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郑印生从丰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时,正值丰南区筹建老科协。经酝酿、推荐、选举,郑印生毅然挑起了区老科协会长这副新的担子。
对于郑印生这一新的人生选择,一些老同事、老朋友甚至家里人有些不理解。他们觉得他从18岁参加工作起直到退休实在是太累了:他从基层供销社一名普通职工做起,先后担任供销社主任、公社书记、团县委副书记(牵头),工委主任、乡镇书记,在千条线一颗针的基层打拼过;他也曾担任过副县长、常委副市长、常务副市长、区委副书记、区人大主任(丰南曾先后撤县建市、撤市设区),经历了时代变迁的风风雨雨,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大潮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终于退休了,无官一身轻,就应该在家里含怡弄孙,尽享天伦之乐。
可郑印生不这么看,老科协会长听起来是个闲差,开开会,散散心,看看报纸,喝喝茶水儿。可是当你真的全身心投入到老科协工作中去,你会发现老科协其实是个大舞台,为每一名有志于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老同志搭建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平台。
夯实基础,搭建平台------奔放的激情在燃烧
2008年11月,丰南区在唐山市首家建立了老科协,一切要从零开始。用郑会长的话说,这是老同志遇到了新问题。为解决人、财、物这些刚性需求,郑会长不辞辛苦,东奔西走,争取领导的支持,协调单位、部门的关系,寻求各方面的帮助。经过努力,一个人才集聚、经费落实、活动场所优越、服务功能完备的老科协诞生了。
首先是精选骨干,支撑起人才构架。郑会长常说,要干成事就要抓骨干,老科协的工作就要充分发挥科技队伍中的骨干作用。按照郑会长的要求,协会将70名会员按专业特长建立了工业、农业、文卫、党群、乡镇团体5个组,每个组由一名会长或常务理事任组长,一名德高望重、熟悉业务、协调能力强的老科技工作者任副组长,定期分组活动。
其次是创办活动中心,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人们都知道,郑会长从来不摆老资格,为了工作能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为了“建家”,他多次主动向区领导做汇报、提建议、出点子,经过区领导多次协调,最终将原区国税分局办公楼的四层560平米无偿划拨给老科协,作为老科协活动中心。郑会长凭着多年的人格魅力和威望,四处奔走,多方求援,筹措了30多万元资金,建立了一个集科普网站、专家“坐诊室”、多媒体培训室、标本室、壁挂式科技馆、科普图书室、综合办公室于一体的高标准老科协活动中心。
再次,积极争取经费,增强老科协内力。争取现任领导支持,郑会长总是做到有理有据,分寸得体。他以上级文件精神为依据,比照本市各县区情况,主动找区领导提建议,很快争取到开办费5万元,办公经费10万元并纳入每年的区财政预算,有力地保证了协会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延伸工作触角,拓展服务渠道。本着资源共享、共建的原则,有效地发挥基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作用,郑会长提出了一个在乡镇设立分会的建议--把乡镇科普惠农服务站、老干部协会、老科协分会建在一起,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形成合力,资源共享,责任同担。目前,丰南已在4个乡镇建立了“三合一”组织,准备在3年内让全区15个乡镇全部建立起这样的组织。
创新求实,办出特色------厚积的经验在凸显
本着一年打基础,二年抓创新,三年见成效的思路,郑会长主张围绕中心深谋划,结合实际抓载体,工作出实招,方法求突破,办出特色,打造亮点,服务为民。
一是狠抓科技进老区工作,让老区人民尽快享受科技成果。为了使老区人民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他提出由老科协常务副会长王逊同志专门负责,区科协全力配合,抓出特色,务求实效。两年来,区老科协为老区村引进“荷兰系列”马铃薯、“滨椒一号”天鹰椒、“日本一号”大豆、“京育六号”玉米、“鲁花六号”花生、“邯杂九号”棉花等12个新品种,推广新技术10项,新模式6项。去年,副会长王逊亲自带领老区村大新庄镇西崔坨种植户远赴沧州的青县、本市的滦县学习考察联体大棚建造技术,并结合本地实际鼓励、帮助种植大户张小山建起了15亩地为一体的联体大棚,成为全省联体大棚最先进的典型,为大棚蔬菜生产闯出了一条新路。
二是创办自己的 科普示范基地,为名、新、特、优、高品种的示范推广加速。郑会长提出,我们10亩地的科普示范基地就是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丰产给农民,风险咱们担。此项工作由副会长王绍宗同志主抓。今年实验、示范了雪莲果、红薯、大豆、花生、玉米等15个新品种,收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广效果。
三是创新载体,为农民提供心贴心的服务。为使老科协活动中心真正发挥科普惠农的作用,在郑会长的督促下,采取了农业专家 “坐诊”、“巡诊”、“会诊”链条式服务做法。每周六党员活动日安排1、2名专家在活动中心“坐诊”,开通了技术咨询电话400—612—5022,并透过视频“会诊 ”,QQ号为1305542143。如发现农民提出的问题通过“坐诊”、“会诊”难以解决,专家就开动“科普专用车”,到 田间地头“巡诊”,彻底解决技术难题,受到了全区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诚以待人,乐而求进-----豁达的品格在升华
有人说,性格决定品格。郑会长在几十年的为人处事中总是诚恳的、乐观的,同志们评价他是个“通达之人”。就是在他从区人大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担当区老科协会长后他更是谦恭有加、乐于助人,做事、做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宽阔的胸怀、豁达的品格令人景仰。
对待现任领导,他尊重有加,从不倚老卖老。他经常讲,我们老科协的工作要依靠领导的支持,但是绝不能依赖领导包办,要发挥我们这些老同志的余热,做到补台不拆台,帮忙不添乱。找准位置,服务大局,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不累又不闲,既有益于工作,又有益于健康。
对待老科技工作者,他悉心关怀。他多次表示:我们要关心和爱护老科技工作者,要把我们的“家”建好,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暖。不管是公事和私事,只要符合法律规定,不违背原则,我们都要尽心尽力去办。在他的倡议和主导下,两年来,共为老科技工作者办实事9件次。特别是为退休老技术干部耿星汉同志解决了工资待遇问题;为韩德利等同志成功地申报了高职并获得了批复;为离休干部韩步青的亲属解决了找工作难的问题。这些事情在老科技工作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广泛赞誉。
对待年轻人,他放手使用、尽心培养。遇到具体问题,教方法、出点子,就是出点问题,他总是多鼓励不责备。他表示要甘当绿叶烘托红花。
对待自己,他严格要求,从不张扬。他主张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他和几位老同志任老科协会长只尽义务,不拿工资和补贴,只求乐趣,不讲报酬。他经常讲,要在工作中找乐趣,在乐趣中干工作,人老了更要心胸坦荡、乐而达人。在全省老科协工作会上,他在典型发言时吟诵的打油诗引起了在场老同志们心灵上的共鸣:“放宽心态事超脱,回首往昔岁如歌,干点工作找高兴,健康长寿百岁多”。
他就是这样一位老同志,自称“一个退休后的普通老头儿”,然而他的精神品格、工作激情、科普情结绝不会老,将普惠到永远--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