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人类基因数量究竟是多少
科学家称人类起源非洲将成定论
中国人大脑有独特的语言区
科学家得到更精确的人类基因组图谱 精度达99.9%
爱情价更高,它们为爱不惜代价
用化学方法研究生命过程
性幻想有益健康 有助于女性减肥
瑞士科学家发现人脑对恐惧反应的分子学机制
“大科学”有助于提速生命科学研究
生命科学领域的小科学与大科学
当前位置:首页>>生命科学>>生命奥秘>>阅读文章
诺贝尔奖获得者:艾滋病病毒为何无法根除
添加时间:2011/8/31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2158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这是当年默克公司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的海报,但试验失败了。 (图片来自《科学》网站)

  8月17日,在《自然》杂志上刊登了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诺奖获得者大卫·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领导的研究团队的一篇文章,他们发现,艾滋病病毒会利用已感染细胞来接近健康细胞,从而实现病毒大批量传播,这可能是艾滋病病毒在经过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成功治疗后,仍能在少数受感染细胞中存活的原因。

  这是一种新的解释。实际上,为何无论是现行的药物,还是自身的免疫,或是疫苗,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根除体内的艾滋病病毒?

  细胞给病毒提供藏身之所 药物无效?

  和其他病毒感染不一样,艾滋病病毒进入体内后是以免疫细胞为对象,又以被感染的免疫细胞为供体感染新的免疫细胞。

  “如果艾滋病病毒进入潜伏期,病毒潜伏在免疫细胞中,不发生复制作用,这有可能导致药物对其无效。”大卫·巴尔的摩研究团队的成员Sigal表示。

  这也是医学界的推断:受感染的免疫细胞成了艾滋病病毒的藏身之所,药物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但大卫·巴尔的摩研究团队有了新的发现:已感染细胞来侵害健康细胞,这种细胞间传播对药物不敏感。

  据介绍,艾滋病病毒在血浆中移动,遭遇免疫系统细胞(T细胞)时,对其传染,称为无细胞传播方式;同时,病毒以被感染的免疫细胞作为媒介在细胞间传播。一旦发现未受感染的免疫细胞,便将病毒传染给该细胞,这是艾滋病病毒的细胞间传播方式。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无细胞传播方式感染的细胞在抗病毒药物作用下,数目急剧下降,但即使在大剂量药物的作用下,通过细胞间传播感染的细胞却只是缓慢减少。

  然而,研究人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揭示其中的机理,他们只是肯定的表示:确定病毒的细胞间传播是否导致艾滋病病毒库的产生,对研究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自身难以清除 免疫失效?

  如果把免疫系统当作人体自身的“卫士”,那外来的细菌、病毒就是“入侵者”,但如果自身的“卫士”都中毒了,甚至成为传播疾病的“帮凶”,你还能指望他们正常的发挥作用吗?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攻击一类免疫细胞,导致它们遭到完全破坏,甚至成为传播病毒的载体。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自然就难以清除病毒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免疫细胞都会失效,健康犹存的免疫细胞,依然在忠实的执行自己的“职责”,它们会分泌一种杀灭艾滋病病毒的物质——艾滋病病毒抗体。

  可惜的是,这些抗体并不能直接和某些细胞内的病毒直接接触,这些细胞内的病毒自然就逃过了抗体的查杀。此外,艾滋病病毒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这样,原来专门产生的针对性抗体自然就不能识别变异的病毒了,免疫又一次失效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病毒的潜伏期,病毒会以某种形式整合入健康细胞基因组中,免疫系统会把病毒忽略,当成自身正常的部分。这也是为何在潜伏期,有时检查中会出现抗体阴性的结果。

  疫苗预防 难以实现?

