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失传千年张衡地动仪在山西成功复原
地震来了怎么办?
汶川大地震最初100秒地震发展态势动画示意图
资料:地震自救手册 家庭如何避震
地震预测研究期待突破
防震减灾科普展
“7.28”抗震纪念日开展大型科普活动方案
地震与中国人如影随形:解读中国地震带
地震监测方法和手段
家庭防震应急包里应放什么?
当前位置:首页>>地震扫描>>抗震减灾>>阅读文章
专家称草房能抵抗11级地震
添加时间:2010/9/21  作者:马亚宁  来源:新民晚报  点击:2684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各类土木工程,是地质、气象灾害的主要载体。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常常不是地震、泥石流、滑坡、海啸等造成的,而是不合理的土木工程建筑所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地震与防灾工程专家谢礼立日前做客世博会公众参与馆“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时,揪出了各种灾害背后的真凶——不合格的土木工程。

  同灾不同难

  前年,汶川大地震死亡失踪人数88000余人;今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地震能量增大了16倍,死亡失踪者只有721人。今年4月,青海玉树 7.1级地震中,人口3万的玉树县死亡人数超过2000人。4个月后,新西兰发生7.2级地震,地表横向移动3.5米,30万人口的城市却无一人死亡。

  同是强震,造成的结果有天壤之别,关键是如何预防灾害发生。谢院士说,中国有全世界最完善的防震减灾法系、最强的地震管理体系、最大的防震减灾队伍和设施、世界上地震预报唯一的成功先例,震后恢复重建水平世界一流,却一直没有一份令人满意的防灾减灾成绩单;最大的教训是一直忽视了防范土木工程灾害,不能将最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布防在地震来临前。

  灾害应可控

  地球演化自有规律,欲减轻自然灾害,除了土木工程防灾,别无其他好方法。

  谢礼立指出,地震、风灾、滑坡、泥石流等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煤气管线爆炸、地下水管爆裂、煤矿塌陷、溃坝等,均属于土木工程灾害范畴。不当的选址、不当的设计、不当的施工、采用不当的材料、不及时加固等,导致土木工程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各种载荷,最终建筑工程土崩瓦解而“杀人越货”。

  只要设计合理、施工得当,一个很普通的草房子或者砖木房子,也可以抵抗烈度为11的大地震。相反,土木防灾不到位,即使是钢筋混凝土,也会“楼倒倒”。 “从土木工程防灾角度看,无需地震预报。”谢院士说,目前,科学家已经掌握了设计建筑“不倒房屋”的各种土木工程技术。有了“不倒屋”,即使地震来临,也可能避免家毁人亡。

  防灾于未然

  现有的房屋设计多考虑承受竖向荷载。要想防震抗灾,得增加抵御横向荷载的设计,并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增减不同的材料和截面,以抗御不同级别的地震等。如此一来,势必增加建筑成本。

  一般来说,抗震烈度为7度的建筑造价,增加8%—9%左右;抗震烈度提升到8度,成本增加15%。“但这种成本投入,非常值:一是保证住户生命安全;二则增加房屋寿命,提升增值潜力。”谢院士说,都市里的高层建筑投资都很高,因此至今世界上没有一栋25层以上的“塔楼”,在地震中倒塌。

  不过,我国现有的房屋抗震设计标准和规定,只适用于新建建筑。许多老建筑没有合理的抗震设计,天灾来临时,几无抗灾能力。谢礼立建议,政府监督部门不妨公示各建筑的抗震设计和级别,让百姓购房前心中有数。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到每一个可能发生灾害危险的地方,一栋一栋房子调查,对于确有土木灾害隐患的房子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加固或改造,防灾于未然。

相关文章
[ 唐山7.28 ] 中国超算获戈登贝尔奖:高分辨率模拟唐山大地震 (2010/8/21)
[ 著名地震 ] 福岛地震为何还是5年前大地震的余震? (2018/8/21)
[ 地震危害 ] 我国近期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水库有可能引发地震吗 (2018/8/21)
[ 地震成因 ] 有关地震的N个冷知识 (2018/8/21)
[ 科协动态 ] 市科协聘李象益教授为新科技馆首席顾问 (2015/1/19)
[ 抗震减灾 ] 十句话让你了解地震 (2014/8/5)
[ 抗震减灾 ] 资料:地震自救手册 家庭如何避震 (2013/6/27)
[ 抗震减灾 ] 家庭防震应急包里应放什么? (2013/5/1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