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协动态 | 关于唐山科协 | 科学普及 | 学会工作 | 宣传教育 | 工作综合 | 《唐山科普》
 范  围
 关键词
水环境问题与水资源保护措施浅析
关于提高我市农作物秸杆饲料利用率的建议
关于合理开发、节约利用唐山矿产资源的建议
科技创新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关于推广营养配餐 高度关注学生营养与健康的建议
关于我市焦化企业现状调查及对策
唐山市水产养殖业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于完善唐山市人工影响天气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曹妃甸港工业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六点建议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唐山城市资源利用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院企>>专家建议
城市发展中应注意城市水利建设
添加时间:2006/12/4  作者:李广泉 刘桂芳  来源:唐山市水利学会  点击:4365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水是地球生物生成进化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替代的资源,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水的存在决定着人们安家建城的位置,城市的选址都是首先考虑靠近水源,又考虑如何避开或防御洪水的地方。从社会发展的实践看,众多的城市建设与发展都与水息息相关,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不乏其例,也有因水而衰的例证。在工业高速发展,人口急聚增加的今天,水在城市发展中更显得重要,更需要优先考虑。

  1、城市的发展与水资源的承载力

  我国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为22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第88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

  而我省属极度资源性缺水省份,年人均占有水资源311m3,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 m3缺水标准线的1/3,也低于国际规定的最低起码线500m3。普遍存在着地表水明显减少,地下水严重超采,水资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同时,由于地区的不同,存在着地表水来源和地下水储量不同的较大差异。

  城市的发展、居民生活需要水,商业离不开水,工业生产需要水,保护生态也要水,水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所以,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一定要摸清本地区水资源的家底,算好水帐,搞好水资源论证。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决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决定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切不能因追求规模,作出竭泽而渔的决定。根据目前国内耗水定额,一个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每年需要用水50-80万m3,若伴有钢铁、造纸等耗水量高的工业,需水量还要增加。参考数据如下:

用途

钢铁

造纸

生活

绿地

耗水量

5 m3/T

70m3/T

6m3/人/年

400m3/亩

 

 

  根据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规划和我省水资源的现状,各市水资源日益紧缺已成定局,必须未雨绸缪,在摸清水资源底数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必须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当然,无论水资源短缺状况如何,都必须坚持节约用水的原则,实施开源与节流并举,治理与保护同步,调配与利用科学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为了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建立节水型城市、节水性社会。

  2、城市的发展与城市防洪

  水在给城市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它有时也会给城市带来灾害,洪水泛滥会给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给居民的生命财产会造成巨大的威胁,给整个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且城市的规模越大,造成的损失越大。90年代以来,水灾损失急剧上升。1994年突破1000亿元,1996年则达2000亿元,1998年则达到万亿元以上。所以确定城市的设防标准,修建防洪设施,制定防洪预案,以保证城市的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我省虽处在半干旱区,但洪水频率却不低。比如:我省东部滦河水系1949、1962年的洪水;中南部漳卫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水系1956、1963年的洪水;南部海河南系1996年的洪水,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目前,我省有11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在地级市中有一半的城市防洪标准低于50年一遇,而县级市中有一半的城市达不到20年一遇,大部分的中小城市的防洪标准都10年一遇以下有的甚至没有设防。防洪标准如此之低,存在着水患的巨大威胁。按着国家制定的防洪标准,中等以上城市应按50年一遇设防,在防御外来洪水的同时,注意城区的内涝问题。防御外来洪水,一是要解决本城市所在水系的防洪标准,二是要提高城市本身抵御洪水的能力,如建设防洪堤、提高城区河道泄洪能力等。解决城区内涝问题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现有县级以上城市普遍存在排水标准偏低问题。一旦遇强降雨,积水难以及时排出,影响交通,影响生产及正常生活。所以说城市防洪事关重大。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子孙后代,不可信其无,不可存有侥幸心理。要按标准,有计划地去抓,一项一项地落实。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

