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档案
刘友章: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教授、博导,曾留学日本京都大学,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急症协作组副组长。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胃肠肝胆、神经肌肉病、痛风、久咳及疑难杂病。
养生之道
早醒赖床10分钟做醒神操
“我早上6时就醒,但喜欢赖床。”刘友章教授坦白说,每天醒过来后他还要在床上“赖多十几分钟”,但不是单纯的“赖着不起”,而是躺着先做“醒神操”:比如按摩一下头部和面部的风池、百会、太阳、攒竹以及印堂等各个穴位,使脑部气血流通,人变得清醒;然后再伸几个懒腰,仰卧交叉摆腿转腰椎,目的都在于疏通气血,舒展筋骨。
刘教授十分推崇古人仿效动物动作的自然健身法,虽没研究过“五禽戏”,但他平常在家有空也会学学老虎“四只脚走路”:“很简单,手脚着地爬就行了。要是有小孩子,可让小孩坐在腰背上‘骑马仔’,是很好的腰椎康复锻炼。”
他解释称,人平时直着走和坐,腰背的负担都比较重,适当学学老虎走路的姿势,让全身的负重更多地落在手脚上,腰椎没有压力,能得到很好的放松。
走路昂首疾步能健身
工作忙如何健身?刘教授自有妙招——寓锻炼于走路爬楼之中。每天在家和医院、大学之间来回走,他经常“疾步如飞”,许多学生都觉得跟着吃力。这种走法对于身心筋骨乃至心肺内脏的锻炼都很强,消耗的能量也大些。走路时,他强调要“誓不低头身要正”。
其实不但是走路,他无论是坐办公桌前写字、用电脑或是闲来看电视,常会提醒自己保持身直不低头。多年来即便案前工作时间再长再累,他的颈椎腰椎都很少得病。
他还喜欢爬楼梯,而且是两级两级地连着迈,并总结了一套动作要领:
先猫着身子将腰往前摆,站稳后背挺起来接着爬。这样来来回回看似费劲,但对四肢及腰腹的肌肉牵动大,长期坚持可使身体变得结实,且随着身子的时起时伏,腰椎也得到很好的锻炼。
饮食崇尚多饭少菜
虽年近六旬,刘教授精神十足,这跟他“识食”不无关系。
“广州人买菜叫‘买餸’,这个字应该从右向左解读,就是用来‘送主食’的意思,而不是拿来当饭吃的。”作为消化科的专家,刘教授不认同一些人多吃菜、少吃饭的饮食习惯。他指这种“主副颠倒”的结果反而容易害胃病。因此,他坚持无论再多再好的菜都不“过食”,一日三餐都以米、面为主食,把蔬菜当饭吃并不能起到通便的作用。
“许多病人向我咨询怎么吃才补,我经常告诉他们:自家做的新鲜的饭菜吃饱、吸收了自然就补了。”刘教授指出,现在有些人有钱了,讲究吃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来补身子,但在他看来,这类东西贵还不说,它对身体并非不可或缺的食材,属可吃可不吃的东西。“古人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列在前面最养人的还是五谷嘛!”
名医小秘方
生姜艾叶煲水泡脚畅气血
经常健步如飞的刘教授闲时很注重泡脚。特别在家,睡前有时间,他都会用生姜和艾叶一起煮大半桶水,将双足泡到没过小腿之上的“足三里”穴位,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他有空都会坚持用这种自制的“热汤”泡上半个小时。
“无论是讲课、查房还是出诊,每天我坐和站的时间都较长,血液易淤积在下肢,很多不良的代谢物也会聚积在下肢。”因此,刘教授比较注重泡脚。而足三里是下肢最重要的穴位之一,民间有“灸一次足三里等于补一只老母鸡”的形象说法,并称“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意即经常在足三里行化脓灸,但这种做法不如泡脚来得方便,且可温通气血、消除疲劳。
刘教授透露说,在泡完脚后,他还喜欢把腿垫高,“一定要高于心脏的位置,以加快血液回流和循环。”
名医忠告
睡硬板床对腰背不利
经常睡硬板床,腰部经常处于悬空状态,长久会影响到正常的生理结构。建议床板太硬时,要用软毛巾适当垫平腰背悬空的地方,有条件的换张超硬的弹簧床。
同样道理,为了保护颈椎,平时用的枕头不能太高,而且睡时不能只枕一点点,要将枕头垫至与肩部接触处,莫让颈部悬空。
空腹喝水不宜太多
这些年许多养生专家都提醒人们早起空腹喝一大杯水以清肠胃,对此,研究了大半辈子胃病的刘教授却不太赞成。
“其实,早起空腹一大杯水下肚,胃酸容易被冲淡,接着再喝稀粥或牛奶,胃里几乎都被水占满了,剩下能装其他食物的位置已不多了,哪能不胀呀!”刘教授指出,有不少人的胃就是这样被胀坏的。他解释道,这种不当的喝水法使得后来吃进去的早餐只能“漂水里”,无法直接跟胃壁挤压摩擦,被水撑满的胃因此蠕动更少,更易引起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