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人类基因数量究竟是多少
科学家称人类起源非洲将成定论
中国人大脑有独特的语言区
科学家得到更精确的人类基因组图谱 精度达99.9%
爱情价更高,它们为爱不惜代价
用化学方法研究生命过程
性幻想有益健康 有助于女性减肥
瑞士科学家发现人脑对恐惧反应的分子学机制
“大科学”有助于提速生命科学研究
生命科学领域的小科学与大科学
当前位置:首页>>生命科学>>生命奥秘>>阅读文章
大熊猫基因图谱绘出:揭示国宝不吃肉原因
添加时间:2009/12/14  作者:徐洁莹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点击:2653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科技时代_大熊猫基因图谱绘出:揭示国宝不吃肉原因

“晶晶”是该项目首个测序对象(资料图片)

科技时代_大熊猫基因图谱绘出:揭示国宝不吃肉原因

 大熊猫“圆圆”在享受“冰冻蛋糕”(资料图片)

  《大熊猫基因组》前日公布,报告认为大熊猫不会濒临灭绝

  作为我国的濒危野生动物大熊猫,难道将摘掉濒危的帽子,破除灭绝传言?12月13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参与的合作研究成果《大熊猫基因组》被公布,这份从2008年持续至今的项目在报告中认为,大熊猫不会濒于灭绝。这样的说法,很快就引起了大熊猫专家的大讨论。

  首次提出

  为啥不爱吃肉?

  大熊猫基因T1R1“失活”

  去年3月,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加拿大、英国、美国和丹麦等国家的科学家联合参与的国际“大熊猫基因组研究”项目启动。大熊猫“晶晶”成为国际“大熊猫基因组研究”项目的首个测序对象,它就生活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也是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原型之一。

  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提供的材料上指出,本次项目研究表明,大熊猫有染色体21对,基因组大小2.4G,重复序列含量36%,基因2万多个,这在已经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中与狗的基因组最接近,也支持了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大熊猫是熊科的一个亚种”的观点。为何大熊猫不爱吃肉的问题也得到了解答,专家们本次经过对同源基因的分析发现,大熊猫不喜欢吃肉主要是因为一个基因T1R1“失活”了,无法感觉到肉的鲜味,但大熊猫本身没有能够消化竹子纤维的基因,消化竹子纤维则主要靠胃肠道细菌群。这份报告中还首次提出:“经过二倍体测序,证明大熊猫基因组仍然具备很高的杂合率,从而推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不会濒于灭绝!”

  争论四起

  种群逐年壮大

  大熊猫摘掉濒危帽子?

  大熊猫的生存状态究竟处于怎样的境况中呢?今年在成都召开的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显示:2008-2009年全球大熊猫圈养繁育情况良好,共繁殖大熊猫41胎61仔,幼仔成活率达90.1%。目前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已有294只,基本达到过去拟定的圈养大熊猫300只的发展目标,明年种群数量将超过300只,这意味着圈养大熊猫种群已基本达到种群自我维持的状态。

  该报告刚一出炉,就有网友在各大论坛上进行质疑:一些“假如大熊猫圈养种群已达300只,是否表明大熊猫脱离濒危状态”等提问四起。12月11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孙扎根在当天举行的中国洞庭湖国际观鸟节上也表示,我国的朱鹮、丹顶鹤、大熊猫和兰科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目前已摆脱了濒危状态。孙扎根的说法是基于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工作上的,由于我国累计建立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006处,总面积18.4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8%;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3处、国家湿地公园38处、国际重要湿地36处,因此通过建立保护区和有效的管理,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49%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因此,朱鹮、丹顶鹤、大熊猫和兰科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发展。

  结论针对个体

  不会灭绝是指“健康”

  “基因组的报告指的不会濒于灭绝,只是对大熊猫晶晶个体所得出的结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心主管沈富军认为,该研究的基因组样品取自大熊猫“晶晶”,而并非是对群体的研究,此外,该结论也只是针对大熊猫“遗传多态性”而论。

  “在圈养大熊猫起步时,由于大熊猫来源珍贵,因此一两只生殖能力强的大熊猫往往承担了大部分繁殖任务。”沈富军说,如在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与大熊猫“盼盼”有亲缘关系的大熊猫就占了17%。“本次结论的意义在于,消除了我们对圈养大熊猫近亲繁殖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担忧。”沈富军表示,这是由于大熊猫工作者一开始就把遗传安全作为大熊猫种群安全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近亲繁殖的结果不光是影响大熊猫的基因表现,而且容易造成死胎,大熊猫幼仔的生存能力下降,同时也违背了人类繁殖大熊猫的初衷。”据沈富军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圈养大熊猫之间的“换亲”得到了国家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各大研究单位展开合作与交流,因此有效地避免了圈养大熊猫近亲繁殖带来的问题。

  终极目标“保护大熊猫”

  是指保护整个生态环境

  大熊猫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物种,目前的数据是:世界上的野生大熊猫仅存约1590只,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省周围的崇山峻岭之中,被称为“活化石”。沈富军肯定了本次研究成果的意义,他认为本次大熊猫基因组研究成果填补了大熊猫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将从基因组学的层面上为大熊猫这种濒危物种的保护、疾病的监控及其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不过,大熊猫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指出:“一个大熊猫个体基因图谱不能说明大熊猫整个种群的实际状况。”他的研究小组曾对秦岭大熊猫进行了长达13年的野外和实验室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秦岭大熊猫的DNA具有多样性、目前还没有下降到近亲繁殖的程度,因此野生大熊猫也完全有能力生存和繁殖后代。“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也是大熊猫保护者的最后一道‘防线’——野生大熊猫保护。保护野生大熊猫,首先要保护自然形成的大熊猫野生‘庇护所’和维持大熊猫的野生种群数量。”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认为,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大熊猫普查工作开始开展了大熊猫科研工作,人工繁育的成功表明对大熊猫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最终的大熊猫保护还在于保护其栖息地,因为终极目的是让圈养大熊猫走向野外:“假如栖息地被破坏,环境恶化,大熊猫如何生存?因此我们平常总说的‘保护大熊猫’指广义,是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保护整个生态环境。”

相关文章
[ 生命奥秘 ] 脑机接口助人类超越自身局限尚需时日 (2017/4/19)
[ 生命奥秘 ] 大脑记忆规则被“改写” (2017/4/13)
[ 生命奥秘 ] 人类大脑可能是台高度发达的量子计算机! (2017/3/10)
[ 生命奥秘 ] 睡不着是因为玩手机?那可不一定 (2017/3/10)
[ 生命奥秘 ] 为什么要接种疫苗? (2016/12/16)
[ 生命奥秘 ] “基因剪刀”能剪出“完美人类”吗? (2016/8/8)
[ 植物天地 ] 向日葵追太阳一切为了“生活” (2016/8/8)
[ 生命奥秘 ] 关于冬病夏治 你还没走出这些误区?! (2016/8/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