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迅速发展起来,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方便和效益。如今,我国网民已发展到4.2亿,手机网民2.77亿。可见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人们利用它工作和学习,用它交流信息和互通感情。时不时还能放松游戏一番。可以说,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然而,在方便快捷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人利用网络干非法或是不光彩的勾当。这种勾当恰似一种看不见的污染,正在网络流行蔓延。
网上污染是一种精神感官上的。它的严重程度远甚过自然环境。网上的污染除了色情暴力外,最常见的是侮辱谩骂,以至于到了不堪入耳的程度。以至于后来发展到以文革中的大字报形式,无中生有、颠倒黑白、诬告陷害、嫁祸于人。由于网上发贴无人监控,近来这后一种方式愈演愈烈。有些人以为没有实名制,常常是假名,就可以乱来,以至胡作非为。
最近,我也身受其害。因为主持正义而得罪小人,就出现了在网上发贴,匿名举报我“受贿、搞有偿新闻”云云。说的有鼻子有眼。再一细看,竟与到处散发的匿名信如出一辙。
匿名诬告本不新鲜,先前的做法是“八分邮票查一年”。有没有问题先查你个底掉,让你恶名在外。让你气,让你怒,让你无话可说,让你背后被人指脊梁骨。现如今,邮票不用花,不用费力写,就能在网上胡乱编造,岂不更好!
采取匿名形式栽赃陷害,以达到败坏他人声誉的目的。这种“激将法”是一种圈套,需要警惕。不落圈套的最好办法是不予理睬。
谁都知道,匿名信多是为达到攻讦、恐吓、欺骗目的而写。以前,对匿名信的处理办法是“概不予理睬,当作废纸一张销毁。”有的还作出“一概不查”的决定。近来,有关部门要求对匿名信问题统一认识和正确对待。仍采取查的办法。尽管这样会给坏人钻空子,但身正不怕影子斜。查实之后还更能说明问题。前不久,用网络进行诬陷和攻击他的人也不少。有的受到道义的谴责,有的被绳之以法。这是最好的明证。
问题是我们不能低估网上匿名陷害的作用。这贴子就像是街上到处可见的“牛皮癣”,看着生气又奈何不了。但不管怎样,切不可当真。当真之后,就会上套,就会使他的计谋得逞。
国新办主任王晨日前在《文明上网共建和谐》网上征文和知识竞赛活动启动仪式上说,“要坚持理性自律,倡导文明表达。”这是对网上绿色的期盼。目前,博客等网络新锐大行其道,也使得网民的不同声音有了发表的平台。但我们切不可有了机会而不珍惜。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任何人在网上发表言论,都要想想我的行为有没有污染,是不是绿色。应该为你的上网行为负责。别以为匿名不可为。一旦触犯了法律,危害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违反了法律法规、违背了社会公德,甚至恶意中伤、造谣生事,网上一样能抓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