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协动态 | 关于唐山科协 | 科学普及 | 学会工作 | 宣传教育 | 工作综合 | 《唐山科普》
 范  围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案例剖析阶段工作总结及整改落实阶段动员
唐山市科协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对照检查阶段的工作方案
关于在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工作方案
唐山市科协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工作方案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简报第3期
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简报第2期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简报第9期
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简报第4期






当前位置:首页>>宣传教育>>科学发展观学教专栏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添加时间:2009/3/6  作者:宫宝涵  来源:原创  点击:4071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唐山轻工业机械厂 宫宝涵

  党的十七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新概念。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涉及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五个统筹”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的要求及六个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具体来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其中,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前提和保证,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人早已有所认识。我国传统哲学中有不少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教育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古人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使古人与自然形成了亲近和谐的关系。当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提出,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实践上的创新。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重新审视并确实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懂得“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翻开人类的文明史册,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则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前进。当自然界创造人类的时候,人类对自然曾经充满敬畏。然而,人类毕竟是地球上拥有知识自我积累与更新能力的高级生物。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越来越希望摆脱自然的束缚,获取更大的身心自由,也慢慢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人类有组织的行动对自然的塑造,远远超过其自身的演化。自然有其固有的规律,它不会容许人类的肆无忌弹,便毫不留情地对人类实施了一次又一次的报复。有数不清的例子都充分证明了人类在不断吞噬自然的躯体,同时也在品尝自己所酿造的苦酒。有数据显示,全球气温自1800年以来一直缓慢上升,20世纪是过去600年间最热的一个世纪。如果我们再不改变自己的行为,在自然界面前依然我行我素,那么,数百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会融化得无影无踪。到那个时候,严重的全球性的悲剧将会不期而至。

  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在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低温雨雪及冰冻灾害天气。据专家分析,这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出现的极端灾害天气。极端灾害天气的出现,是人类过度活动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的恶果。我的家乡在前些年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通过几年铁矿的开采,虽然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了,个别人提前致富了,也滋生出了一些令人吃惊的大款。但是山上的松林、果树和草坪没有了,各种野生动物不见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所见的山被翻了个底朝天,下雨时山上流下来的是泥水,刮风时山里人也体会到了“沙尘暴”的滋味。庆幸的是地方政府已预测到并着眼于解决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问题,以“百矿披绿”工程为重点,集中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此举措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赞扬。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面,某些动物做得比人类要睿智得多。我看过一部名为《狼图腾》的小说,描述的是有关蒙古草原狼的生活景况。作家姜戎在小说中描写关于狼捕食的细节着实值得人们感念:以狍子肉为美食的狼在发现一窝狍子时,它们即使没有吃饱也不会将狍子“赶尽杀绝”,总是留着几只小狍子让其存活下来。或许狼已经意识到:如果食物链不再延续下去,等待它们的将是生存的危机。为了自己的明天依然过着足实的生活,狼群努力维系着与自然生物的和谐关系。狼且如此,何况人乎!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大自然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并非简单单一的,大自然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人类也生存于这张网中,从这张网中吸取营养同时也受制于此。在人类对自然规律掌握仍然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慎重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以良知、远见和气魄,采取果断的行动,来弥补我们的前人以及我们自己对自然所犯下的过错,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的调节者,从而与自然达到和谐的境界。“风物长宜放眼量”,保护了整个自然界,归根到底还是保护了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了,才能从根本上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

  我们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是对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自然意识的全面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更深理解和把握,更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其本质就是达到经济与社会、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农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今人与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整体的进步,既包括社会关系方面的进步,也包括自然关系方面的进步。进而言之,科学发展观不仅仅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也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要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和提升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的新目标,即我国的工业化要实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把发展新科技与环境和谐有机统一起来。将“资源--产品--废物”这一传统的线性物流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充分提高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建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最终目的是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每个人都要行积极动起来,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充分、客观地认识自然,从自然界中学习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之道。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我们相信,只要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那时候,自然就能够成为人类的挚友,为人类谋福利、创幸福,让人类感受到它的博大胸襟和优美环境。

                         2009年3月4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