国专家再次敲响警钟,呼吁重视防范可能威胁美国西北海岸的特大地震。

    在美国西北部以及加拿大西部海域存在着一条长约1100公里的“卡斯凯迪亚俯冲带”,被认为是可能发生特大地震的危险地区。今年的智利地震以及2004年年底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大地震,都发生在类似的俯冲带上。

    智利发生强震后,“卡斯凯迪亚俯冲带”的地震风险再度成为美国媒体报道的话题。高尚行指出,在这一地区,由于地质板块的俯冲,弹性能量已经积聚了很长时间,这些能量最终将会以大地震的形式释放,但地震何时会发生谁也说不准。

    “卡斯凯迪亚俯冲带”的例子再次表明了地震预测的难度。高尚行指出,地震预测仍是一个没有彻底解决的难题,这几乎是当前地震科学研究人员的一致看法。其中的难点之一,在于无法比较准确地预测出大地震的震级,因为地震发生过程中受应力、温度等多种复杂条件影响,地震强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高尚行说,“尽管如此,整个人类社会不应放弃对地震预报的研究”。几百年前,几乎没有人能想象天气预报如今已成为寻常事。得益于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投入,天气预报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准确度。“公众也应该对地震预报的发展有足够耐心”。

相关文章
[ 唐山7.28 ] 中国超算获戈登贝尔奖:高分辨率模拟唐山大地震 (2010/8/21)
[ 著名地震 ] 福岛地震为何还是5年前大地震的余震? (2018/8/21)
[ 地震危害 ] 我国近期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水库有可能引发地震吗 (2018/8/21)
[ 地震成因 ] 有关地震的N个冷知识 (2018/8/21)
[ 科协动态 ] 市科协聘李象益教授为新科技馆首席顾问 (2015/1/19)
[ 抗震减灾 ] 十句话让你了解地震 (2014/8/5)
[ 抗震减灾 ] 资料:地震自救手册 家庭如何避震 (2013/6/27)
[ 抗震减灾 ] 家庭防震应急包里应放什么? (2013/5/1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