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色变的肿瘤细胞,仿佛又是色彩斑斓的孔雀开屏;一束束血管,仿佛又是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这就是医学摄影。当我们身体的器官或组织被放大,人们发现,科技不仅仅给疾病的诊疗带来方便,更将一种前所未见的美展示在大家面前。
医学摄影是利用普通或特殊摄影成像设备将被摄人体生命活动影像记录于感光材料或电子元件,它是用于医学科学的摄影技术,是科技摄影的重要分支,也是摄影技术与医学科学交融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进步,摄影技术在医学科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医学科学进入了读图时代。医学摄影可以纵向延伸人们的视线,让你看到人体生命活动的微观世界;它又能横向拓宽人们的视野,让你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活动影像……医学摄影仿佛是神来之笔,可以让你置身于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漫无边际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大千世界,让你在那里畅游。
宫外孕孕两月胎盘及胎儿。
19世纪中叶,医学摄影开始应用于医学临床,有记录可查的医学摄影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英国皇家医学会,医生们开始拍摄病人照片以及尸体解剖立体摄影照片。在20世纪初,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已经看到医学摄影照片和手术电影。我国医学摄影始于20世纪初,当时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震旦医学院以及雷士德医学研究院等专门设立了医学摄影室。
今天,医学摄影已深入医学领域各个方面。从病人就诊开始到各项检查、诊断、治疗、出院随访等各个阶段,都有可能采用医学摄影手段记录收集形象资料,更广义地讲,在人的一生中,从出生前母体受孕到生命终结,生老病死都有可能和医学摄影产生联系。由于摄影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形象、生动地反映客观存在,具有高度的可信性,因而已经成为医学资料保存和交流的重要方法。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几种医学摄影。
显微摄影
肝内管道系统铸形标本。
利用显微镜的高倍放大作用,可以观察到肉眼直接看不到的信息。显微镜分为光学显微镜和非光学显微镜两类,非光学显微镜包括电子显微镜、超声波显微镜等。医学显微摄影是利用显微镜观察和记录人体血液、体液、脏器、组织的生理和病理改变,以帮助医生进一步认识和诊断疾病;观察和记录与人体健康、疾病有关的各种病毒、病原体、生物、微生物以及人体寄生虫的形态。
病理标本摄影
病理标本摄影,目的在于拍摄手术或尸体解剖所得到的人体标本。临床摄影是医学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真实地记录各种疾病的方位、体征、形状、色泽以及异常表现。医学摄影图像的作用主要包括:一是治疗前后疗效观察与对比,积累诊治经验。二是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特別是整型外科手术、照片资料能真实地记录和证明手术的成功率、整形或功能恢复状况与过程。三是可以记录典型的罕见的病例。某一疾病利用这些完整的照片,可以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了解疾病发展变化、治疗预后的全过程,以确定新的治疗方案。
头面部动脉铸形。
紫外线摄影
比可见光更短的电磁波是紫外线,它也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光。很多物质对于紫外线的吸收、反射,往往与可见光有明显差异。例如有些物质对可见光完全不反射,面对紫外线却如同白光一样非常有效地反射出来。如显示皮肤色素的改变,较好地突出了体表组织的细微结构和分辨能力。紫外线摄影还可应用于临床皮肤科致病真菌的鉴别等。
荧光摄影、高速摄影、立体摄影
眼底视网膜血管。
眼底摄影。
眼科摄影可以视为医学摄影的一个缩影。由于眼睛的生理构造特殊,眼科摄影可伴随从外眼到眼底的完整眼睛检查过程中,眼科摄影种类也特别齐全。眼科摄影用普通摄影方法可以拍摄从整个头面部到单只眼睛的特写照片。从外眼到眼底通过角膜内皮显微镜摄影能够准确反映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透过角膜还可以拍摄虹膜以及晶状体的病变,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底镜,可以拍摄到眼睛内部的微观形态,加用房角镜和角膜接触镜,可作房角和玻璃体及眼底周边的摄影,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照相机可以拍摄眼底血管的动态变化。
眼底荧光造影高速摄影是将能产生荧光效应的染料快速注入血管,同时应用加有滤色片的眼底照相机进行摄影观察的一种眼科检查方法。拍摄眼底荧光照片的眼底照相机拍摄速度为每秒5幅左右。
眼底荧光造影高速摄影的基本原理是,在普通眼底照相机的光路上装入蓝色激发滤色片,使蓝光射入眼底。荧光素随血液进入眼底时,在蓝色光波的激发下发出黄绿色荧光,显示眼底血管微细结构,血管生理病理变化,在摄影物镜前,加入一块通过荧光阻止蓝光的接收滤色片,阻挡荧光以外波长的杂光,使相机记录的仅仅是随血流运行而发出荧光的影像。
眼底立体摄影对于鉴别视神经乳头病变,如青光眼病人的视神经乳头“杯状凹陷”非常有用,普通眼底照相机为了获得立体照片,可以加用立体摄影附加镜或Allen氏立体分光镜。使用各种专业立体眼底照相机,拍摄立体眼底照片图像质量更好。
红外线摄影
红外线摄影具备一种超现实的效果,能带给人与普通摄影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因此很早就有专业摄影师开始探索红外线摄影的艺术表现。由于非可见光红外线摄影的视觉效果同我们肉眼所见的景象差距很大,也被称为伪彩色摄影。
肉眼看不见人体微细的静脉,而在红外照片上非常纤细的静脉却能得以清晰的再现。1934年Payne首先报道了他有关下肢静脉曲张的研究成果。在他拍摄的红外照片上,几乎整个大腿背面,腘窝部、小腿上部满布了细小而迂曲的血管,尽管其中不少血管已有曲张和扩展倾向,但用肉眼和触诊都还不能察觉到。
核磁共振成像
在核磁共振成像仪器下,患者躺在圆柱形磁体内,暴露于强大的磁场。一旦暴露在磁场中,水分子的质子会排成一行,要是遭到无线电波的攻击,它们会立即乱作一团,不成直线。在质子重新排列过程中,电脑会收集它们的信号,并加工成图像。富含水的组织会发出更强烈的信号,在生成的图像中看上去更亮,而骨骼相对较暗。
这项技术用在此处是来描述大脑和颈部动脉的。在注射了用于对比的成像剂以后,放射线专家重复扫描,这时,成像剂在血管中移动,使他们可以看清楚造成中风、脑动脉瘤和各种外伤的堵塞物。
(作者为中国卫生摄影协会医学摄影图像分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