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循环经济发展对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显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中心
赴唐山院士专家调研组
一、唐山市循环经济发展背景
唐山市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重化工业城市,也是中国现代重工业发祥地之一。虽然在1976年的特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唐山市人民经过36年的艰苦奋斗,使唐山市获得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经济社会取得了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唐山市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圆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地区之一、把唐山建设成为现代化沿海大城市作为三大任务。把唐山市发展目标定位于“我国北方以精品钢材、基础能源、优质建材、装备制造和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重化工基地,京津唐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京津冀都市圈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与扩散基地,国际性能源、重要原材料运输枢纽和全国物流节点城市,环渤海经济区现代化沿海大城市之一和京津冀都市圈核心组成部分。”在此定位基础上,提出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设创新型城市等一系列重要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唐山市“十一五”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3.4%;人均生产总值59667元,年均增长12.7%;全部财政收入438.95亿元,年均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010.21亿元,是“十五”时期投资总量的4.3倍,年均增长32.6%。省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进入“十二五”时期,唐山市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实施科教立市、以港兴市、人才强市三大战略,强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构建具有唐山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以“两极”(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市主城区增长极)率先突破,促进“三带”(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跨越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并提出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唐山市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着力发展沿海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内陆资源型向沿海开放型转变;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战略。
“十二五”开局第一年,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4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全市全部财政收入555.5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5.56亿元,分别增长26.6%和30.5%。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19位,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4位。企业、产业园区、县(市)区各层面循环经济发展都取得了显著进步,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十一五”期间预定的约束性指标均顺利完成。
但是,长期过重的产业结构也使唐山市面临着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压力。2011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96家,实现增加值2835.8亿元,占全省27%。钢铁、能源、化工、建材和装备制造五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8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3.5%。其钢铁生产能力达到1.4亿吨,超过当今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约占全国钢铁产能的15%左右。多年形成的偏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体现了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特征,也体现了唐山市的先天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国家的战略需要。但受当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制约,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在“十二五”期间,在资源与环境方面将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挑战。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速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唐山市面临的重要任务。
“十一五”以来,唐山市十分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制定了“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资源型经济转型,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应对资源和环境压力的能力显著提高。通过重点工程引领、技术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支撑,构建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体系和多层次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大幅提高了资源产出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向高效率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型,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大大改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上升。
二、循环经济发展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评价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唐山市发展循环经济始终坚持资源节约优先的理念,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和废弃物排放强度。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各县(市)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全市循环经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对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取得明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十一五”期间,唐山市政府通过国家和省市的各类项目和政策扶持渠道,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有力推动了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取得了显著的资源能源节约、污染物排放减少、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果,主要循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
1、一次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产出率大幅度提升
“十一五”期间,唐山市的资源产出率有较大提高;万元生产总值(GDP)能耗显著下降,累计降幅达20.46%,由2005年的2.401吨降低到2010年的1.993吨;2011年,万元GDP能耗下降4.13%。万元GDP用水量明显下降。
2、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2010年的79.86%;全市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5%,较2005年提高4.5个百分点。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尾矿、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43.9%、96.8%、81.4%、95.5%,分别比2005年提高17.2、6.8、4.8、5.5个百分点,煤矸石综合利用率2005年就已经达到100%。目前,唐山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已经初步形成。2011年,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总量为8500万吨,实现产值265.6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3.28万人,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3、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
