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虫,俗称小黄虫、黄蛐蜒,属鞘翅目叩头虫科。主要以幼虫危害作物,幼虫体长20~25毫米,宽2毫米左右,细长圆筒形,浅黄至金黄色,身体光滑,幼虫活跃,爬行迅速。2~4年发生1代,有越冬和越夏现象。在秋苗期和返青期危害小麦,以幼虫钻蛀小麦地下茎基部,造成孔洞、乱麻状或咬断幼苗,使麦苗萎蔫、枯死,严重时缺苗断垄,使小麦减产。
一、发生情况 近日调查,麦田金针虫已在部分地块发生,以细胸金针虫为主,个体大小不一。温暖松软的地块受害重,小麦3叶期比2叶期受害重。麦苗萎蔫、枯死率平均为3~10株/平方米,严重的15株以上。造成麦田缺苗,在播量低的麦田尤为明显。现在气温、地温适合其危害活动,待10厘米地温下降到3.5℃时,其幼虫才下降越冬。
近几年,金针虫的发生远比蛴螬、蝼蛄重。金针虫喜欢松软适宜的壤土,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危害活动加剧,黏重冷凉的土壤其活动受抑。近几年,天气条件有利于其发生,雨量充沛,没有过度的干旱和涝害,土壤维持在适宜的湿度条件,加上秸秆还田,使土壤变得疏松,使其危害加重发生。近几年小麦田劣质的拌种剂对金针虫没有防治效果,使其危害较甚。
二、防治方法 在小麦3叶期左右,以药剂防治为主。每亩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600毫升,随水灌入土中;或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顺垄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