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转基因猕猴(左)和普通猕猴外观上没有什么区别。 下图:在特殊光源下,转基因猕猴(左)通体呈现绿色,这是由它体内的绿色荧光蛋白所致。新华社发 |
事 件
经过3年的艰苦研究和反复试验,中国首例转基因猕猴近日在云南昆明培育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非人灵长类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未来人类重大疾病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前,国际上仅有美国和日本科学家成功获得转基因猴模型。
点 评
此次培育出的两只转基因猕猴在外观上与普通猕猴无异,但在特殊光源下,通体会呈现绿色。
对转基因猕猴的培育,首先需要采集猕猴的卵母细胞进行人工授精,然后将绿色荧光蛋白注射到受精卵中,培养成转基因胚胎后,植入另一只受体猕猴体内孕育并生下小猴。
由于灵长类动物的生殖和生育周期较长,灵长类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较为困难。以猕猴为例,它与人类一样,一次只排一个卵。卵母细胞在体外被培养成成熟的胚胎后,需要找到一只刚好排卵的受体猕猴,胚胎能够在其子宫上附着生长。但是,二者的同步时间很难掌握。为此,科学家们借助B超等手段,对备选猕猴的内分泌激素、卵巢发育情况等进行监控。
多年来,科学家们致力于动物模型的研究和构建,也一直在啮齿类等动物身上研究转基因技术。然而,由于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啮齿类等小动物模型很难模拟人类的一些重大疾病,如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等。而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生物学、遗传学和行为学等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是人类疾病理想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动物模型,在治疗、药理药效的临床前安全评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次转基因猕猴的成功培育,证明了一种适合用转基因技术进行基因操纵的非人灵长类模型,这为研究多种人类疾病,特别是那些因遗传缺陷引起的疾病,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对于相关疾病的治疗以及药物的开发极具价值。比如,我们对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等人类疾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搞清,也没有很好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但现在,我们就可以将致病基因引入猕猴模型中,以了解其致病机理,看猕猴模型的大脑如何由正常变为异常,从而找到有效的治疗途径。
采访者:胡洪江 点评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季维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