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先生的《早恋》再版了。与17年前不同,早恋早已不是一个令人敏感、甚至谈虎色变的话题了。然而,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是一个在我们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广的年代里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甚至事关民族与国家长远前途的话题。也正因此,再版和再读肖复兴先生的《早恋》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早恋》是我国第一本触及中学生男女感情的长篇小说,在当时,它大胆地触及了一个敏感的、牵动着千万个家庭神经的社会问题,在社会和校园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成为震撼当时一代中学生和他们老师心灵的作品。《早恋》通过几对早恋同学的故事,围绕着早恋风波而展开的不同的教育思想,生动地展现了校园里丰富多彩的生活,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们对爱情天真、迷茫却真挚的向往,和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困惑与追求。今天,在进入21世纪之后,在全球化和网络时代到来之时,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性”都成为了中学校园里第一令人头痛的问题。中国的社会和教育界对此尤其束手无策。如何加以正确引导?如何理性对待?这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但至少,生理卫生课和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等等,都只能说是属于“末端治理”,而真正能够在“源头治理”的往往恰恰是文学作品。所以,《早恋》在今天“重出江湖”,可谓是恰逢其时。而十几年前没有释放出来的能量,也或许正好在今天,在最需要的时候介入到了我们的现实社会和全球化下的世界。
信息技术和信息爆炸造就了今天的开放时代,今天的青少年平时接触的书刊、影视、网络、游戏等媒介中,与“性”有关的内容可以说比上世纪六七十、甚至八九十年代增加了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在这些信息的刺激下,今天的许多青少年不仅对发生的一些和性爱有关的话题并不感到难为情,而且在不少情况下以尝试为时尚。如果不是杞人忧天,面对青少年这种对性问题的开放态度,不能不由人联想到西方近40年“性革命”的情景。而在这个放纵的浪潮席卷下,同居、试婚受到鼓励,童贞和贞洁受到嘲弄,中小学生中性教育不突出青春期保健、正确恋爱观和性道德教育,反而授之以避孕套的使用。结果是使年幼的一代心身成长受到扭曲,少女怀孕率直线上升,非婚姻子女不断猛增,社会道德大面积沦丧,大量的家庭破裂解体,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祸。今天,西方有识之士已经在大声疾呼:人类必须向传统道德回归。今天的西方社会也的确明显地发生了扭转性的巨变。然而,这个周期律却似乎要在我们这里重演。对此,我们一定要给以高度重视,引以为戒,决不能重蹈覆辙。
中共中央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曾经指出,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少未成年人在对待西方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态度上已经表现出了相当程度上的崇洋媚外,对好莱坞大片的迷恋,对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洋快餐的追捧,对西方以“自由”为标榜的“性自由”、“性解放”,实则是性放纵、性泛滥等腐朽落后生活方式的盲目崇拜和模仿,导致早恋、试婚、同居、“一夜情”及性犯罪现象在未成年人中的存在,都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未成年人被“文化殖民”的预警机制,有效地构筑对未成年人加强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育力度的新平台,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优质文艺作品熏陶和影响未成年人。
历史已经跨入新世纪的门坎,改革打破了自然经济格局,开放突破了闭关自守,新文化与旧观念在五千年文明古国中不断发生猛烈的碰撞: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冲破了纲常礼教的网罗;离婚的浪潮震撼了温情脉脉的家庭亲情;中学生早恋、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的洪流冲决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堤防;流产、堕胎、弃婴抛却了千古遗训和伦理纲常。我们的社会在变革中转型,民族在付出代价中成熟,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待缺乏足够经验的东西,必须尽可能地有效把握现代和传统,民族和世界,保守和开放之间的平衡。特别是我们迫切需要营造一种健全的、属于未成年人自己的文化。所谓健全,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适中”,是保持优良传统与开放创新的统一与平衡。个性的复苏是人类的一大进步,然而个性的极端张扬,却又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本意。所以,可能只有适中的、近于常情的、不走极端的事物才是真正健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肖复兴先生的《早恋》确值再版与再读。