“十一五”期间,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控制在了目标范围之内,分别比2005年下降19.89%和17.07%。2010年,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3%,其中市中心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79.9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94.1%。2011年,二氧化硫、COD排放量分别削减1.5%。
4、空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2010年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及优于二级天数达到330天,比2005年增加14天。
1、以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实现节能减排
“十一五”期间,对重点行业的落后产能进行了逐步的淘汰,全面完成了淘汰落后产能目标计划。钢铁行业淘汰300立方米以下高炉119座,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329万吨,淘汰20万吨以下转炉、电炉74座,淘汰落后产能 1337万吨;焦炭行业淘汰炭化室高度4.3米以下机焦4座,淘汰落后炼焦产能75万吨;水泥行业淘汰水泥窑180座,淘汰落后熟料产能1726万吨;造纸行业,淘汰落后造纸机及生产装置171套,蒸球76个,淘汰落后造纸产能78.205万吨。2011年,新淘汰落后产能铁163万吨、钢1032万吨、水泥2215万吨、炼焦145万吨、造纸40.8万吨。
2、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提高传统行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
目前,唐山市有8家企业和5个园区分别被列入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试点单位实施了27个循环经济项目。在国家和省级示范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的带动下,以唐山钢铁、冀东水泥、三友化工、兴宇、首钢京唐、金翔化纤、津西钢铁、首钢迁钢公司、金三顺木化建材、华润热电联产、瑞兆激光等为代表的众多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钢铁企业充分回收利用煤气、余压、余热等二次能源和冶金渣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节约和重复利用新水和废水资源;唐钢成为第一个以城市中水作为唯一生产水源的特大型钢铁企业,水资源利用水平一举跨入国内领先行列。2010年吨钢耗新水3.5吨,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97.5%。煤化工企业实施干熄焦、污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弛放气利用、余热发电等节能减排项目,实现了能量的梯级综合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水泥企业利用旋转窑技术进行除尘和脱硫,并利用水泥窑炉350℃余热进行蒸汽汽轮机组发电,既提高生产效率,又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及粉尘排放。众多企业在内部实施清洁生产,按照“3R”原则构建循环闭合型生产体系,与外部企业按照产业链物质流要求形成循环经济联合体,做到了企业生产发展的减物质化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
3、全面开展节能系统工程
在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的同时,唐山市全面开展了一系列的节能工作,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积极提高传统行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强技术改造,回收利用冶金高炉煤气,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对重点用能企业进行专项节能监察,对违规建成和违规在建的“两高”项目一律进行相应的整改处理;加强能源管理和计量工作。深入推进建筑节能,突出抓好立项、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等五个环节,使新建建筑节能稳步健康发展,2010年,全市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保持100%。扶持建设实施“短平快”的节能项目,实施省节能重点技改项目的建设。严格落实公共机构和城市景观道路等公共设施的节能方案。强化节能服务机制建设,健全节能评估、能源审计等服务体系,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等市场新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2010年,唐山市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幅度达到20.46%,“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节能总量达到2296万吨标准煤。
(三)促进产业集聚和工业园区循环化发展
“十一五”期间,唐山市积极培育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带动全市产业向循环型、生态型转型。对新的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以曹妃甸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为重点,建设沿海新型开发区生态园区示范点,逐步完善以钢铁为中心的功能区和以化工为中心的功能区建设。
对旧的工业园区则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进行循环化改造升级。主要以冶金、煤炭、水泥、陶瓷、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为突破口,实现对已有工业园区的改造升级。目前,各县(市)区都设立了工业集聚区,多数新上项目都在工业集聚园区内按照循环经济原理进行集中优化布局,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企业入园,生态设计、产业成链,专业分工、清洁生产、资源高效、能效领先,技术创新、尊重自然,园区内外、集成循环”的产业园区发展态势,园区内各企业之间形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循环经济联合体。
“十一五”期间唐山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引进和开发了一批先进技术,不仅促进了跨企业跨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唐山市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获得了显著提高。首钢京唐公司通过引进和研发一系列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进行集成应用,使得炼铁过程焦比由传统的380kg降低到270kg以下,渣比由传统的310kg降低到250kg/t以下,炼钢过程吨钢入炉钢铁料消耗由传统的1085 kg/t降低到1068kg/t。唐山三友化工通过构建跨行业跨企业的循环经济体系,使生产成本下降,通过先进技术的研发,使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水平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2010年4月,集团与同行业一流企业可对比的44项工艺消耗质量指标中,40项达到行业第一。
在企业、园区和全社会三个层面上,唐山市大力推进废旧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废旧轮胎、废旧玻璃、废旧家电和机电设备再制造为主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得到发展,并初步形成了玉田再生资源利用科技产业园区、曹妃甸中日生态园、丰润废旧塑料利用等规模化的资源综合利用园区。
唐山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科技产业园在2011年获批准成为国家第二批“城市矿产基地”。园区规划了四大定位。即:
1、建成立足玉田、整合唐山、覆盖河北、辐射京津乃至整个北方地区,以废旧钢铁、废旧家电、废旧塑料和废旧橡胶回收加工利用为主,涵盖其他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大型“城市矿产”基地;
2、带动玉田县产业结构升级,建成玉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成为唐山市乃至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示范基地;
4、中国再生资源总公司回收网络体系的节点和枢纽,全国再生资源行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试验田,以废旧钢铁为主体的世界性废旧资源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之一。
进入2012年,城市矿产项目进展顺利,标准厂房已经基本完成,进口先进技术体系已经安装调试。