  近几年,国外对艾滋病疫苗的研究举步维艰。

  尽管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预言过2007年根治艾滋病的疫苗将研制成功。但是,由于无法攻克艾滋病病毒结构变异性强的特点,该预言不幸付诸东流。

  2007年9月中旬,默克制药公司宣布,其耗时10年研制的艾滋病疫苗中期临床

  试验失败;同年9月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最后一刻决定:停止一项耗资达1.3亿美元的艾滋病疫苗试验。

  对艾滋病疫苗界来讲,当年默克的试验失败是一场灾难性的打击。因为默克的疫苗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艾滋病疫苗,然而,该试验的一项中期安全分析显示,该疫苗既无法保护志愿者免遭致命病毒的侵袭,也不能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数量,甚至一些受试者在接种了艾滋病疫苗后变得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没有人知道这一过程的机理,结果表示,他们也不想再花钱弄懂这一机理,疫苗被停止了,前期的投入打了水漂。

  2009年9月,国外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艾滋病疫苗,其可以使接种者的感染风险降低31.2%。整个实验有1.6万人参加,耗资1.05亿美元。但业内称:31.2%实际是比较低的保护率,乙肝疫苗大约能达到85%—90%的保护效果,这才是疫苗保护率的正常水平。

  2011年5月,《自然》杂志网站登载报告称,美国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研发的疫苗能在一些恒河猴身上有效抑制SIV病毒的活动。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它在人群中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而在猴子当中由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引起。尽管报告认为,此次研究成果是艾滋病疫苗研发中的一个重要进展,将有助于研发用于人类的艾滋病疫苗。如果说这是一条让人兴奋的消息,但一些专家却给大家泼了冷水,他们明确指出,将这一方法应用于人类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确保用于制造疫苗的病毒不会带来副作用。

  其次,疫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样设计试验?

  动物试验也许容易解决,但临床试验怎样设计呢?选择什么样的人群?让他们怎样暴露在艾滋病病毒下?更多的人,担心这种试验有可能产生混乱。

  也许西方不亮东方亮,“十一五”期间,中国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创新性艾滋病疫苗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这或许能带来些许希望。

  ———————■相关链接 ———————

  基因变异 他们天生对HIV免疫

  蒂莫西·雷·布朗(Timothy Ray Brown)一定是2010年最引人注目的病人。他曾经被艾滋病纠缠了整整10年。2010年12月8日,一个由德国三所大学医学部研究人员组成的七人小组在著名科学杂志《血液》上发表在线论文称:研究结果证明这个病人的艾滋病被治愈了。

  这是因为布朗接受了一位具有CCR5△32型基因的人的骨髓捐献。移植手术后,新的细胞对艾滋病病毒免疫。

  原来HIV要通过免疫细胞上的称为CD4受体和CCR5或CXCR4的两个辅助受体,才能入侵免疫细胞。如果人体基因发生变异,导致产生CCR5-△32变异,大多数HIV毒株就失去门路,无法感染细胞。一般来说,一般地,人体中每个基因都有两个副本。拥有一个CCR5-△32变异副本,人对HIV的抵抗力就会增强,即使受到感染,发病过程也会比普通人缓慢。如果有两个变异副本,就基本上对HIV免疫了(并非完全免疫,有两个变异副本而仍死于艾滋病,这样的例子虽然罕见但的确存在,有的HIV毒株可能并不需要以CCR5为通道)。

  然而,黄种人中少有具有CCR5△32型基因的人,非洲土著、东亚、印度等人群里都不存在这个变异,它是欧洲人特有的。在欧洲不同地区,它出现的频率也不一样,其中以北欧高达14%,地中海沿岸则仅为2%。平均说来,约有10%的欧洲人拥有一个变异副本,1%的人拥有两个副本。

  看来身为中国人的你我,很难出现这种变异,更别提和你配型一致的骨髓的概率了。

相关文章
[ 生命奥秘 ] 脑机接口助人类超越自身局限尚需时日 (2017/4/19)
[ 生命奥秘 ] 大脑记忆规则被“改写” (2017/4/13)
[ 生命奥秘 ] 人类大脑可能是台高度发达的量子计算机! (2017/3/10)
[ 生命奥秘 ] 睡不着是因为玩手机?那可不一定 (2017/3/10)
[ 生命奥秘 ] 为什么要接种疫苗? (2016/12/16)
[ 生命奥秘 ] “基因剪刀”能剪出“完美人类”吗? (2016/8/8)
[ 植物天地 ] 向日葵追太阳一切为了“生活” (2016/8/8)
[ 生命奥秘 ] 关于冬病夏治 你还没走出这些误区?! (2016/8/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