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生产陶瓷历史悠久,是我国北方瓷都,是我国卫生陶瓷的发源地。这里早在1914年就诞生我国第一件卫生瓷。唐山的日用陶瓷久负盛名,早在1973年由唐山市第一瓷厂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件骨灰瓷(1991年后更名为骨质瓷)。2005年由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无铅骨质瓷,开创骨质瓷之先河,打破出口贸易壁垒。
一、唐山陶瓷业现状
唐山年生产日用瓷约1.22亿件,卫生瓷2000多万件。2000年以来,唐山卫生洁具年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约占全国出口量的1/3,产品出口到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唐山汇聚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大中型陶瓷企业。比如唐陶股份、唐陶集团、唐山惠达陶瓷集团、隆达、海格雷等。“红玫瑰”、“隆达”、“海格雷”品牌被列入中国陶瓷十强名单。其中“红玫瑰”骨质瓷先后被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官邸用瓷、建国五十周年中南海用瓷以及世博会用瓷;“红玫瑰”牌高档无铅骨质瓷是目前全国同行业高档瓷种中唯一的中国名牌产品,在国内外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同南方等地瓷区相比,唐山卫生瓷和骨质瓷在国内还有较大优势,陶瓷砖已基本退出了市场。日用瓷产量减少,在全国占的比重由2004年的14%下降到目前的2%左右。
二、唐山陶瓷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贴牌加工潜在风险。陶瓷企业尤其是卫浴企业产品大多出口。在出口产品中,约80%的产品是来样贴牌加工生产或无牌生产,缺乏自主出口品牌。贴牌加工出口模式从长远来看,潜在着很大风险。企业不注重内销市场培育,一旦国际市场突变,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另一方面,一味地贴牌加工出口,企业获利少,不利于民族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形成。
2、企业缺乏竞争优势。多数企业定位不高,高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产品的品种、花色、配套水平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出口量大但价格偏低。目前唐山卫生陶瓷出口单价约为10美元/件,低于全国平均出口单价15%。普通日用陶瓷出口单价约为0.6美元/件,骨质瓷出口单价约为1美元/件,影响整体效益的提升。
3、仿制产品多,创新产品少。跟风仿制的产品多,真正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产品少。不但没有国际知名品牌,而且持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寥寥无几。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创出自己的品牌。部分企业在产品质量档次、设计水平及配套水平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4、成本攀升,面临生存压力。唐山陶瓷工业仍处于高产量、高耗能与低效益、低附加值的发展阶段。陶瓷企业生产主要消耗电、煤气、天然气、水等能源。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攀升,陶瓷企业的成本也将继续增加。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升高,但售价不提反降的局面。
5、企业无序竞争,缺乏监管。唐山陶瓷行业缺乏有效监管和行业的指导,随意生产,竞争无序。比如骨质瓷的生产,因准入门槛低,建个窑炉,有泥料有釉料有人,就可以生产,产品质量很难保证。这影响唐山陶瓷在国内外市场的信誉度,也对优势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三、唐山陶瓷业出路与对策
唐山陶瓷业虽然面临着压力、存在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当前,唐山已形成了日用瓷、卫生瓷、工业特种瓷、工艺美术瓷等陶瓷产业体系。唐山的骨质瓷、卫生瓷,已成为世界市场主要的生产地,陶瓷产业的发展后劲十足。为把唐山陶瓷业做大做强,提出如下建议:
1、注重品牌建设。品牌是无形资产,知名品牌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源动力。而产品质量是铸就品牌的主要因素。应把提高产品的质量放在首位。同时要做好创新设计等工作。通过媒体网络宣传,加大宣传资金投入,提高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内部挖潜提质降耗。开发利用新原料,以及内外埠劣质低价的原料,解决目前优质原料枯竭的问题,确保陶瓷产业持续发展;开发利用陶瓷废弃物,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不良品损失,提高一次投入产出合格率和产品质量合格率。
3、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作用。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唐山陶瓷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定期到国内先进瓷区参观学习,掌握市场信息;政府和行业协会要规范企业的行为,遏止低价竞争及不规范竞争。扶植培育名牌优势企业,淘汰一些落后的中小企业;实施“唐山陶瓷”品牌准入制度,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发放市场准入合格证,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不准投放市场和出口。
4、走集团化大企业发展之路。通过政府指导,靠市场化运作,淘汰落后企业,优化组合和整合,形成大的企业集团公司。发挥大企业资金、人才、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整体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断提高本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力。
5、加强宣传和交流。陶瓷企业要多走出去,参加各种展销会、展览会,加强对陶瓷企业和产品的宣传,逐步扩大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把企业打造成国内国际品牌企业;大力发展网络媒体产业,带动陶瓷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6、注重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河北联合大学等大专院校,唐山陶瓷研究院和国家级陶瓷质量监督检测站的优势作用,大力培养基础研究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实用型人才。政府、企业、大专院校要增加投入,为陶瓷人才的生活和工作创造条件。对于制约陶瓷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要联合进行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