在城市矿产项目带动下,在社会层面上,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主线,全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体系。全市范围内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幅度上升,污染物排放减少,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十一五”期间,唐山市进一步加强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系构建,通过循环型农业生态园(村)示范点建设的试点示范效应,大力推进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综合利用秸杆及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大力发展沼气工程,扶持农户和养殖企业建设沼气池,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源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沼气新能源、有机肥生产等工农复合循环经济体系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
唐山市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总占地面积1200亩,目前已流转土地900余亩。按照唐山市由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变的要求,项目完全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及最先进的技术,采用自然界生物链构筑技术,打造完全无公害的果品生产区域,让唐山人民真正的享受到自然界给予的恩惠。生态林建设依据生态自然循环规律,实施植物种类多样化混植。
由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唐山市腾龙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在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投资兴建的唐山市腾龙生态农业科技园已经建成开园。
腾龙生态农业科技园项目总投资4066万元,建设引进父母代肉种鸡8万套,新建18栋鸡舍,配套58台192型孵化器的孵化厂一座,配套和完善鸡舍的进出设施等;配套建设生态鱼池76亩,有机蔬菜示范园60亩;有机水稻种植园100亩,建设沼气池和有机肥加工厂一座。项目全部建成后,可直接安排就业岗位150人,直接带动养殖户800户,带动饲料基地12万亩,农户12000户;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2000多万元。
乐亭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为巩固和发展农业优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在全县大力发展“健康、环保、循环、再生”型现代生态农业的战略,立足县内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发展有机农业。仅去年,该县就在7个乡镇建成果品、蔬菜、稻米、食用菌有机生产示范基地2450亩,全年补贴金额达到150万元,有机农产品生产销售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乐亭镇所属的金土有机果品示范园在生产中借鉴欧洲先进技术,严格执行有机果品生产操作规程,病虫害完全采用物理、生物方法进行防控,其产品已打入欧盟市场。在典型引导下,如今全县农民发展有机农业的热情空前高涨,乐亭农业即将实现新一轮质的飞跃。
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乐亭县不断壮大新兴能源产业,弘扬循环发展优势,把沼气产业作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基于沼气池建设,将养殖业、种植业、肥料工业等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南部沿海地区建设了“珍稀毛皮动物养殖+沼气池+有机稻米”生产协作区,在东部区域建设了“奶牛(畜禽)养殖+沼气池+优质果品”生产协作区,在西部区域建设了“畜禽养殖+沼气池+无公害蔬菜”生产协作区,使得全县每年产生的大量农业副产品和废弃物得到有效循环利用。目前全县已建成沼气池21000余个,建池规模总量达到65000多户。
“十一五”期间,唐山市加大循环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全市加大投入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新建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垃圾填埋场。多家企业建起了民营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回用设施,改变了过去将污水处理完全作为政府的事业单位来运行的机制,使中水成为一种新的水资源来源。唐钢通过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后回用,实现污水负排放。西郊电厂、大唐国际唐山发电公司、玉田县28家造纸企业联合体等多家企业,自己投资兴建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交易,在节约大量水资源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总体上,全市污水处理体系基本建成,中水回用体系快速发展,城市典型废弃物收集与处理体系逐步建设,基于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与处理体系取得一定进展。
“十一五”期间,唐山市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全面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市政府多层次、大范围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引导全社会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倡导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三、仍然存在进一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
尽管唐山市循环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和显著成就,但其循环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是唐山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应对资源和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
唐山市工业结构长期以重工业为主,在重工业中,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所占比重超过80%,这种产业结构造成了唐山能源消耗量大、资源消耗强度高。与此同时,钢铁、焦化等主导产业主要以原材料产品供给市场,资源加工产业链仍然较短,附加价值偏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十一五”时期,唐山市从区域外购进的铁矿石、原煤的比重已超过15%。“十二五”时期,唐山市急需加大循环经济发展力度,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提高资源加工深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唐山市由于矿山开采量大面广,生态环境破坏压力很大。境内持证采矿的各种规模矿山企业超过1008家,尾矿库1360座,总库容量达2.8亿立方米。大范围矿产资源的开采虽然支撑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严峻挑战。由于长期超强度的煤炭开采,矿区采煤沉陷问题日趋突出;铁矿尾矿砂堆存量迅速增加,致使河道淤塞严重;小铁矿开采对局部地区的生态植被造成严重破坏。目前,全市矿区面积近1500平方公里,形成采煤沉降区和波及区280平方公里;铁矿、金矿开采造成的采空区和波及区100多平方公里,破坏了大量的土地和生态植被资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强采矿废旧物质的循环利用,修复生态环境是唐山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能源资源消耗强度高的产业结构客观上必然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尽管唐山市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仍达到7.6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高达近25万吨。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较大,大气质量、地表水质量仍然较差。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气物排放,是减轻环境压力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出路之一。
唐山市山区小矿山的开采、尾矿砂的随意抛弃,对农村地区的生态植被和土地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日益加重,严重损害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三废”造成城郊农田的污染;一些乡镇长期大面积使用污水灌溉,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规模化养殖对农村居住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土壤受类激素物质的污染问题也开始显露,成为土壤污染的一个新趋势;农村生活废弃物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不高,正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威胁。加速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大农业和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
唐山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消耗强度,导致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高。要完成“十二五”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约束性指标,必须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对节能和碳汇产业的协同作用,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做出贡献。