  3、城市发展与水环境建设

  目前,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要求,不仅仅是衣、食、住、行上的满足,而还需要城市建设的人性化,改善、美化城市的整体环境,追求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城市水环境建设自然成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水环境有与无、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没有水的城市会使人们感到城市景观难以形成,活力不足。有了水,城市就会有灵气,有生机,城市的小气候就会得到改善。这一点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从1999年开始通过疏浚开挖,形成了由漓江、桃花江、木龙湖、桂湖、榕湖、杉湖连成的两江四湖环城水系,诞生了面积达6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公园”,再现了水是桂林之魂的壮丽画卷。北方城市天津市建成了环城的“津河”,北京市将埋入地下300多年的菖蒲河重新挖掘,将暗河恢复为明渠,并建成了环城水系,还有我们的省会城市石家庄一次投资10亿元建成了“民心河”……这些都说明水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实践看,城市水环境的改善给居民住宅开发带来的升值、热卖和无限的商机,也充分证明了这一不诤的事实。

  与石家庄相比,我省其它的地级市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进行水环境建设,几乎所有地级城市都有天然河道穿城而过。邯郸市的滏阳河、沁河;邢台的小黄河;保定市的一亩泉河;张家口市的清水河、西沙河;承德市的武烈河;唐山市的陡河、小青龙河;秦皇岛市的汤河、马坊河;沧州市的南运河;衡水市的滏阳河等,有的城区还有天然湖泊。在许多县级城市中也有或大或小的天然河道穿绕城区,这些都是水环境建设难得的条件。

  河道湖泊是水的载体,是城市环境的重要资源,有了河道湖泊,才能谈水的问题,进而谈水环境问题。当前,最重要的是保护治理现有的河道湖泊,有条件的可开发扩展新的河道湖泊并合理布局节制性的水利工程,使之成为环绕穿插于城区、集供水、防洪、景观、生态环境、休闲于一体、多功能的水网体系。我们认为,当前有一些倾向应引起注意:一是随着土地的增值,一些开发商将眼光盯向了城区河道,封盖河道、挤填河道、缩小河道断面以扩大土地使用面积,导致河道水面严重萎缩,行供过水断面减小,直接影响行洪安全;二是因为河道无水或只有污水,有人主张将河道废弃填平,或将明河变为暗涵。笔者认为,上述行为不是长远之计,切不可取。城区河道治理是应该的,但必须保证现有河道的断面和原有的河长,以保证水面的形成和防洪的需要。河道无水或水脏不是河的问题,而是水的问题。要改善水环境,要在水的问题上下功夫。首先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基础条件,其次是寻找水源科学调配,三是污水处理和合理利用。总之,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千万不能将水环境建设的基础消除掉。

  4、城市发展与水污染防治

  由于需水量急剧增加和连年的干旱,全省境内河道基本上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城区河道也不例外。除汛期部分河道有水之外,其它时段不是干河,就是污水。据统计,2001年全省污水排放18.85亿吨,全省废污水处理量为5.92亿吨,处理率仅为31.4%,达标排放量4.45亿吨,达标率只有23.6%。大量未处理的污水注入河道、水库、洼淀,不仅使地表水环境质量日趋恶化,而且严重影响地下水水质。城市发展的规模越大,人口越多,  GDP产值越高,相应的污水处理任务就越大,垃圾污染也就空前严重。因此,必须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发展的议事日程。

  就目前看,除了地级城市建有数量不等的污水处理厂外,县级市基本上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道。由于上游的拦截,城区河道径流已经很小或是断流,失去了自净能力。水生动植物物种锐减,甚至是绝迹。污水排入后,使千疮百孔的母亲河更是雪上加霜暗然失色。根本谈不上自然净化,不仅是表面上的臭气难闻,且渗入地下污染水源,严重影响着城市形象和人民身体健康。解决水污染问题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城市发展中的长远任务。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废水污水会相应增加。我们认为应将污水处理、达标排放作为城市发展中的硬性指标纳入规划,且现在就应着手兴建。否则,水污染状况会更加严重。不仅是县级市要建设污水处理厂,一般县城也应建设。根据城市或县城的规模建设相应地污水处理设施,并真正做到达标排放。同时,要充分考虑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切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上马一些耗水量大排污量也大的项目。

  地球只有一个,水是非常有限的,关爱地球、节约每一滴水,就等于在爱护自已的生命。不能让绿水蓝天、鸟语花香离我们而去,要对得起子孙后代,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呼唤全社会的觉醒和清醒。

  城市水利还包括“水文化”、生态旅游等内容。在这方面,我省许多城市是有潜力可挖的。如穿越我省的京杭大运河两岸的城市,承德的皇家园林,邯郸的古城风韵等等,都沉淀了厚实的水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鉴于笔者学识及篇幅限制,此文中不再赘述。只是提出来,请各位专家学者在城市发展专题中探讨研究。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