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棚菜效益好是出了名的,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如今丰南区钱营镇有一个“不知深浅”的人,非要用自家的棚菜和山东棚菜比一比高低。他就是后打弓庄一位拥有棚室7.6亩、有着十几年种植经验的能手赵财。
“山东人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
如果没有去年春末的那次山东之行,老赵说,就是再给他十个胆,也是万万不敢有这种想法的。
2009年4月23日,在村两委的统一组织下,老赵与其他种植大户有幸到山东寿光参观了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并实地参观了当地的棚菜生产,其先进的棚室结构和设施及省工高效的科学管理模式,让他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相比自己经营了十几年的传统冷棚,简直是天壤之别。 “山东人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就在那一刻,这个信念在凡事不服输的老赵脑海里坚定地形成了……
“既然干,就要干出个名堂”
参观回来的老赵,一门心思扑在了建棚上。他有两个冷棚,拿出其中一个来搞实验。当时棚里育满了青椒秧苗,他很快处理掉,然后拆棚、挖柱子,备砖、买水泥,在没有行家指导下,凭着参观时带回来的技术资料,请来施工人员开始破土动工,率先成为后打村尝试旧棚改造的“第一人”。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边研究边施工的老赵并没有因为他的信心满满而受到上苍的青睐:第一次,砌好的北墙因技术不到位坍了;他不灰心,从头重来,搭北坝时又因本地找不到相关大型机械再次搁浅……接连不断的失败,不仅让两万多元打了水漂,更为严重的是老赵还要承受各种流言蜚语,越挫越勇的他暗下决心: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干了,就要干出个名堂!
可是,话好说路又在何方?正当他愁眉不展、寝食难安之际,村两委适时从滦南县程庄镇大顾庄村请来了专业队,来人想从他这个“发起户”入手,但看到老赵的棚地被整治的“杂乱无章”时,只好却步走向了其他人家。等最后轮到这位“发起者”时已到了上冻时节,挖坑打眼都是用洋镐一个一个凿出来的,那种艰难程度令专业队几欲放弃。无论怎样,“山东型”大棚最终成功建成——这对于老赵而言已经足够了,尽管其中的酸甜只有同甘共苦的夫妻俩知晓!
“赶不是目的,超才是目标”
不经风雨难得见彩虹。走过挫折的老赵,如今正美美地享受着梦寐以求的“甘甜”,手捧一串串红绿相间晶莹剔透的西红柿,眉飞色舞的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据老赵介绍,新棚占地3亩,实用面积1.35亩,实际投资约5万元。今年栽苗4000棵,但感觉密了点,来年准备再减500棵,而同等面积的老棚则栽10000棵左右,劳动强度大大地减少。从产量上讲,今年一棵秧留了六串,感觉还可以尝试八串,每串最多留8个果,而以前最多3串、一串最多4个果,这还得经验丰富胆子比较大的,因此一棵苗相当于以前的3、4棵。相比同类棚上市,由于迟建整整晚了一个月,效益大打折扣,目前第六串果基本摘完的情况下创收3.4万元。其他方面,由于新棚温度易于控制,秧苗发病率低,除去蘸花外,不用抹红,几乎也很少打药。另外,安装了卷帘机,按钮一按,原来需要一两个钟头的苫帘工序现在三四分钟就解决了,既省工又省力。
老赵胸有成竹地说:“山东棚菜以前觉得高不可攀,现在想想,觉得已不是攀与不攀的问题,家里的土质要远远好于那里,随着钱营棚菜的发展,谁又能说有朝一日山东人不会到咱们这里来参观呢?”
红嘟嘟的西红柿招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