唐山市城市矿产规模大,但生活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布局分散,一些再生利用企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垃圾分类回收渠道和设施不足,企业规模偏小,处理方式落后,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二次污染潜在威胁大。必须在发展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升技术水平和再生产品档次,加强环境保护,严防二次污染。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按照产业生态学原理进行产业集中布局,按照产业链要求进行产业组织模式创新,共用基础设施,以便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规模经济,降低资源循环利用的成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唐山市第二产业比重过大,重工业较重,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巨大。产业集聚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上布局仍然较为分散,县(市)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因此,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促进产业适度集聚,充分发挥循环经济规模化效应和协同效应,促进产业布局调整优化。
四、进一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针对唐山市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所存在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严重的客观现实,唐山市“十二五”期间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型经济升级为主线,借鉴国内外循环经济先进经验,坚持优化布局、合理集聚、环境匹配、重点突出、产业耦合、全面覆盖的产业发展原则,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制度创新、技术支撑、文化培育相结合的经济运行原则,进一步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
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应遵循以下具体思路:通过重点工程引领、技术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支撑,构建“产业集聚、企业入园,布局合理、配套循环、结构优化、技术成链,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构建以“五化”农业为基础的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城市矿产和城市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为核心的多层次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完善循环经济社会支撑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向高效率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型,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应与唐山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约束性指标相吻合:
第一,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污染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19.02%,SO2排放量降低10.02%,COD排放量降低8.38%,CO2排放强度下降17%,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总量下降10%,协同促进完成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约束性指标。
第二,到2015年,在企业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模式,重化工业循环经济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业布局和集聚优化合理,在钢铁、能源、化工、建材、机械设备等主导产业领域内,形成一批带动作用强、循环程度高、经济效益好的大型循环经济联合体,初步形成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新型循环经济工业体系。再制造工业规模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形成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以大型农业企业为龙头,以农业产业园为载体,覆盖各县(市)区的现代新型工农复合循环经济体系。
第四,初步建成覆盖全市、辐射环渤海区域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综合利用体系。
第五,初步建设循环型社会体系,循环经济支撑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市循环经济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绿色消费模式得到普及。
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二五”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坚持优化布局、合理集聚、环境匹配的原则
按照产业生态学原理,以有利于构建产业循环经济联合体为基础实现企业优化布局;产业集聚的规模按照产业污染物排放性质,既要确保同类型产业的适度集聚发展,以便实现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的规模经济性,又要防止某类产业(例如焦化)在小区域内过度集聚,造成某些持久性污染物的过度积累,对局域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实现局域产业规模和环境容量相协调,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和谐统一。
(二)坚持重点突出、产业耦合、全面覆盖的原则
唐山市钢铁、电力、焦化、水泥、化工等产业规模大、分布广,针对重点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技术要求和产业布局要求,按照重点工程的方式和产业循环经济联合体模式,构建工业集聚区,确定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实现产业耦合发展,体现“国内有特点、省内是重点”的基本要求,在污染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潜力巨大的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同时,根据城市矿产开发体系建设要求,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循环经济体系。
(三)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政府要加强引导、强化监管、完善标准,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企业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强舆论引导,营造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工作推动机制。
(四)坚持存量改造、增量构建、动静产业相结合的原则
深入梳理现有产业结构,理清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地考虑循环经济的布局与实施问题,既要立足现实,注重对产业中现有存量的循环化改造,又要着眼于后发优势,对未来产业增量部分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提前谋划和构建实施。不仅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 “动脉(生产)产业”领域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而且大力培育和发展利用再生资源形成的“静脉产业”,最大程度地实现废弃物再资源化和循环利用,为动脉产业提供可持续供给的资源。
(五)坚持科学循环、安全循环、经济循环的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科学规律办事,在具体工作中既要鼓励创新和尝试,又要防止贪多求快、盲目乱上和低质循环。对重点行业、特许行业和危险品行业的资源再生、循环经济类项目一定要注重环境、质量、健康和安全,从源头上避免伪劣产品、二次污染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环境造成威胁。同时,注重循环经济类项目自身的经济性,使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后劲和可持续性。
(六)坚持制度创新、技术支撑、文化培育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制度创新激励企业加大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充分发挥曹妃甸新区大企业分布密度大的优势,创建产官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循环经济高水平发展;通过舆论宣传、培训教育和典型引领,形成循环发展的文化体系,促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注重非工业产业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提倡绿色消费,发展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