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爱情价更高,它们为爱不惜代价
|
|
|
添加时间:2005/1/20 点击:6156
|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大 中 小 】
|
|
|
不需要活得太久,这些六条腿的唐璜尽情追逐异性、播洒基因,然后年纪轻轻便死去。一项对蟋蟀的研究,为一种新的性选择理论提供了依据,即在繁殖上取得成功与长寿并无必然联系。
对雄性动物来说,拥有吸引雌性的魅力,是要付出代价的,例如花费很多力气去跳求爱的舞蹈,长出格外漂亮的犄角或羽毛。在很多情况下,只有那些身体状况最佳的雄性才能做到,有一些研究也的确发现,更善于吸引异性的雄性动物,活得也更长久。
但一些新理论认为,相反的策略有时也可以获得成功。有的雄性不惜代价地追逐雌性,为风流韵事耗尽精力。它们死得比别的雄性同类更早,但仍能留存足够多的后代,被称为“高质量的雄性”。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John Hunt说,他们发现一种蟋蟀(Teleogryllus commodus)就是这样生活的。
为了培养出“质量”不同的蟋蟀,Hunt和同事们使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食谱喂养300只蟋蟀。结果显示,接受高蛋白饮食的小蟋蟀存活率更高,成年后的雌蟋蟀也能比正常情况多活约两星期。然而,高蛋白饮食喂大的雄蟋蟀比那些吃得差的兄弟们死得更早。
研究人员将雄蟋蟀关在独立的泡沫塑料笼子里,记录它们的叫声。低蛋白饮食的蟋蟀都在年龄约为25天时开始鸣叫,而高蛋白饮食的蟋蟀在生命的第15天左右就开始了,而且鸣叫得更为频繁。
为了检验雄蟋蟀这种更热烈地唱情歌的行为是否能得到回报,研究人员在野外播放雄蟋蟀的鸣声。结果发现,鸣声越频繁,作出回应的雌蟋蟀越多。这显示,尽管那些吃得好的雄蟋蟀死得早,但对爱的狂热使它们能比吃得差的同类吸引更多雌性,从而可能留下更多后代。
有关成果发表在12月23/30号一期的《自然》杂志上。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Hanna Kokko评论说,雄性对性爱极其狂热、为之舍身殒命,有时也是能得到回报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